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与思考
抛砖引玉,请各路高人指教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已步入大转型、大调整的关键期。在这风险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历史拐点上,要想超前筹划,抢抓先机,就不能不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作以深刻分析和把握。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步入 “深水区”,外部发展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经济发展不仅隐藏着房地产泡沫化、制造业空心化及地方ZF、银行和民间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更面临四大冲击:
一是面临经济周期性调整之冲击。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以60年为一长波周期,在一个周期中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持续13—17年。同时,还存在每10年一次轮回的朱格拉周期理论和每4年一次轮回的基钦周期理论。依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全球经济自2008年起已进入了“萧条期”;依据朱格拉和基钦周期理论,当前我国经济也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谷底,长中短三个经济周期谷底的叠加可能导致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一直以来,我国ZF在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换届经济周期,2008年在ZF4万亿投资刺激下,本该出现的经济调整被人为“展期”,并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泡沫。对此,新一届ZF如继续维护,则在泡沫上跳舞的感觉会很不踏实,而且也维持不了多久;如主动挤出,虽然会造成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领导来说,责任清楚,并且在较低起点上也容易做出成绩、树立威望。因此,预计2013年下半年国内房地产泡沫、地方ZF债务等深层次问题有集中引爆可能,经济触底概率增加。
二是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之冲击。从197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推动。一是国内市场化改革,放大货币供应量,实行亲商主义策略,人为压低资本、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二是全球化扩张引发产业转移浪潮,进行了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中美国格局。这两大因素相互接续,相互作用,造就了中国经济奇迹。如今,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国内环境、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严重透支,随着人民币升值、M2膨胀、刘易斯拐点来临,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快速上升,倒逼国内制造业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有的外资企业甚至向美国、韩国回流,中国资源加汗水换美钞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唯一的出路是产业转型升级,但这并不是喊喊那么容易,更不是朝夕可以做到,从美、日、韩等国的发展轨迹来看,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没有一番刮骨疗毒式的调整和阵痛是很难做到的,而目前及今后几年就是这一调整期、阵痛期,也是关乎民族复兴和国运长久的关键期、决战期。
三是面临全球政治、经济再平衡之冲击。全球化实质也就是美国化,30多年来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虚拟化、房地产泡沫化刺激产生了巨大需求,催生了全球经济的一个超级繁荣周期。我国搭乘这一顺风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驱动,一路高歌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金融风暴后,美国需求萎靡,欧债危机震荡,世界经济发展动力衰减,既有的政治、经济格局失去平衡。从政治上看,美国已视中国为挑战其霸权的潜在威胁,重新调整了全球战略部署,频频挑拨激化南海、钓鱼岛等问题,恶化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同时,通过跨国公司、金融大鳄发起贸易战、金融战,从各个层面遏制和打压中国。从经济上看,在世界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已由原来的共赢模式转换到零和博弈状态,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前,全球经济再平衡之路步履艰难,摩擦和混乱将成为常态。近年来,国际贸易战层出不穷,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鲜明,即是这一转变的有力证明。总之,用胡总书记的一句话来说:“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
四是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之冲击。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启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启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革命开启了电子信息时代。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新技术、新产业革命都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启动了一个长波段的经济繁荣期。当前,在普遍的经济低迷中,世界又一次处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全球经济正在孕育新的变革。一旦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出现群体性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必将风起云涌,并对现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生颠覆性冲击。
二、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展望与思考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偶然中实现其必然,因此预测未来实在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但基于一些明显征兆和经济规律,对大的发展趋势作以研判,却又是增强预见性和前瞻力必不可少的功课。据个人推测,未来几年总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四新”。
一是新一轮繁荣周期将缓慢启动。经济周期正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冬天来了春天势必不会遥远。因此,可以期待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新一轮复苏、繁荣周期必将如约而至。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及我国换届经济特色,估计2016年左右国内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个高潮。参考日本、韩国、台湾等发展经验,未来几年城镇化和工业化仍将是无可替代的经济发展“双引擎”,特别是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的转折点后,城镇化当之无愧成为一定时期内推动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所释放出来的巨大需求,完全可以带动一个较长周期的经济繁荣。在这方面,中央正在部署落实的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即在为新一轮城镇化热潮作布局。
二是新一轮体制改革将逐步深化。危机之时往往是改革之机。虽然当前房地产泡沫化、制造业空心化及地方ZF、银行和民间债务风险等经济问题看似很严重,但对于中央ZF来说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有很多牌可打。以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和潜力巨大的经济战略纵深,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制度红利足以支撑国内经济再来一个“黄金十年”。具体可参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朱总所下的几剂猛药及日、韩崛起阶段危机应对策略。对于未来改革的重点,从目前态势来看,可能将是税费体制、分配体制、土地制度、户籍管理、金融创新、事业单位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项改革都将蕴藏着大量机遇,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创新等深层次改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致富机遇都将是历史性的,甚至可以媲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呼之欲出。经济困难时期也往往是酝酿新技术、新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目前,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正在酝酿,已成为科学界、经济界包括ZF机构的一种共识。伴随科技发展,信息技术正与智能产品制造结合起来,网络经济将逐步发展为整合传统产业链、价值链及金融、客户资源的综合体。届时,前几次工业革命形成的集中经营模式将被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的分散经营模式所取代,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四是新一轮经济泡沫将相伴相生。既往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没有泡沫就不能生存的时代,而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汲取历史教训。特别是对ZF而言,发动印钞机用更大的泡沫掩盖即将破灭的泡沫,是最惯用、最熟练的手法和最难以抑制的冲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吹起的房地产泡沫;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后,美联储的2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和欧洲央行的超低利率政策及我国的4万亿刺激方案莫不是如此。因此,可以预见不论未来是处于经济调整期还是处于复苏期,央行都会尽最大可能开动印钞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可待,虽然落在书面上未必如此表达。在不断“注水”的形势下,再辅以金融杠杆的放大效应,即使旧的泡沫破灭,用不了多久,新的泡沫又将如影随形、此起彼伏,当然底线是不能因通货膨胀诱发社会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