<P>在论坛上看到了 《<STRONG>田国强:感念师恩——记我的导师林少宫教授》这篇文章,我一并把另外两篇发出来。</STRONG></P>
<P>师生情深-艾春荣<BR>人民大学的梁晶工作室,致力于促进、提高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水平,是现代经<BR>济学知识在当今中国重要的传播者。而华中科技大学特级教授,五十年代初期归国的美国<BR>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林少宫教授,一生致力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是<BR>现代经济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由当今的传播者,以专辑的形式,介绍早期的传播<BR>者, 凸现出林少宫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及梁晶工作室对林老的推崇和爱戴。我作为<BR>林老的学生,非常荣幸地得到梁晶工作室的邀请,为这个专辑写一篇有关林老的文章,以<BR>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林老的风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尽我最大的努力,将我所<BR>知的林老呈现给大家。<BR> <BR>我于一九七八年九月进入原华中工学院数学师资班学习。当时,林老是概率和数理统计教<BR>研室的教授。也许是我们当时所修课程绝大多数是数学课程,也许是当时还没有明文规定<BR>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更可能是由于我这个来自大别山脚下穷山沟农民孩子的见识浅薄<BR>和眼界狭隘,在华工待了三年多,居然不知道数学系有一位获得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BR>硕士学位的海归教授。我第一次听到“林少宫”这个名字是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当时,<BR>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问题,毫无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我,深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考<BR>研究生一条路。当时我们班有十多位同学报考我们系包括经济数学在内的几个专业。大多<BR>数同学对正统的数学专业感兴趣。我自以为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为了避免自撞枪口,就选<BR>报了经济数学专业。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专业的导师是林少宫教<BR>授和李楚霖老师。<BR> <BR>考上研究生后,经由数学系余明书老师引见,我第一次拜访了林少宫教授。 我当时的印象<BR>是,林老师的学者味道非常浓,风度翩翩,但言语不多。而当时的我既内向又害羞,也不<BR>善言辞,因此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之后作为师生,我们之间的交往虽然很<BR>多,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简单明了,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师生间从无浮华的赞<BR>美,也无世俗的客套,有的是信任、尊重和爱戴。<BR><BR>我与林老的关系表面看似很淡,事实上林老师是我人生中极具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之一。<BR>我的父亲将我从一个农村的野孩子培养成当时人人称羡的大学生,林老则让我从中国走向<BR>了世界。正如我的师兄田国强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八十年初期,华中工学院是全国少数几<BR>个引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单位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单位之一。在林老<BR>师和田国强师兄的积极推动下,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BR>拉克奖章获得者费歇尔 (Franklin M.Fisher) 教授应邀来华工讲授微观经济学。我被指派<BR>给费歇尔教授作口头翻译。到现在都不明白,我这个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穷学生,英语能<BR>力并不比其它同学好,是如何被选中的。既然被选中,只好硬着头皮干。后来发现许多时<BR>候,我根本听不懂费歇尔教授所讲的内容,于是装模作样地胡诌一番,心想坐在下面的老<BR>师和学生可能也没听懂,应该能蒙混过关。事实上在座的有一位是什么都听懂了,自然也<BR>听出我翻译错了,他就是林少宫老师。但林老师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向其他任何人指出<BR>我的错误,更没有撤换我。相反,他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于一<BR>个初出道的青年学子,是何等地重要啊! 幼苗在成长初期是最需要呵护的,也是最容易被夭折的。设想,如果当初林老师对我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我的信心<BR>极有可能受到打击,从而一蹶不振,恐怕就无法成就现在的我了。知识渊博的林老师,深<BR>谙育人的道理,在这关键的时候,像保护幼苗那样呵护我,给我成长的空间,并让我借此<BR>机会结识了费歇尔教授,为我后来进入世界顶尖经济学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奠定了基础。可<BR>以说,没有林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就不能建立我个人的自信,就没有结识费歇尔教授的可<BR>能,也就没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可能,更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林老师<BR>是我今天事业的奠基人。即使现在,林老仍然关心我的生活和事业。<BR> <BR>林老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不求名利。生活上平淡朴实,为人正直,平等待人。他对他所有<BR>的学生都给予同等的爱护,一视同仁,从不因职业贵贱、职位高低,或喜好不同,而区别<BR>对待。这一点上我相信所有的师兄弟(妹)们都有同感。林老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BR>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我们也一定以老师为楷模,积<BR>极投身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去。<BR> <BR>林老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相信我的师兄弟(妹)们会作更多的介绍。我想借此机会向林<BR>老师表达我一直未能通过言语传达过的心声: 真诚地感谢恩师为学生所付出的一切!<BR><BR> 艾春荣2007年元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BR></P>
<P><BR><BR>林少宫老师与现代经济学研究生培养<BR><BR>谭国富 南加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BR><BR>2007年2月12日<BR><BR><BR>梁晶工作室希望林少宫教授的学生写一些文章,回忆林老的事迹,以此回顾和总结他对中<BR>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我是林老师早期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时间中,他<BR>对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深有感触。后来,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在加拿<BR>大和香港任教期间,都有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林老师也常在学习、研究和生活等<BR>各方面对我谆谆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我现在从事和林老类似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工作,<BR>希望能借此机会,通过我和老师交往的亲身经历,总结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部分经验,以<BR>为借鉴。<BR><BR>1982年,我考取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计算数学。入<BR>学后,才了解到指导教师已调离。我有幸转投林老师门下,成为他培养的第二界数量经济<BR>学硕士研究生。我们有六位学生,都是数学系毕业,基本上没有经济学基础。