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11 20
2012-09-18

一时看不到希望的未来

当美国推出EQ3时,我更想谈一谈中国何时能走出低谷。

就我看来,我看到的是一个一时看不到希望的未来。

现下谈到中国经济,必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由此必谈到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摆脱或者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本文必谈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发展之路上,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障碍。至于这个障碍的难度有多大,则要看这个国家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等诸多因素。

中国在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挑战。

1.       庞大的就业人口对产业升级产生的压力

2.       产业升级成功后,巨大的生产力没有对应的需求市场。

由于这两个挑战,将导致我们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比之日本,韩国是巨大的。下面我将仔细分析这一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其实不过是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更替所造成的。更替过程中的摩擦与阵痛过程,就是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挣扎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贫困国家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低,具有巨大的人力成本优势。因此借助这一优势,可以是贫穷国家快速发展。但当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以上时,这种人力成本优势必然会面临其他竞争者的挑战,因此必须寻求其他比较优势,以图发展,否则必将长时间陷于陷阱。而找到新的比较优势之后,也不可能马上就摆脱陷阱,因为新的比较优势的确立,必然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将发生大的变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亦有各种软性的要求。只有当人力资源、社会经济等环境适应了新的要求,新的比较优势才能真正确立,从而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无非是能够持续的出售商品。这种商品或是产品或是服务。总之一个经济体在内部市场或外部市场能够持续的保持出售商品的能力,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了。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旧有比较优势的消失,新的竞争优势的尚未确立,导致出售商品的能力的下降,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谈到供给,必会言及需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提升时,需求如不能随之扩大,则必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此比较优势则凸显的尤为重要。当需求不能扩容,则跨越陷阱的难度就会陡然增大。

在谈及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时,我更想回顾一下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显然这些案例相对很少。不过亚洲四小龙,海湾石油诸国。而这些国家(地区)中,新加坡,台湾经济体规模偏小,人口偏少。日本、韩国存在同样问题,不过比之新加坡,台湾略好而已。对中国稍有借鉴意义。海湾石油诸国,则主要依赖于全球石油市场的扩大扩大再扩大。我们不妨把眼光在历史的轴线上再拉长一点。比如100多年前。来看看美国和德国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如何从一个二流国家逐步演进到一流国家,看看当时的历史给了美国德国怎样的机会。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仍然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以棉花种植业为主。北方则是工业基地。内战结束后,美国开始产业升级开始工业革命。美国的工业品产量在1870年是远低于英国。 类似美国,德国或者说德意志诸邦国也开始了产业升级,甚至比美国更早些。在1870年第二帝国成立,标志德意志完成统一后,这种工业升级明显加速。 下标列出了主要国家在煤与钢两项主要指标的情况。


  1、煤  (单位:百万吨)
  时间:1870/1900/1913
  美国:30/245/517
  
英国:
112/229/292
  
德国:
34/150/277
  
法国:
13/33/41
  
俄国:
1/16/36
  
  2
、生铁  (单位:百万吨)

  时间:1870/1900/1913
  美国:1.7/14.0/31.5
  
英国:
6.1/9.1/10.4
  
德国:
1.3/7.5/16.8
  
法国:
1.2/2.7/5.2
  
俄国:
0.4/2.9/4.6
  
  3
、钢  (单位:百万吨)

  时间:1870/1900/1913
  美国:0.04/10.3/31.8
  
英国:
0.3/6.0/9.0
  
德国:
0.1/*/15.7
  
法国:
0.1/1.6/4.7
  
俄国:0.2/2.2/4.9

4、铁路  (单位:英里)

       1840 1850 1860 1870
  
  
英国
838 /6620/ 10430/ 15540
  
  
法国
360 /1890/ 5880/ 9770
  
  
德国
341/ 3640/ 6980/ 11730
  
  
俄国
16/ 310/ 990/ 7100
  
  
美国 2820/ 9020/ 30630/ 53400

从产业升级上来讲,美德两国在工业上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这与美德两国在教育及研发的投入,产业扶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关系。由于有着这样的良好的基础,迅速崛起也在情理之中。

于此同时,我们看看当时的大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使得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需要大幅改造,铁路、蒸汽轮船、电话、电报早就了工业投资的巨大需求,并由此催生出更多的需求。如此一轮轮的基础设施投资,造就的大市场,确保了足以容纳美国德国新增的生产力。工业革命同时开启了全球化进程,为不断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提供了新的市场。后面德美的发展开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直接与市场容量有关。美国一直以来视美洲为后院,以门罗主义为指导,肃清欧洲的干涉。特别是面对前美洲地区的主要前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确保了美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反观德国,由于地缘、历史、政治因素,德国的殖民地少之又少。缺乏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必然对长期持续发展产生制约,必然面临德国的巨大生产力下,产品剩余的隐忧。在贸易壁垒重重的19世纪,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就难以实现。美国以一种解放者的姿态,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获取了美洲及其他地区(比如菲律宾)的市场。而德国不得不艰难的寻找充满竞争的市场,比如中国、伊朗、奥斯曼土耳其。因此,不能不说强占市场,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是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谈的有点远,但总结一下,产业升级或者说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有能力完成产业升级,二是在产业升级完成后,市场能够容纳新增的产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18 09:35:17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很简单,只需找对方向,进行产业升级,在一个附加值更高的领域提供产品及服务。在这样的领域中挖掘比较优势。但在现实环境下,就必须考虑到很多实际情况。产业升级这样的产业调整不是在几年内可以完成的。日本用了12年,韩国用了8年。而中国这样的规模巨大的经济体,此前没有类似经验可循,用超过12年的时间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更为现实。

