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2-9-20 10:31:49
QYZ2012 发表于 2012-9-20 01:15
前一句是安装安全气囊,驾驶者“更加”“不计后果”;而后一句若卸去安全气囊,“更加”“谨慎”,两句话相 ...
呵呵~
首先,LZ对于原文的英语翻译没有搞清楚!a driver是泛指意义,并非特定了某一个司机~
还有,让10个朋友中的5个读第一句话的时候,他们都会假定出这样一个情况,即一个汽车没有安装安全气囊的司机,给他安装上气囊后会让他有所恃,因而会客观上造成他不计后果的驾驶习惯;
当让其余的5个朋友读第二句的时候,他们又会想像出另外一个情况:对一个汽车有安全气囊的司机来说,如果给他卸去了安全气囊,将使他更加畏惧出事故的后果,客观上形成谨慎的驾驶行为。
前后两组人想的并非是同一个人遇到的这样的情况,事实是两种情况~~~
经济学家说的是没有错的~~~
还是希望LZ好好的品味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0:33:04
da_free 发表于 2012-9-20 03:38
你的表述是不对的,是负相关。
呵呵~
首先,LZ对于原文的英语翻译没有搞清楚!a driver是泛指意义,并非特定了某一个司机~
还有,让10个朋友中的5个读第一句话的时候,他们都会假定出这样一个情况,即一个汽车没有安装安全气囊的司机,给他安装上气囊后会让他有所恃,因而会客观上造成他不计后果的驾驶习惯;
当让其余的5个朋友读第二句的时候,他们又会想像出另外一个情况:对一个汽车有安全气囊的司机来说,如果给他卸去了安全气囊,将使他更加畏惧出事故的后果,客观上形成谨慎的驾驶行为。
前后两组人想的并非是同一个人遇到的这样的情况,事实是两种情况~~~
经济学家说的是没有错的~~~
还是希望LZ好好的品味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0:33:38
语言本身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这是语言的缺陷。逻辑学又是极为深湛的学问,很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仍旧会在著作和书面文字中犯些错误,这是由于语言本身的缺陷和人的主观造成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以一个小错误而否定全盘,这样的“以小见大”是不是有些严苛了呢。。。楼主,恕在下逻辑浅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0:35:29
kimirai 发表于 2012-9-19 08:56
的确错了,前后两个半句倒一下
呵呵~
首先,LZ对于原文的英语翻译没有搞清楚!a driver是泛指意义,并非特定了某一个司机~
还有,让10个朋友中的5个读第一句话的时候,他们都会假定出这样一个情况,即一个汽车没有安装安全气囊的司机,给他安装上气囊后会让他有所恃,因而会客观上造成他不计后果的驾驶习惯;
当让其余的5个朋友读第二句的时候,他们又会想像出另外一个情况:对一个汽车有安全气囊的司机来说,如果给他卸去了安全气囊,将使他更加畏惧出事故的后果,客观上形成谨慎的驾驶行为。
前后两组人想的并非是同一个人遇到的这样的情况,事实是两种情况~~~
经济学家说的是没有错的~~~
还是希望LZ好好的品味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0:37:19
p:安装气囊
q:驾驶马虎
在此,以p,q这两个简化的逻辑假设替代原文的意思
如果作者承认原文的第一个条件,即承认原命题为真,那么在此逻辑语言应该是:若p,则q;那么,其逆命题也应该为真,即,若非q,则非p;那么在转换过来就是:如果驾驶要谨慎,那么应该卸掉安全气囊。
所以原文的第二条,两句话换过来就对了!
个人之见 欢迎指出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1:09:57
我觉得逻辑上没有什么问题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1:10:28
看了原文,没觉得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1:51:3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1:53:20
1.if you give a dirver an airbag (and suppose the driver is reckless) , he'll dirve more recklessly.
2.if you take away a dirver's airbag (and suppose the driver is careful),he'll dirve more carefully.

