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268 9
2007-04-02
<P> <STRONG> 教育部领导说:“我是让你去堵枪眼!”校长说:“将来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地回归故里。”<BR></STRONG>   <BR>  吉大“病” ——公共品供给短缺下的高校“财症” <BR><BR>  特稿<BR>  本报记者 牛晓波 长春报道<BR>  <BR>  吉大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带来成规模收益的校办实体,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费。而吉大已在有计划地缩小招生规模。<BR>  <BR>  或许,吉林大学的财务状况不至于像外界传闻的那样一团糟。<BR>  “2006年是吉林大学财务管理、资金运行较为困难的一年,但也是合校以来财务管理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这是吉大校长周其凤对去年一年学校的财务状况的评价。<BR>  这一年,吉大需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达到创纪录的1.6亿元。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吉大实现了自2000年合校以来的首次当年资金收付基本平衡。<BR>  “今后几年里,吉大每年偿还的贷款利息将会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上。”校财务处一位工作人员说,今年预计偿还利息将达1.8亿元。<BR>  但向好的迹象也是有的。数据显示,2006年,吉大新增贷款仅1000万元,而之前的6年里,吉大平均每年新增贷款是4.6亿元。债务激增的势头已经控制住了。<BR>  上周,吉大财务处在该校校内网上贴出一份“通知”,承认“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迫切需要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吉大的财务危机由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BR>  “我们客观地把问题放在了阳光下,也是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高校债务)这一普遍性问题引起重视,求得问题的解决。”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景辉在解释公开学校财务危机的举措时说。<BR>  <BR>  财务危机<BR>  据校内知情人士透露,吉大新增贷款的高潮发生在2000年到2004年之间。<BR>  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15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BR>  2001年11月,农业银行又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5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信贷综合授信。<BR>  2003年5月,吉大与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15年期的19亿元贷款合同,贷款年利率6.12%。<BR>  而自周其凤接任校长后,情况发生了转折。在经过一次全面的校内审计后,校方决定通过开源节流,控制新增贷款。<BR>  与此同时,由于吉大贷款规模达到了教育部认为的“警戒线”,从2005年开始,吉大每笔新增贷款都被要求必须报经教育部审核。<BR>  “其实比吉大贷款规模更大的高校有的是。”刘景辉认为,教育部之所以严控吉大新增贷款,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吉大的“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差”。<BR>  据他介绍,吉大几乎没有什么能够给校方带来成规模收益的校办经济实体,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学费。而从2005年起,吉大已经在有计划地缩小招生规模。<BR>  “学校也知道这个办法会减少收入,但从提高和稳定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是坚定地实施这一政策。”他说。<BR>  “吉大这几年招生规模不增反缩,好多二级学院也停招了。”一位在校五年多的研究生说,与当前很多大学都以扩招为敛财目的相比,吉大这么做从长远来看是明智的———“一个大学的品牌才是生存的最大资本。”<BR>  但普通教职工和学生还是切身感受到了学校财务紧张传导给他们的压力。<BR>  一位在吉大工作了近十年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吉大所有教职工目前均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尽管吉大许诺所有教职员工学校可以养一辈子,但这位教师还是认为,这种没有社保的状态,首先就不利于人员流动。<BR>  “老教师也就罢了,我们年青教师如果想换个工作,这么多年的社保空白还要我们自己去填空。”他说,这笔可能高达数万元的亏空,对于他们这种每月工资不足3000元的年青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BR>  也有学生提出,本该发放下来的补贴没有足额发放,被校方截留了一半以上。就在今年2、3月份,学校还扣留了一个月的全校硕士研究生津贴。但校方否认了这一说法。<BR>  <BR>  合校之困<BR>  前卫南校区是现在吉大最新的一个校区。坐落在该校区北门附近的吉大行政办公楼门前,一溜停着8辆奥迪A6。<BR>  校长办公室位于大楼的五层,每位校长的办公室都不足10平米,只有正校长办公室由于地处整个楼层的一角,多出了一个走廊的宽度。<BR>  整个前卫南校区看上去更像一个尚未彻底完工的工地。除了几条主干道,一些连接楼与楼之间的便道铺设得很随便,似乎随时准备着为新建筑工程让道。<BR>  这个校区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真正大兴土木则始于90年代后期。<BR>  吉林大学在2000年由老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大。<BR>  合校使吉大拥有了6个校区8个校园,在校教职工总数约1.6万人,在校学生总数6.7万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BR>  “美丽的塞外春城长春坐落在吉大校园里。”东北人天生的幽默在这里又得到一次体现。走在长春大街上,不时会看到挂着吉大招牌的校园。<BR>  2002年12月,吴博达接任吉大校长。