首先,在产业升级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总人口及劳动人口的巨大基数。从总人口讲,人均GDP的增长,要求GDP总量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幅度。面对13亿的大分母,任何总量的增长,立刻显得渺小了许多。因此产业升级必然是必经之路。必须提高整个GDP中工业及高端服务业的附加值,才能有效提高人均GDP及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产业升级意味着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举个例子,当外资开始将服装制造业前往柬埔寨,老挝时,这些服装业的工人必须面临两种选择。 1.从事高端服装制造业。 2.从事其他行业制造业。(比如装备制造业)。而高端服装制造业对技能的要求将大幅提高,而容纳的就业人口却大幅缩减。也就是说只有最好的制衣人才能留在高端服装制造业。而其他人必须转入其他行业。这些人必须从零开始。而其他行业的技能要求可能还很高。 因此结构性失业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又恰恰是最难以解决的。因此在保就业的前提下,产业升级的进度,可能被拖延。



其次,从全球经济来看,现在正处于经济衰退周期,周期性失业已经很头痛。如果加速产业升级,再叠加上结构性失业,失业问题将更加难以处理。而产业升级要求单人产出效率提高,但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有人要从制造业转出。失业,似乎难以回避。



其三,产业升级自身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比如科研水平、教育投入、劳动力素质、社会、经济的一些软条件等。这些条件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比较优势。而提高这些软性指标,远非朝夕可得。恰恰是需要多年的逐步提高。近年多方呼吁进一步理顺市场机制,深化改革,而此类改革的成果要显现作用通常要在其后几年。





第四,我认为也是此前很多学者未从未考虑的。即在产业升级完成后,新增加的产能是否有对应的需求市场。如果没有,则不可避免的要与原来的行业参与者开始惨烈的价格战。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升级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阵痛之路。

回顾过去10年的发展,堪称低通胀高增长的10年,这十年也是工业飞速发展的十年。2001年,水泥产量 7.1亿吨,到2011年达到20.6亿吨。粗钢 从2002年 1.82亿吨,到2011年的6.83亿吨。类似的,煤炭、发电量都可谓是增长飞速。远超欧美。现在回首看当时高速增长的原因,与1870年代的美德竟然很有些相似。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由此一批批工厂开始兴建,大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开始新建,经济的繁荣又促使城镇化大幅提升,刺激房地产市场。这样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 因此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工业化升级在中国开始展开。同时,欧美在十年间经济尚可,为中国的轻工业品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需求市场。在国内国外市场可以容纳中国的新增产量时,经济发展可谓一帆风顺。汽车工业则更能说明问题。2002年,中国汽车总产量325万辆,到了2011年,增至1840万辆。接近欧洲,超过美洲。而中国的汽车市场,显然要同时满足国内国外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客车、载重车应对因经济增长而增长的物流运输市场的增长,轿车则应对受益于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群体。总之,生产力的增长,有着对应的市场需求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是需求推动的增长。

反观当下的全球经济的萎靡,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整体升级业已完成。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新兴市场,能容纳中国巨大的生产力。



在当下的经济衰退周期,保就业将成为重点。如此考虑,很可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将被稍有延后,并可能通过本币贬值等方式,增加低端制造业的利润,以期保障工人就业,减少企业破产来确保经济的平稳。待经济好转,再逐步开始考虑产业升级的问题。在一个经济上升的周期,总是相对更容易找到一个扩张的市场需求来容纳中国巨大的产能。毕竟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要比小经济体难得多。那么不若在黎明到来之前,不妨做一些功课,为产业升级做好准备,特别是那些软条件,比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研发和教育水平,深化改革,理顺市场机制,解决国企效率问

题,乃至腐败问题。一时看不到希望的未来,不代表永远看不到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看到希望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所有抓住希望的准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8 22:46:31
自己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9 09:30: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9 13:40:10
经济发展环境内忧外患,自强之路慢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0:34:31
kim64524639 发表于 2012-9-19 13:40
经济发展环境内忧外患,自强之路慢慢。
是啊。  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世界市场都难以容纳中国强大的产能。
产业结构越向高端发展,市场容量越小,解决的就业越少。
中国已经出现了美国病。奥巴马在Iphone4的发布会上问乔布斯,iphone为什么不能在美国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乔布斯说有些工作,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 美国最低端的工作,是拉丁美洲偷渡者在干。
中国有些企业已经开始雇佣非洲越南柬埔寨的劳工在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