我想,当时<BR>林老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我们进行高水平和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并迅速提高我们的经<BR>济学研究能力。成功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研究生,也是目前经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BR><BR><BR>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这几届学生之所以表现尚令老师满意,主<BR>要应归功于林老师在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具有和国际接轨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BR>制定了合理的培养方案,采取了得当的措施。总结一下,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BR><BR><BR>一.注重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BR><BR>我们的专业是数量经济学,大家又是数学系毕业生,经济学几乎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BR>,林老因材施教,首先强化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当时,田国强师兄毕业后正<BR>准备去美国深造。林老让他给我们六位同学集中授课,用几天时间讲授了Paul Samuelson<BR>的经济学教材。这使我们迅速了解到一些经济学基本知识。<BR><BR>之后,林老安排了详细的经济学课程。林老师和张培刚老师一起聘请武汉大学很多著名教<BR>授,包括谭崇台教授,为我们讲授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涉及到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林老<BR>还特邀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宏昌研究员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学,讲解Piero <BR>Sraffa、Oskar Lange、Michio Morishima和Janos Kornai等学者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BR>些基本思想。这使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界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BR>体制的“大论战”。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但系统掌握了经济学知识,也逐渐增<BR>强了经济学思维能力。<BR><BR>二.强化经济学数理基础训练<BR><BR>林老针对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正确处理了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强化了数理知识及其<BR>在经济学应用中的系统教育。他非常注重数理基础训练,给我们安排了几个学期来学习数<BR>理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数理统计、时间序列等。同时还邀请一些著名教授来开设数量经济<BR>学高级课程。例如,他安排本系李楚霖老师讲授微观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亲自讲授中<BR>高级计量经济学,邀请中科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王毓云研究员讲授建模方法论和Gerard Deb<BR>reu的价值论(Theory of Value)。这些数理训练对我们迅速掌握经济学研究工具,从事主<BR>流经济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BR>三.重视学术交流和教育国际化<BR><BR>林老认为学术研究中重要的是信息获取和交流,因此,他在我们研究生时就非常重视学术<BR>交流。除了上述频繁的国内学者交流活动外,他还多次联系国际著名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BR>并授课,包括麻省理工学院Franklin Fisher教授、明尼苏达大学Leonid Hurwicz教授和李<BR>龙飞教授等。此外,林老师还积极安排我们参与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主办的经济学福<BR>特培训班,并鼓励我们参加教育部出国考试项目。这些交流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使<BR>我们结识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对后来在美国深造有很大帮助。<BR><BR>更重要的是,林老还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教育国际化。他深知,我国经济学研究落后的局<BR>面,只有依靠和主流经济学教育接轨才能改变。因此,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来推行国际化<BR>教育。除了上述国际著名学者访问交流、鼓励出国进修学习等国际化方式外,对某些主干<BR>课程,林老师身体力行,坚持用英语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尽可能和国际一流学校接轨<BR>。他上课大多采用国际通用教材或讲义,其中有些是从美国带回来的,有些是国际著名学<BR>者讲学时赠送的。直到现在,林老对引进国际先进教材仍然非常热心。<BR><BR>高强度学术交流,全方位国际化,迅速增强了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研究工具的掌握。大<BR>量课程和国际接轨,减少了到国外学习的转换成本,使得我们较容易深入到学术前沿。譬<BR>如,得益于当时Debreu的价值论课程,我后来在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类似课程时,就轻松<BR>了很多。<BR><BR>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BR><BR>林老非常重视学以致用,在研究生培养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课题。这包括安排我们到社科<BR>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参加关于中国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课题;参加湖北省武汉<BR>市政府组织的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估计预测的课题;等等。通过这些课题,我们了解<BR>到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这对我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BR>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R><BR>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华中工学院开展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得到了朱九思校长的大力支持<BR>。除了林老师以外,学校还有一批相当有名的经济学教授,包括张培刚老师、李楚霖老师<BR>等。领导的坚定支持,以及高水平的教授群体,也是当时成功的重要因素。<BR><BR>回顾以往,作为一名经济学教育家,林老师将主流经济学教育和我们的现实情况相结合,<BR>在较短时间内,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使我们具备了进一步深造和直达学术前<BR>沿的能力。即便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其贡献和意义也相当大。这<BR>对当前经济学教育事业,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BR><BR>近年来,林老师年事已高,他依然为经济学教育耕作不辍。我也注意到老师有译著等科研<BR>成果不断问世。这些工作的背后,都凝聚了林老师对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厚感情和<BR>殷切期盼。这种精神也不断激励我潜心学术研究,并为国内经济学教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BR>情,以更多成果来回报老师的培养。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老师由衷的感激之情<BR>,并衷心祝愿老师健康长寿!<BR><BR><BR> <BR><BR><BR>--<BR>Attitude is everything!<BR><FONT>※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ONT><BR></FONT></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