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两白银引起的王朝覆灭---金融危机和清王朝覆灭启示录之一
德国哥廷根大学 于晓华
引言:金融危机的理论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此书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西方主要金融危机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从平实的语言中看出惊心动魄。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政策界和投资界产生了深远了影响。
凯恩斯说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本性就是“贪婪”。贪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所以,人类的历史就在不断的循环中前进。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贪婪所引起的;这也是金德尔伯格书的题目所表示的东西:疯狂,惊恐和崩溃。
解释金融危机,索罗斯不愧是哲学家和投机实务高手,他的“反射理论”其实是金德尔伯格理论的另外一个的通俗解释。索罗斯相信,市场短期内可以稍微偏离均衡,但是从长期来必须要恢复均衡。这个恢复均衡的过程就是反射的过程。
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短期的疯狂投机行为,不断地短期偏离,积累成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偏离。这是危机的第一阶段。当人们突然看到,价格已经偏离均衡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一朵郁金香可以抵上一个人数年工资的时候,或者一套房子价格需要几辈子打工来购买的时候,人们开始恐慌,和怀疑,这是危机的第二阶段。当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价格会继续上涨时,就开始竞相抛售,这就是危机的第三阶段—崩溃。这就使金融危机的“三步曲”。金融危机 或者经济危机,虽然有其先兆和必然性,但是其具体什么时候发生,和对地震的预测一样,理论上基本是不可能。
最容易成为投机对象的是一些短期内供给非常难以提高产品;最典型是古董,土地和不动产,有价证券,一些矿产品 和一些农产品。古董因为历史原因,供给已经限定;土地总量也是给定的;一些有价证券发行量短期内一般也是固定的;矿产品总量也是给定的;一些农产品由于季节性和生产的长期性,短期内很难提高产量,也非常容易成为投机对象。
如果从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危机开始,人类已经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危机。中国从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济危机也是连绵不断。每一个王朝或者ZF的灭亡都离不开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前面已经讲了明朝灭亡和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中国清王朝的灭亡也是被一次经济危机引起,具体的就是指1910年左右的“橡胶泡沫危机”。我必须指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引子,这背后还有更多的经济背景,我在将在今后的文章中逐一介绍。
晚清的经济背景
清朝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从经济生产角度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达到了最优。按照麦迪生的统计,中国的GDP在1820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3%。在这之前的100年的经济平稳发展,离不开ZF的轻税收政策。其起源点是康熙皇帝于1712年4月4日开始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税收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这简化了税收成本,保证了税收公平和实际的轻税率。
在1820年之前的一百年之间,清王朝的总体税收并没有增加多少。按照历史记载,清朝税收1725年为3611万两,1753年为3977万两,1812年为4334万两,到了1841年为3860万两。其中,田赋提供了总收入的75-80%。
但是,这样稳定和较轻的税收政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尤其在太平天国发生后,ZF为了应付内乱外患,必须要开征新的税收来源。太平天国在1853年攻占了南京,清朝ZF为了镇压太平军,从江北的扬州开始征收“厘金”。就是货物过境要征收1%的过境税,这大概就是厘金名字的来源吧。后来,该政策推广到各地,税率不断加码,清朝末年多数的省份的厘金税率已经超过5%。厘金渐渐成为地方ZF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ZF的另外一个税收来源就是关税,在英国人赫德的有效率的管理下,中国的关税收入不断扩大。1893年税收收入已经接近2200万两。
