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68 2
2012-09-28
转自 语风林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待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两个冲动,一个是在公司经营正常时,尽可能平滑业绩的冲动;一个是在公司经营恶化时,尽可能做差业绩的冲动。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公司管理层,谁都不希望看到公司的业绩大起大落,造成股价非理性的大幅波动。所以,在公司经营正常时,通过适当的调节预收款、费用确认时间、折旧和资本化项目摊销等,给市场以稳健持续经营的形象,对于维持公司的市场预期和估值体系都是有利的。这不是管理层在财务造假,而是合理利用规则,对股东尤其是二级市场流通股股东负责。当然,有些不厚道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关联利益的考虑,故意造假推高本期业绩和股价,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公司经营不可比避免的恶化,即净利润增速大幅放缓、下降乃至亏损时,投资者希望这种恶化局面是暂时的或尽可能小的,以减少股价下跌造成的损失。而管理层则不同,他们本身大多并不持有股份,出于职业经理人业绩考核或大股东意志(比如更低的价格增持扩大控股权)等因素,在本期无法挽救公司业绩的情况下,更愿意找理由“落井下石”地做差本期业绩,使本期的亏损额最大化,从而为明年乃至后年的报告期盈利做准备。

50%的利润下降和30%并没有多大区别,而每股亏损5毛和3毛也没有多大区别。既然公司的市场预期和估值体系已经崩塌,为何不干脆多下降一些,多亏损一些,为未来的盈利腾出空间呢?管理层完全有这么做的动机。比如确认过时的固定资产减值、将不成功并购所产生的商誉提前摊销、把未来的期间费用集中列入本期等等。

上述现象获得了哈佛经济学家理查德·泽克豪瑟的研究团队相关证据的证实。成熟的美国市场尚且如此,不成熟的A股市场就更加普遍了。国内有这么一个现象,业绩预增的公司,报告期净利润经常落在预增区间的中值偏上乃至上限的位置;而业绩预减或亏损的公司,报告期净利润经常落在预减或亏损区间的中值偏下乃至下限的位置,甚至直接预减或亏损超出预告范围。今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普遍盈利不佳,因而“落井下石”的公司也就特别的多,上证指数能跌破两千点,也许这也是一个隐性因素。

我一直强调,投资者应尽可能投资那些经营稳健、盈利趋好的公司,而对经营恶化、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甚至亏损的公司,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最好回避。因为在很多时候,好的公司可以超预期的更好,而坏的公司可以超预期的更坏。很多人喜欢拐点投资,而我理解的拐点投资,最好是投那种之前平稳增长、本期大幅增长的公司,而不是投那种之前大幅亏损、本期扭亏为盈的公司。因为前者更好理解、可信程度更高,而后者不仅很难看懂、可信程度较低,还很有可能是“落井下石”的管理层给投资者设下的“美丽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2 20:58:53
长见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07:46:56
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