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慧之师
——记我的导师田国强教授
肖明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先哲孔子阐释的大学。而我的“大学”生活则受教于我的导师——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在认识、了解田老师,并最终有幸成为田老师学生的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田老师为社会培养经济学人才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知心暖心的关怀。在田老师的指引下,我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真正懂得田老师自述文章里讲述的艰苦求学历程,真正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
一.初次相识
能够与田老师相识,这要从我就读的本科专业说起。2001年9月,我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数学双学位班,开始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中学阶段,我喜欢的是数学,对经济学却是一点都不了解,自然更谈不上兴趣。大一没有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还是不了解经济学,不过却了解到这个专业的一点背景。原来这个双学位专业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田国强教授于1999年创办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田老师创办了这个双学位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当时国内仅有不到五所大学有类似的经济学双专业。这让从小山村走出来的我看到了希望,因为那时读的不是被广为看好的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同时也有了坚持上自习的动力。好奇心使然,我和同学们都十分想和田老师见上一面,一睹田老师的风采。
田老师非常地关心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回到母校和双学位专业的所有同学见面,交流。在大一下学期的一次见面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田国强老师。会上,田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前景为同学们勾画出一幅美妙的人生蓝图,鼓励大家做社会的栋梁之才。这番发言,让每一位在座的同学都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拟定自己的理想目标,儿时做科学家的梦想这时也浮现在我脑海里。一番考虑之后,我决定未来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经济学的学者,虽然那时还对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据说我们双学位的课程设置是田老师精心安排的,当时班上的同学都没有在意,我也一样。大学的前两年生活其实很平淡。考虑到家家庭经济拮据,勤工俭学的工作倒是做了不少,学习虽算得上认真却是被动的。大三时,我的学习方式不得不改变了。那些课程,经济学方面的如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数学方面的如微分方程、随机过程、实变函数,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时候,我很是佩服班上那些在考GRE、TOFEL的同学,因为他们还能抽出时间去复习英语。当同学们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我也意识到要想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想法其实很简单,要做研究就应该读博士,要读博士就要读硕士。具体一点就是学好眼前的每一门主干课程,争取保研。我把学习这些课程当作一个挑战,认真对待: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课下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老师讲的内容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急切地想了解更多更深入的内容。慢慢地,图书馆里开始频繁出现我的身影。求知的欲望与求索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真正的快乐。我约摸领略到了田老师所设计课程的曼妙之处,也真正喜欢上了经济学。
和田老师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却是在2004年6月的一次课堂上。那是田国强老师利用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学的间隙,为我们第三届双学位班上一次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内容为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课上田老师从经济环境特征的模型抽象讲起,联系我们日常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语言风趣幽默,事例信手拈来,剖析鞭辟入里,如一胸有成竹的画者挥毫泼墨,写意图景跃然纸上。我们起初直面著名学者那既兴奋激动,又紧张害怕的心理也不知不觉松缓下来。面对田老师的提问,我与同学们也都异常地活跃,积极回答。田老师的讲课让我感受到原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是如此之美妙,更加深了我对经济学的喜爱。
二、三次考验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速的流逝。2004年9月,我迎来了决定人生道路的时刻。考研或保研、找工作及申请出国,这是大四学生面临的基本选择。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保研,而三年以来的努力也证明了这一意图可以实现。此时,田教授已受聘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而这意味着国内的学生有机会直接受教于田老师。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田老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师从田老师的愿望。考虑到有我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我不敢奢望田老师的及时回复。没想到第二天田老师就回信给我,希望我能到上海财经大学读研。之后田老师打来越洋电话,希望我去财大,以便达成我的愿望。田老师说,如果不能保研到财大,也可以自己考研到财大,有实力者无论考或保都应该没有问题,并让我考虑之后作一个决定。这是田老师给我的第一个考验。
对我而言,考研到财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需要放弃保研,也不仅是因为做出决定时离考研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同时还要修完规定的九门课程,更因为要成为田老师的学生,还需要考出相当好的成绩。不过,凭田老师在母校办双学位班的气魄和与学生例行见面会上倾心的交流,我可以肯定,做田老师的学生一定是明智的选择。更重要地是我想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接受挑战,放弃保送名额,考研到财大。那天是2004年9月27日。
