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弃风”严重,全球都有这个问题。但是中国的情况特别严重,的确是实时操作的技术原因导致的,可是从根源上说是我国政经及能源体制导致的。
祸起萧墙——四万亿
风电“弃风”在实际电网操作过程中的确是个技术问题,实时看是个硬伤。“弃风”各国多少不一,但是我国的情况异常严重。记得08年出台四万亿及09年国内大举政府推风电的时候,我就说中国风电一定会导致巨大贪污。我国的风电,首先是个政治上的巨大贪污源,其次是个经济上的巨大低效投资,最后算是技术上的巨量equipmentbadly used。
欧美机制——买电
欧美的风电的回报机制一般都是按照售电来回报。一般都是能源企业来投资建设,然后根据不同的市场或者系统规则,按照其实际上网电量来给电企回报。这样,究竟是否投资,在何处建设,如何运营都是向股东负责的责任制公司来决定。电力监管部门一般会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来决定风电入网的价格补贴。
这样的市场设计是正确及合理的,因为我们需要购买的货物是电力,而非那个风电杆子。
中国机制——买风车
可是在中国,风电的建设及回报机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是按照插风电杆子来回报。由于政府推动,银行支持,风电业界最赚钱且最火的是风电器材厂商,而非能源管理企业或者电企。事实上,人们在中国的基本商业模式是,找到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配合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一般风电器材厂商也都和各级政府有很多联系(这也导致了外商风电器材厂商没有一家能进入中国市场,即便有形式上的公开招标)。于是,一帮官员和红顶商人用纳税人的钱和银行的钱,投资了一堆风电杆子,插得到处都是。由于官员主要就是图个政绩,当下插了几百个杆子就可以报一笔环保加分,并且来年升官走人。因此之后这些风电机组究竟是否能顺利入网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了。而那些投资方,他们也基本是在赚器材投资这块儿的各种利益分配,所以也基本不会有人关心后期的具体入网情况。
中国的特殊商业环境,使得最终是全体用电户和老百姓(银行发款导致通涨)来买这个单,他们购买的不是电力,而是插在错误地方的风电杆子。
给风电定性:需要支持,但有条件反对
关于风电,总的来说,我是支持风电的(站在技术角度和全球视野上),并且我是反对中国风电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政经环境和对基层经理及工人的了解上)。
在欧美关于风电的讨论中,我已经听过各种各样的出于各种利益的反对风电的论调,早年求学的时候,我也一度反对盲目风电化。可是随着经验的增加,我只能说,有赖于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和普遍的竞争,基本上任何反风电的技术及商业论调都可以找到某些地区和的实际例子予以证伪。其中我最推崇的,是西班牙的风电调度中心的经验,和北欧电力市场及丹麦巨量风电的调度的经验。此外德国“退核”以后所切实发展的一些hybrid风电技术,将不可控的风电辅以各种蓄能装置的实验,不能不说给人以十年以后的期望。因此我是支持风电的。
当然技术上我是支持风电的,不过到了各个具体情况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社会做生意的方式和进行管制的政策都不一样,甚至不同地方的经理人和普通工人的基本理念都不一样。有的技术在一个地方能用得好,在另外一个地方说不好就要搞砸,例子很多,看看当年萨达姆的军队怎么开那些先进坦克的,看看不少非洲国家怎么运营电站的,再不行,看看咱中国人怎么开车的,还有最近发生的哈尔滨车压塌桥事件。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忠诚支持者,我却一直支持制度经济学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拷问:市场不是天然的。市场的存在的确有很多先决条件,尤其是对于能源市场。这里的电力市场,更具体到风电市场特别如此。风电技术存在了,可以进行交易了,可是如果社会政经条件不成熟,是不会有一个有效市场的,或者说除了一个市场的幌子之外,根本不会有市场存在(例如中国电力交易市场这个玩意儿)。个人经验之谈,我是反对中国风电的。
加上个实际例子,中国东北插了不少风电杆子,可是东北本身的供电能力就已经非常富余了,而我国电网现有的管理方式不能有效的通过跨距离输电以消化这些额外风电。另外,国网内部其实就是一个封闭的铁箱子,基本不能期望这个官僚体系能有什么进步的发展动力,与时俱进的时代视野或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