也是从这时开始,吉大进入了“狂飙突进”的建设阶段。<BR>  一个雄心勃勃的新校区规划出炉,一系列新建工程随之上马。吉大基建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图书馆、理工教学楼、计算机楼、化学实验楼等一批现在可以看到的新楼,都是在那一阶段动工兴建的。<BR>  2003年的一份前卫南校区建设规划显示,这个新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75.4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02.76万平方米,拟新增总建筑面积44.16万平方米(不含体育场)。<BR>  2003年12月,吉大成为新增列的11所副部级高校之一。来年的2004年7月,担任校长仅一年半有余的吴博达调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正司级),而原任该职的周其凤院士调任吉大校长(副部级)。<BR>  <BR>  “堵枪眼”的校长<BR>  据周其凤后来说,当时教育部一位领导就这一任命找他谈话时曾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BR>  “将来,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周其凤打趣说。<BR>  据一位吉大教师说,周其凤上任不久的一个晚上,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发现几乎所有办公楼和教学楼都灯火通明。<BR>  第二天,他就召**议,提出要加强节约办校,要求各办公楼人走灯熄,并规定部分教学楼划出部分教室开放作为自习室,其他教学楼和教室晚间关闭,不得开灯。<BR>  这个规定至今仍在吉大实行着。尽管东荣大厦称得上是前卫校区最辉煌的建筑之一,但白天走进这座大楼,楼道里一律没有开灯,致使封闭的楼道显得有点暗。<BR>  周其凤上任伊始,还进行了一次全校规模的内部审计,以此为依据提出要控制新增贷款。<BR>  对于此次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的举措被媒体炒成热点,校财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颇为不满,他表示,媒体的这种反应使他们的这次初衷很单纯的努力变得复杂起来。<BR>  据他介绍,此事上周五一经媒体报道,当天下午,吉大就接到教育部的紧急通知,要求他们在本周一向教育部提交一份详细的情况说明,包括各项贷款的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用途以及此次座谈会的有关情况。<BR>  “我们客观地把问题放在了阳光下,也是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高校债务)这一普遍性问题引起重视,求得问题的解决。”刘景辉说。<BR>  据介绍,自2000年合校以来,吉林省对吉大的投资不足3亿元。“省财政的能力也就这么大了。”吉林省教育厅的一位人士表示。<BR>  而每年教育部给吉大的预算拨款,按刘景辉的说法,是“连人头费都不够”。<BR>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ZF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ZF没有一比一地用资源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在3月26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关于吉大财务问题的提问时也承认。<BR>  而如果是吉大自己想办法解决财务危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那最有效的可能就是对六个校区既有资产的整合与置换。<BR>  “现在好几个老校区都地处长春市中心,如果能尽快整合资源,将校区集中到一处或两三处,就可以将多出来的土地和房产变现,解决财务问题。”学校基建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这个办法还可以改变现有校区过于分散的弊端。<BR>  而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周其凤也表示,今年要“积极做好前卫北区和朝阳校区的房地产置换和开发工作”。<BR>  但也有校内人士对此表示不乐观。“这么多校舍,很多原来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是住在学校里或者学校附近,一下子集中过来,恐怕阻力不小。”一位后勤处职工说。</P>
<P>(21世纪经济)</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2 13:09:00
呵呵,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 16:26:00

这种情况,估计在全国不会少的,前些年高校贷款借钱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要找那个学校没有贷款借钱的,还不容易找(当然除了国家大力支持的那几个名牌学校).贷款不管怎么贷,终究是要偿还的,何况现在各个银行都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或重组什么的,对贷款的追讨也会越来越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3 17:28:00

中国向来改革很难,大学改革更难!!!不改革就每每前办学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3 22:13:00

找找前几年的报纸和相关报道,看看是那些人当时鼓吹高校合并的,是不是该找找那些人的责任呢?当然象现在大学里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合并带来的,但是合并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要多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7 09:23:00
以下是引用lcu在2007-4-3 22:13:00的发言:

找找前几年的报纸和相关报道,看看是那些人当时鼓吹高校合并的,是不是该找找那些人的责任呢?当然象现在大学里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合并带来的,但是合并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要多啊!


是的!

吉大的“病”,是被那一阵风“感染”的了,病的不仅仅只是吉大,而是遍及了全国几乎一半的高校,都染上了这种“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