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43 4
2012-10-02

摘要:购买的单位以低于市场买到了月饼票,送了客户和员工,联络了感情;拿到月饼票的人卖了票子,得到了“真金白银;“黄牛”低吸高抛稳健差价,厂家不生产月饼就能赚钱。这样一个“产业链”中,究竟谁在“输钱”呢?



  

资料图:9月18日,福州超市的巨型月饼吸引小朋友。这个巨型月饼直径近一米,重达69公斤,内含150粒蛋黄,售价6千多元。中新社发  吕明(福建分社) 摄  



     随着中秋节日益临近,月饼市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为“疯狂”的时刻。然而,相比月饼销售柜台,“纸月饼”的交易市场更为火爆。一张张月饼票让各方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究竟谁在“输钱”呢?

  现在,月饼票交易中的“利益链”早已为市场所了解:单位以7折到8折的价格从厂家购买月饼票发给员工,或者赠送给客户;拿到月饼票的人以4折到6折的价格把月饼票卖给“黄牛”;“黄牛”把倒卖不掉的月饼票以一定折扣卖回印券的厂家。月饼票转了一圈,厂家实际上并不用按照月饼票的印数来生产月饼就能获利,难怪有人将月饼票视为一种“期货”。

  月饼票转了一圈,似乎每个环节都是赢家:购买的单位以低于市场买到了月饼票,送了客户和员工,联络了感情;拿到月饼票的人卖了票子,得到了“真金白银”,也算小赚一笔;“黄牛”低吸高抛稳健差价,至于厂家,不生产月饼就能赚钱,何乐而不为。这样一个各方都得利的“产业链”中,究竟谁在“输钱”呢?

  现在的月饼票,已从当初的提货凭证,变成了一种“虚拟经济”,其供应量远远超过了实际消费量。这一点,生产厂家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会根据对市场的预测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印出的月饼票数量。同时,支撑着月饼票“利益链”的是月饼高额的利润,而利润取决于生产企业的态度。据业内人士透露,月饼的平均利润率在60%左右,而一些酒店月饼和一些高端品牌月饼,利润率有时能高达200%。在利益的趋势下,企业一方面为大大降低月饼的品质来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也会通过多印制月饼票的方式,来增加“虚拟月饼”的数量,获得流通领域的利润。

  究竟谁是这条利益链最终的受害者,目前市场普遍的观点是消费者。作为利益链的最后一环,使用月饼券兑换月饼的消费者确实为高额利润“埋了单”。但如果没有兑换而最终回到了生产厂商手中,是不是就没有“输家”了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利益链中的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力图使自己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得到最大限度实现的时候,往往是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放在较次要的位置。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够得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利益本身具有排他性和利己性。当每一利益主体在与其它利益主体发生冲突时,都力图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把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满足程度降到最低点。

  月饼票看似多赢的局面,实际上是以损失的利益链之外的生产厂商为代价的。市场的平均利润是不变,当超额利润被少部分的厂商赚取之后,肯定会造成剩余厂家“输钱”。在月饼票流通的过程中,“黄牛”和消费者仅仅关注少部分厂家的品种,市场上的其他厂家生产的月饼就会发生过剩,并有可能造成亏损。

题目很好,分析的不大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2 21:03:51
还是挺受启发的,第一次听说月饼票,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21:29: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22:01:39
tonysonic 发表于 2012-10-2 21:03
还是挺受启发的,第一次听说月饼票,呵呵
节前外面很多坐在凳子上旁边挂个牌子回收各种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6:38:35
顶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