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人很想把这个写成一个系列的小帖子,对观众以聊表谢意!
其实这事吧,半年前就想说,一直没时间写,这段总算后时间了就写了!
“2010年,欧洲各国对于光伏补贴将要削减的消息使得欧洲光伏产业“抢先装机”的现象成为风潮,直接导致2010年光伏产业的产量和装机比2009年上升了140%之多。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到了2011年3月,透支的产能到了欠债还钱的时刻,光伏产量的增速开始下降,而此时的欧债危机的阴云笼罩使得这种下降很快演变成为一场价格雪崩。由于光伏末端装机市场发展速度急降,加上2011年产能扩充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十分严峻,光伏行业多个环节的价格降低50%以上,而光伏电站的装机成本则下降了40%左右。
从2011年2季度到4季度,组件、电池片、切片等加工费用都分别有50%以上的跌幅。组件从年初的13元/瓦将低到了6.6元/瓦,多晶硅价格则从60~70万元/吨跌到了19~20万元/吨,历史上首次跌破大多数我国大部分厂家的成本价。这次降价的波及面之广、幅度之深,远远超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那一次,而且,光伏产业的价格走势历史性地首次改变了仅靠多晶硅降价的模式,形成了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交替下降的模式。
虽然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但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且产业整体技术薄弱。光伏产业投资额虽然巨大,但其中大部分是投机行为。大量原来从事纺织、房地产、家具、电子以及传统能源的投资者看到光伏产业的一个又一个神话,纷纷涌入,大干快上,其中大部分投资者所追求的都是短期效益,鲜有长远考虑。在2011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是由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光伏电池制作、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产业链中,从上游硅提纯到下游应用系统,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几乎全部的企业都是低水平引进,不思创新,有的连消化吸收的工作也不愿做。在中国现有的光伏制造企业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气氛和投入。老板们宁愿用数亿或数十亿购买进口设备,用数千万美元到国际上购买所谓的先进技术,也不愿用几百万让自己的团队的研发去进行技术研发。这种思维自然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却居高不下;以多晶硅产业为例,虽然产能上了不少,但在目前的市场波动情况下,90%以上工厂停产,只能坐望国际厂商大量进口,而自己高额引进的设备却不得不闲置生锈。这是我国多光伏产业投资崇洋媚外、不思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大的多晶硅的生产中,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多为直接或者间接引进的俄罗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提纯技术,其成本高、耗能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整个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多晶硅的提炼技术落后不仅导致工艺成本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也是在2011年下半年起,中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在多晶硅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将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停产,只能痛心地坐望下游厂商大量进口多晶硅的主要原因。
还有近期欧盟的针对中国的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等等。
以上的文章来自中国太阳能人才网、北极星太阳能网等网站。
虽然文章来自于此,但其实我在今年的2月就在本坛上与一位想投资光伏产业的兄弟言及此事,最终他打消了该投资的念头!
虽然我写的东西可能不太好看,但主要还是不希望有人遭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吧!
亲爱的坛主,本言论如有不妥,敬请删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