按照贾米森的统计在19世纪最后的10年,清王朝税收约为8900万两,其中田赋约为2509万两,关税收入为2200万两,厘金收入约为1295万两,盐税(包括盐厘金)也约为1366万两,剩下的位漕粮(650两),鸦片税收(223万两)和其他等。也就是说,到了清朝末年,ZF税收基本上为四分天下: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以及其他。大概各占四分之一。除了田赋,剩下的70%的税收收入与贸易相关。
这个财政收入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或者清朝最后10年财政收入极度扩张。1911年资政院编制的帝国预算为3.02亿两白银。如果考虑到ZF的田赋收入很难提高,那到了1910年左右的时候,贸易相关的财政收入超过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朝末年的财政收入建立在贸易基础上。
清王朝作为农业国家,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却建立在贸易的基础上。这种不对称的经济结构,使得ZF非常脆弱。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和国际贸易萎缩,税收必然会萎缩,由于支出存在刚性,那对清ZF的打击肯定是致命的;而对于自给自足的农民,冲击相对较小。
正是这样的一个脆弱财政结构,在1910年的“橡胶泡沫危机”导致的“银行”(钱庄)破产背景之下,使得清王朝轰然倒地。
“橡胶泡沫危机”
关于1910年的橡胶危机,已经有大量的文献作了详细的介绍,我这里择其要点介绍一下。
在20世纪初,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对橡胶的大量需求。因为当时的化工技术落后,汽车轮胎,雨衣,胶鞋等都需要天然橡胶。而橡胶树从种植到收获,需要7年以上。这样的结构为金融泡沫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炒作素材。由于需求的迅速扩张,供给短期无法跟上,橡胶价格开始快速上升。
上海由于开埠较早,金融非常发达,银行业(钱庄)和股票都已经成熟。在面对橡胶市场的良好前景时,很多人在上海设立橡胶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1910年1月到7月,每月有几十种新的橡胶股票上市,这些公司利用媒体大肆宣扬公司的良好前景和行业的美好未来。
投资者也开始疯狂的投资橡胶公司股票,尤其是“钱庄”等卷入了股票投资,使得股票价格狂涨。据东亚同文会的估计,当时橡胶的总投资额为6000万两,其中70-80%为中国人所有,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人的钱庄。
以兰格志和斯尼王两支股票为例。兰格志股票在1910年3月2日价格为1080两白银,到了3月39日上涨到1675两,之后一直保持在1400-1500之间;斯尼王股票在2月25日价格为630两,到了7月11日上升到了1375两。
不过由于美国在1910年中实行橡胶消费限制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橡胶价格大跌。橡胶的生产成本当时仅为18便士。但是,1910年4月伦敦橡胶价格最高每磅12先令5便士;到了7月底下降为9先令3便士,之后更是猛跌到了6先令。国际市场橡胶价格的暴跌打破了很多人的美梦,橡胶原来不是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炙手可热。上海市场的橡胶公司股票也开始暴跌。
1910年7月21日,上海的正元、兆康、谦余3家钱庄倒闭(3家共损失500余万两),而与这3家钱庄关系密切的森源、元丰、会丰、协丰、晋大等5家钱庄也在随后倒闭。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善,上海道台蔡乃煌采取了救市政策。他在征得清ZF的同意后,与9家外资银行借款350万两,并拨付官银300万两,存入了上海最大的两家钱庄:源丰润和义善源及分属庄号。上海市场暂时趋于平津。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蔡乃煌的救市政策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可惜,蔡乃煌只是复杂的大清朝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
到了9月份,清ZF要从上海库银里面提取190万两白银偿还庚子赔款,蔡乃煌鉴于上海市面还没有稳定,请求ZF从大清银行先暂借200万两垫付。但是这个建议正好被其政治对手利用,其政治对手江苏巡抚参奏蔡说:妄称市面恐慌,恫吓ZF,不顾朝廷颜面,拖付“庚款“。清朝ZF于是听信谗言,将蔡乃煌革职查办,限令两月之内提取交割存银完毕。无奈之下,蔡乃煌只得向源丰润和义善源提取200万辆白银。
这是又一轮更大危机的开始。10月7日,外国银行开始拒收21家上海钱庄的庄票,使得源丰润倒闭,牵连6家大型银庄倒闭。在恐惧气氛中,外国银行开始向中国钱庄收回拆借款。波涛汹涌,ZF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第二轮救市,两江总督张人俊等开始出面,以江苏的盐厘担保向外国3家银行借款300万两。
无奈由于ZF在第一轮的救市中,没有统一思想,导致信誉丧失,导致第一轮救市政策前功尽弃;第二轮危机的冲击更大,由于ZF的能力有限,救助显得无能为力。到1911年3月之前上海又有30多家钱庄倒闭,最终在1911年3月20日,另外一家大钱庄义善源也不得不宣布倒闭。
1910年初,上海共有钱庄91家,橡胶风潮影响倒闭了4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