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2550 3
2007-04-01

一是"肉己吃完,只剩骨头"。这些年来,对不良贷款实行"余额锁定、分帐经营、专班清收"的策略,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资料统计,各地农村信用社每年不良贷款降比均能保持在15%左右的基础上,能收和可收的不良贷款几乎都得到了盘活和收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能收回的不良贷款其难度愈显突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再也无法清收的问题,不良贷款真正是到了只剩"骨头难啃"的实际状态。 查阅最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二是"虱多不痒,帐多不愁"。这类问题不仅普遍,而且相当典型。如新晃某个体户曾于1993年向当地信用社贷款200万元喂养甲鱼。当时甲鱼的行市可谓特别的好:母鱼的价格最高时能卖到每市斤400元左右,而肉鱼的价格每市斤也卖到了200元以上。行市好,人风光,导致在办理贷款时,忽视了前景评估和风险抵押,以至于1996年后,受东南亚进口鱼的冲击和行市疲软的影响,甲鱼价格一路下滑,直至到每市斤甲鱼只可卖50元的最低点,给借款户带来了三四百万元的亏损,也造成了信用社近200万元的资金损失。面对发展无望和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高额负债,此时的借款人也就只能是"虱多不痒,帐多不愁"了。
三是"自破家产,逃废债务"。目前,有的借款户蓄意申请破产,旨在逃废银信债务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新晃某企业欠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利息近百万元,在难以履行偿债责任的情况下,自主向法院申请破产,把原本值4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以280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经过破产费、拍卖费、职工安置费、税金等多种"优先政策"后,信用社最终只分得30万元,造成了200多万元的本利损失。
四是"人穷志短,生财无道"。在已难收的不良贷款中,此种现象不乏其人,这类人在"生财无道,负债太多"的双重压力下,自认命苦和倒霉。家庭负担重了,人的意志也随之消沉。再加上他们本来经济实力和还款能力就很差,以及家庭又无可靠来源的现实问题,生活都尚未温饱,哪还有多余的钱去还贷?
五是"手头拮据,入不敷出"。这类人可谓家境相当的不好,他们的家里面除了可供人基本能生存的条件外,几乎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如有五口之家的张大才,其家产总共不过3000多元,1996年在信用社借款2500元买耕牛,但不幸的是牛还未养到第二年开春就病死了。俗话说:牛是农户的半个家。家都去了一半,他哪还顾得上还贷款,在"屋漏偏遇夜雨,人穷又逢病来?quot;的境况中,因而欠款只好长期拖着,终也得不到一个了结。
六是"讨价还价,赖帐不还"。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是一些欠款户,贷款一拖再拖,一旦利息接近本金或大于本金的时候,他们则反过来要求信用社减息或免息,声称利息是还不起了,只还本金还可以"考虑"。赤裸裸地摆出一副"讨价还价,赖帐不还"的嘴脸。
七是"内外交困,无能为力"。在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的欠款户,不是不想还贷款,而是家庭欠债较多,有心而无力。这些人不仅欠信用社的款,同时也欠寨邻和亲戚、朋友的钱。信用社催得紧一点,他们就从私人那里拉一点;私人上门催还,则就借"东墙补西墙",内外举债,根本没有能力来还信用社的贷款。
八是"无德无'才',以身试'债'"。这类现象虽不多见,但确有其人。如熊某,1997年曾向信用社借款15万元用于林果业开发,且找有保证人作保。几年后,由于管理不善,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更因为保证人又不幸病死的缘故,他便一反常态,只要信用社上门收贷催得紧一点,他不仅不好言认贷认还,倒用"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话来顶撞人,让你气的不行。其贷款难收就可见一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3 19:08: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3 20:35:00
wuyo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4 03:54:00
唉!!!说教小平要搞小农经济呢?地都分产了,没有规模效应了,大家都去种地,产业链也无从建立,更别提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增加农村人员的工作素质了。没戏了啊,唉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