其实,我的这个决定,起初父母也是不太理解的,直接推研是可以省下学费的而且无风险。我向父母解释了我的想法,他们最终理解了我的人生选择,并坚定地支持我。在考研前地复习阶段,父母地希望及万一落榜的机会成本都构成了对我的一种巨大压力。这个时候使我支撑下去的是一个信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考完研之后的日子里,我一直担忧自己万一考的不好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境地。2005年3月,考研成绩发榜之时,我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因为愿望可以实现了。这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05年春的财大经济学院,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受到了国内外许许多多高校及学者们的关注,我正在做本科毕业论文。我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与田老师联系告知考研成绩时,田老师很高兴,并希望我本学期能到财大听新进海归老师给硕博连读班上的课程,同时做一门宏观经济课程的助教。当时硕博班的课程包括,毕业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龚关老师讲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Ⅰ,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周亚虹老师讲授的高级计量经济学Ⅰ、经济数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秦承中教授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Ⅲ,田老师自己讲授的微观经济学Ⅱ等。这些硕博连读的课程及讲课的老师都深深吸引了我,于是决定到财大听课学习。来到财大后才知道是做第一届硕博连读班高级宏观经济学Ⅰ的助教。而当时的我本科还没毕业就做这些准博士的助教,也算是一件奇事了。用后来田老师的话说是“我们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是田老师给我的第二个考验。为了做好这第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助教工作,我向田老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我的师兄刘春辉请教,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与授课的龚老师积极配合。终于我要去上第一次习题课了,也不知道课堂上会否有尴尬的事情发生,想着想着心里便不由得紧张。开始上课了,也顾不了许多,就硬着头皮自第一题讲起,讲着讲着就进入了状态。结果一下连讲了三个小时,没有休息就平稳的结束了。所以,事前未尝试过的事情看似困难重重,一旦尝试了就并非如此了。而我却更加信服田老师的预见力。有了第一次,后面的工作就轻车熟路了。
做硕博连读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Ⅰ的助教只是一个开始,后来在财大还陆续做了许多海外教授讲授的硕博连读课程的助教,这些课程包括:波士顿大学肖志杰教授的计量经济学三(与我的师兄刘春晖一起),佛罗里达大学艾春荣教授讲授的高级计量经济学二(原来是师兄刘春晖做助教,后半段课程时他回武汉由我接替),多伦多大学的朱晓东教授讲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二,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王诚教授讲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三,康奈尔大学的朱涛教授讲授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二,及本学期田老师讲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二,以及耶鲁大学的方汉明教授将要讲授的一门课程。
2005年9月,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开始了正式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刚入学我又忙碌起来,除了学好各门功课之外,还有助教工作,及田老师担任的“China Economic Review”杂志共同主编的助理工作。这些事情分开来是不难做好的,同时完成好就比较难了。这成了我的第三次考验。一个月以来的忙碌及要同时做好各项事情的压力使我身心俱疲,05年的国庆长假我也在忙碌中度过。我无耐之下向远在美国的田老师发了邮件叙说了我的感受。第二天田老师就打来电话鼓励我,说这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挫折,现在克服不了眼前的困难,以后进入社会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难将如何面对?挂上电话,回想起田老师实实在在交心的话语,想想自己面对的困难其实是一种磨练,如此一想便又有了自信。回头看这段小插曲也许只是成长历程中的平凡事件而已,但在当时走向一个死胡同之时,田老师的鼓励却是我继续勇往直前的关键。此后,我决心锤炼自己的品格,使之坚毅,以面对更大的挑战。
如果考验可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激励,那田老师深藏的智慧由此可窥见一斑。
三、硕博连读
自2005年9月起,在财大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就是硕博连读的学习生活。我是上海财经大学四院合办[†]硕博连读计划的第二届学生,而我的助教工作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第一届的硕博连读学生,也就是我的师兄师姐,这就是我必须努力的原因。我应该感谢田老师,本科的课程让我打下了好的基础,而在硕博连读班,我又不止一次地接受了高级微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的高密度训练,可以说我的成长与硕博连读计划是分不开的。
在硕博连读班,我同样有压力。因为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接受同样的考验,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唯一的办法,只有努力学习。学习要讲究方法,讲究效率,否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效果甚微,会影响自己的积极性。
时间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学习时还应该尽量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尤其是经济学,这样才能保持比较高的学习效率。具体的做法可以是看书时写写自己的理解,比如画画图,写写表达式,或者联想到其他类似的问题。
学习中碰到问题,不思考即向人请教,就好比读外语看到不认识的词就查词典,“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全靠自己思考,则难免理解不透彻或偏颇。我喜欢自己思考,这样才可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营养吸收;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样可以找出自己知识的欠缺之处和理解不足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持之以恒。
学一门课程或看一本书,我的做法是先透彻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然后弄清楚其理论体系或框架及基本的结论。如果遇到不懂的概念或结论,可以查阅参考书或工具书,甚至上Google搜索。比如,微观经济学的文献中经常会出现“KKM lemma”,不知道的话,你就可以去查有关不动点定理运用的书,或上网搜索一下。这个方法也适合解决很多同学关心的问题:如果我的数学基础不好,如何学好经济学?即便是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的数学基础好。依我自己学习的感受,学习经济学掌握基本的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结论已经够用,如果碰到不懂的,可以再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数学书,学以致用。
学习的关键是要主动。即便在硕博连读班,课程本身强度高、内容多,也可以在课后积极一点,将老师给出的文献资料收集起来并认真阅读。当你主动的去学习,寻觅到你想要的某个问题的解答时,你会得到一颗精神世界的五彩石――一种难以言语的快乐。总之,努力就是把自己上进的想法化作一种随时随地的行动,这就是进入硕博连读计划之后我的一点体会。
