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代工模式在中国已走到末路 李 锦
从昨天晚上开始持续到今天凌晨5点,富士康太原工厂发生大规模工人群殴事件。富士康的官方证实,几名员工之间发生个人争端,之后升级为约2000名员工参与的骚乱事件。
但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似乎并没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大群架事件。也许公布的原因是什么偶然因素,但我们不得不思考:偶然之中有必然,富士康模式还能走多远?富士康的太原故事还将继续,富士康模式在中国已经走到穷人途末路。
10多天前的9月5日,新美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陈伯强表示,代工企业不会因为成本上升而离开中国,因为中国的员工能够做到绝对服从,可塑性强。当然这位自称是郭台铭的好朋友也认为,富士康员工觉得用军队似的模式来管理,实在是很冤枉,非常不尊重人。员工希望反抗,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他的话音刚落,富士康太原工厂群殴事件就发生了。
据悉,山西太原厂区共计约有7.9万名员工,主要制造车用电子零配件、消费电子零组件和精密模具。但为了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iPhone5在内地上市,近期有大批山东、河北、河南、深圳等全国各地富士康的工人被调往太原赶工。
媒体称,此次群殴的起源是由于厂区安保人员与山东籍员工起冲突,将其拖至面包车内殴打,山东同乡为其讨还公道,河南籍员工也一起卷入,最后发展至大批员工追打安保人员的混乱场面。富士康公司一直实行军事化管理,太原工厂的保安人数近1500人。工人与安保人员的矛盾由来已久,保安被认为对工人过于苛刻,大概是发生此次事件的原因。可以推测,最终的原因不在这些年轻的保安身上,而在管理者身上。
不是跳楼,就是群殴,富士康近来似乎已成为麻烦缠身的“符号”。富士康作为一家世界级的代工企业,过去由于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富士康极大地享受了这一红利,并由此建立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但目前,中国曾经引以自豪的低价劳动力正日益失去。
在很多年前, “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产业界的一次小型革命,它是产业分工的又一次梳理和细化。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做的正是代工,这种模式很简单,企业通过必要的管理,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因此,对代工厂来说,成本是核心,是代工企业的关键竞争力,成本直接决定企业的存亡,因此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成本质量,这里提到的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线管理也包括引发富士康太原群殴事件的保安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代工模式相对简单,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加工产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包含成本和利润,而其中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最主要成本,也就是说,代工厂创造的价值中,重要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代工厂成功在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许多矛盾便因此产生。
我们看到太原富士康员工发的帖子:“现在富士康的内部管理让员工很是受不了,需人性化。” 富士康从过去偏安深圳,到现在散布全中国,2012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基地已超过31个。代工厂在产业链中扮演的作用便是帮品牌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其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那就是通过严格到苛刻、精细化到事无巨细的管理,不断追求成本最小化。
富士康的发展,是中国电子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珠三角制造业深圳发展模式的体现。可以说,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初期基本采取比较粗放的“区位+政策+资源”的发展模式,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许多年过去了,由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资源也变得相对匮乏,使得珠三角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然而2010年的深圳“十三跳”事件,并没有给富士康造成太大的打击,中国毕竟还有很多欠发达或者相对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有大量土地资源,还有很多地方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富士康这几年连续的大动作,都表明了其转战内地的决心,而富士康这样的“龙头”企业仍然是许多城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其获得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仍然可以使其屹立于全球代工产业之巅。
近年,富士康在中西部地区出事很多,富士康太原群殴事件是一次大爆发。表明富士康在中西部地区已经完全陷入困境。再往下,走不动了。
富士康太原群殴事件,是“代工”模式的困境。富士康代工一部苹果手机,只能拿到不到2%的利润。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加工厂,富士康的盈利靠的是规模生产,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代工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加之我国西部也开始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富士康的困境也就越来越明显。
富士康太原群殴事件,是企业管理陷入困境的标志。在郭台铭《虎与狐》的传记中,他自比“地瓜”和“蟑螂”,直言他信仰的是一种苍狼文化,正是这种在中国大有市场的狼文化,让资本的霸气被放大到最大程度,员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被漠视。富士康一个工厂几万人,地域性、群体性还很强,由于富士康坚持这种把人当作机器的泰勒式管理,终而使富士康成了一个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富士康太原群殴事件,也是地方ZF困陷入困境的标志。富士康招工,已经从过去很多人挤破头想进富士康,到了如今不得不依靠ZF动用行政力量帮忙招募,破坏本应由市场调价的劳动力供需关系。ZF对富士康另眼相待,使得富士康胆量变大,员工本该享受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矛盾的爆发也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下一步极有可能将ZF拖入纷争之中。
据说太原富士康生产科技含量很高的iPhone5,我们不能不说到富士康后面的苹果公司。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商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有诸多的公司与“大苹果”建立了代工合作关系,包括著名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公司,其为苹果公司制造产品的中国工人超过70万。
苹果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而生产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放在美国境外,主要由东芝、三星、英飞凌等9家公司承担主要零部件,然后所有零部件汇集到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并运往全世界销售。随着富士康的“西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进入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中国企业仍然处于价值增值的低端,利润微薄,仅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显示,一个iPhone(3G)的出口价值大约为179美元,在中国组装支出大约为6.5美元。也就是说,一个iPhone手机在中国的价值增值只占其出口价格的3.6%左右。显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依旧落后——科技含量低、利润率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担任世界工厂不可持续发展,使得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富士康模式,也是中国的世界工厂模式,最重要是因素是中国没有定价权,体现在最终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两个方面。一台苹果iphone4s出厂价格约360美元,但苹果公司最大供应商富士康只能获得其中的7美元。郭台铭没有胆量和苹果叫板,富士康只是苹果代工的选择之一,而中国中西部省份只是富士康代工的选择之一。在不得不依靠严苛管理取得微薄利润情况下,富士康太原工厂终于发生大规模工人群殴事件。
富士康从员工“九连跳”到发生“群殴事件”,原因也许会归结到个案身上,但显露的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困境不能不反思,显露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太原骚乱事件事实提醒我们,富士康代工模式在中国已经走到穷途末路。
我们对富士康模式的发展要作好思想准备,富士康太原骚乱事件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