so there exists ambivalent presuppositions in these two propostion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1:57:35
einheria 发表于 2012-9-20 10:28
more只是体现了相对变化,并没有假设一个绝对标尺的存在,lz自己假设了吧。
就是相对变化,但不是完全互逆的过程,从逻辑上说是有问题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00:30
“不计后果”一词是不是让人感觉1的程度要强于2?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要归罪于翻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03:15
庄周俟水 发表于 2012-9-20 10:29
呵呵~
首先,LZ对于原文的英语翻译没有搞清楚!a driver是泛指意义,并非特定了某一个司机~
还有,让10个 ...
这种的解释只会越描越黑,你去帮兰德博格解释一下“But the two sentences say exactly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words,”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06:40
smartpigeon 发表于 2012-9-20 12:00
“不计后果”一词是不是让人感觉1的程度要强于2?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要归罪于翻译了
原文使用的是recklessly,翻译并没什么大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11:51
经济学是一门数理逻辑学科,所以,逻辑是十分精准,就算是入门级的教科书,也不能用有逻辑问题的事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24:34
davil2000 发表于 2012-9-20 11:53
1.if you give a dirver an airbag (and suppose the driver is reckless) , he'll dirve more recklessly. ...
有隐含前提是没错,不过它的前提是“人们都知道安全气囊会提升安全性”,我并不想讨论这个前提对不对,我算它对,但是,这两句话仍然不是完全互逆的。只有再加上另外的假设,才能达到完全互逆的标准。
所以,从逻辑上说,他的判断是错的。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相同,更不用说他两个句子中的用词,让被访者感到的程度的差异,所以被访者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28:28
你可以写论文反驳他啊,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不是更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31:52
wuyu0405 发表于 2012-9-20 12:28
你可以写论文反驳他啊,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不是更厉害。
这可是写在教科书上的,你以为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42:17
没看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45:11
more怎么能翻译成不计后果呢?如果只是方向性弱化和强化,我觉得没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45:22
庄周俟水 发表于 2012-9-19 21:29
呵呵~
首先,LZ对于原文的英语翻译没有搞清楚!a driver是泛指意义,并非特定了某一个司机~
还有,让10个 ...
对的,老外在写句子的时候,往往简单直白,没有引申含义,和中文不同。

字面该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第一句,没说的前提就是说没有气囊,(其实不管有没有)驾驶员都会乱开一气。
但是你给了他一个(没有到有),他就更肆无忌惮。逻辑没错。因为在国外,人们开车都是漫不经心。
这个原因很多,文化,法制,道路基础设施,汽车设备,等等等等。所以,一旦有个人稍稍开车疯些,就被认为是肆无忌惮了。

第2句,相对更容易理解,从有到没有,当然会注意。

不过两句都是假设,因为没有气囊是违法的,只是借这个事件来举例而已。
对英文原著,我们从小学的方法有问题,什么中心思想之类的。。。。原文作者都不知道他有什么思想!!!
真正在国外上些课,工作学习过你就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48:01
个人觉得可以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51:25
真不知所言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57:17
呵呵  如果张五常老先生来解释一下就好了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58:06
这逻辑不是挺好的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2:59:50
da_free 发表于 2012-9-19 23:11
经济学是一门数理逻辑学科,所以,逻辑是十分精准,就算是入门级的教科书,也不能用有逻辑问题的事例吧。
楼主没在国外度过经济学基础课吧?!

基本上经济学基础课,谈不上什么逻辑,所有的命题都会给限制条件,解析方法也是定下来的。
很少有模棱两可的命题(那是高年级课程里面的,不过研究的是支持经济学的学科,并不是经济学本身。比如博弈论,概率论等)

经济学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老师会大量举例及分析生活中浅显易懂的能够应用经济学来解释的例子。就比如外国这教科书中讲到的。

基础经济学,其实就研究一个命题而已,就是任何经济学现象(包括少数由经济学引起的人的心理变化)都是有动机的。
People are motivated by rational self-interest. 再将多就没意思了。

题外话,逻辑学不是数理学科,是基础学科,和数学,语言学,甚至哲学并列,是科学的基础。比science要基础。逻辑学严格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逻辑由于和数学应用结合紧密,所以有的学校把逻辑归类到数学里。这就造成很多逻辑上的混乱。在任何分析中,都应先给限定条件,然后再做解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3:04:25
da_free 发表于 2012-9-20 04:08
不是这个意思,我也懒得钻这个牛角尖。

我是说他那两句要成为互逆过程,是有一个隐含假设的。
从你说的这番话,就可以肯定你在钻牛角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3:13:41
还以为是惊天大发现呢   我对lz表示无语,牛角尖钻的太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3:21:45
出发点不同,就好像贫和富,俭和奢,不同的位置,人的心境已经发生变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3:31:11
只想把话说的直观点罢了。你们啊,就像搞个大新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3:36:29
dycan 发表于 2012-9-19 14:14
算了,我懒,直接发图片,懒得打字,也不会发链接。
强烈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