四、初做研究
作为学者和导师,田老师最关心和期望的,还是学生能尽快地进入学术研究殿堂,尽早地做出研究成果。
记得05年4月,在财大第一次与田老师见面,应该算是正式确立师生关系时,田老师就建议我应该开始做研究了。田老师说,读研究生最重要的是研究能力,越早做研究越好。不能等到知识都掌握了,基础都打好了,再去做研究。而应该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缺什么,补什么,如此学以致用,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田老师还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研究经历及其师弟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艾春荣教授的事例加以佐证。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在财大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研究。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愈易已;不为,则易者愈难矣!”这正是初入学术研究之门的窍门。06年上半年,在田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我开始做关于拍卖理论的研究。田老师给我的意见,也是他所一直坚信的观点:任何一篇文章,即使是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也必定有不完善之处,而这就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此为指导,我开始认真研读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杂志上的关于拍卖的文章,这也是田老师建议的文章。在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之后,我试着以自己的想法去扩展文章中的模型。也不管会碰到何种问题,需要何种知识与技能。在我推导的过程中,居然出现了一个等号后有64项的式子,只此一步,就足足花费了半天时间。模型求解完毕后,如何检验这“复杂”推导过程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则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并不能完全的证明结果的正确或错误,只能另想办法。最后的解决方式还是依赖于经济学的直观与相关数学结论的结合。在接下来的深入分析中,又出现了需要解四个非线性微分方程构成的方程组的棘手问题。微分方程理论给出的判断是没有解析解。唯一的办法是数值解,而这需要借助数学软件自己编程实现。就这一问题,我曾向本科时的一位老师请教,得到了一些指导性建议,而具体的操作还是靠自己学习摸索。从不熟悉到后来运用Matlab,Maple及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解决微分方程数值解的过程,充分验证了田老师指导意见的有效性。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为解决棘手问题而求知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每取得一点进展之时都高兴万分。尽管后来因不合意的结果及模型本身的原因,这部分数值解的工作被放弃了,但这个研究中求知的过程,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财富。
五、自我鞭策
自我认识田老师时候开始,田老师就是一个学术工作和社会工作繁忙的学者。而04年7月田老师担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之后,更是增加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即便如此,田老师每次到财大,都要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而每次与田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他对经济学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都会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
即便在今天,田老师也保持着他一贯的奋斗精神。记得06年7月在浦东干部学院举行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6年会及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为此昼夜劳碌的田老师看上去异常憔悴。在极度劳累、身体需要休息的时候,田老师仍然以巨大的热情做讲演。那一幕,让台下的我和同学们心酸了,几欲落泪。那一刻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也让我明白“奋斗”的含义。
在财大的两年生活,和在华科大的本科生活比起来,虽然同样的忙碌,却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因为是田老师的学生,所以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关注着。这就要求我加倍的刻苦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要表现积极。也可以说,处处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其实,我也是班上同学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我学习不努力,同样会落后。每当我想到田老师已年过半百,还是如此努力,如此勤奋,作为只有他一半年龄的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田老师离开财大的许许多多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有过松懈一下的想法,却不敢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田老师的话语已内化为我心中一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自觉的意识,它鞭策、监督、支持和激励着我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这种持久的动力来源于田老师的言行,来源于这样一种醒悟,即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下,路都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地走出来。田老师的求学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田老师学术水平自不待言,他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事改革与发展事业所倾注的精力与心血也让人深受感动,而他对学生知心的教育,则更让人刻骨铭心。而我能有幸成为田老师的学生,聆听大师的教诲,则是我人生最珍贵难忘的财富,而它也必将伴随着我未来的求学历程,大学之道。
为展示上财研究生培养和教育队伍的风貌,以及研究生心中的导师形象,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组织编辑《导师伴我成长》一书。作为田国强教授的学生,我有幸受邀写下此文。后在交付给学生工作部的稿件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关于我自己成长历程具体事例的文字。笔者真诚地希望此篇文字能够与将要考研,或正在读研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若可对大家有一丝半毫之帮助,则不胜欣慰。
[†] 2005年3月,硕博连读计划开始实施时是上海财经大学四个院系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合办的项目,2007年3月又加入了统计系,现在是五院合办的项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 13:04: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