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新商科教改区
215 1
2025-09-05

指导论文对很多高校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不是因为学生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踩雷,让老师批改起来心力交瘁。指导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顺利毕业后,我把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编成了一本详细的教材《实证论文写作——选题、文献、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有时可能遇到缺货,可能需要耐心等一下到货),一共分为7篇23章。

第一篇是开篇,包括3章,实证论文的概念、选题、标题、摘要与引言;

第二篇是文献综述,包括5章;

第三篇是研究设计,包括3章;

第四篇是实证分析,包括2章;

第五篇是稳健性检验,包括4章;

第六篇是进一步分析,包括4章;

第七篇是收尾,包括2章,包括撰写研究结论与建议以及选择和引用参考文献两个部分。



第 1 篇:开篇

痛点:学生对“实证论文”一头雾水,教师需要反复解释基础概念

很多老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时,最常遇到的就是学生“连论文是什么都没搞明白”。有的同学把论文当成“随笔”,洋洋洒洒写满了个人观点,却没数据、没逻辑。还有些同学,论文写成了“文献读后感”,看似引用了很多参考文献,其实全是抄。

这就导致老师在第一次见面指导时,得花大量时间解释:什么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和普通文章有什么区别?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规范研究的差别在哪里?

这些原本不该浪费的时间,最后却成了师生之间最大的摩擦点。

第1篇系统回答了这些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实证论文?有哪些常见类型?为什么要做实证研究?适合什么样的话题?如果把这些内容让学生先读一遍,老师就能把精力放在“指导”,而不是反复“扫盲”。


本篇内容如下:

第一篇 开篇,包括3章。选题、标题、摘要和引言。

1章 什么是实证论文?

1.1 什么是学术论文?

1.2 学术论文有哪些常见的组成部分?

1.3 学术论文与非学术类文章有何主要不同?

1.4 学术论文有哪些常见类型?

1.5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有何异同?

1.6 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有何异同?

1.7 实证研究具有哪些优势?

1.8 哪类话题更适合实证研究?

1.9 实证研究是否是形式主义?

2章 实证论文如何选题?

2.1 如何进行实证论文选题?

2.2 什么样的选题更受欢迎?

2.3 选题与论文标题如何更好地匹配?

2.4 实证论文标题有哪些常见类型?

2.5 什么样的论文标题更容易受到质疑?

2.6 论文标题中如何体现中介因素?

2.7 论文标题中如何体现调节效应?

2.8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有何区别?

3章 如何撰写摘要和引言?

3.1 为什么需要摘要?

3.2 摘要有哪些典型要素?

3.3 如何选择论文的关键词?

3.4 中图分类号和JEL分类号是什么?

3.5 为什么需要引言?

3.6 引言与摘要有何区别?

3.7 常见的引言结构有哪几种?

3.8 何时撰写摘要和引言?



第 2 篇:文献综述

痛点:学生写的综述不是拼凑,就是空洞,缺乏逻辑

毕业论文里,文献综述往往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部分。学生习惯于从知网随便下载十几篇论文,然后拼拼凑凑,把别人的结论串在一起,最后的综述看上去很“厚实”,其实毫无逻辑。

教师往往要一遍遍指出:“综述不是把文献堆在一起,而是要总结规律、发现不足。”可学生往往听不进去,最后综述还是成了“流水账”。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结构:别人研究了什么 → 有哪些争议和不足 → 我能做什么。只有这样,学生的综述才能体现出研究价值。

第2篇不仅总结了常见的文献综述结构,还举了很多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研究空白、如何提出假设。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些章节当成“课堂手册”,节省大量批改和口头讲解的时间。


本篇内容如下:

第二篇 文献综述,包括5章。文献综述是最能体现论文作者功底的部分,也是实证论文写作耗时最多的工作。

4章 文献综述Ⅰ:如何构思文献综述?

4.1 读者希望在文献综述中看到什么?

4.2 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文献支撑?

4.3 常见的文献综述写作结构有哪几种?

4.4 如何寻找现有文献的分歧点?

4.5 如何寻找现有文献的研究空白?

4.6 研究假设有哪些常见类型?

4.7 如何提出研究假设?

4.8 撰写文献综述有哪些常见误区?

5章 文献综述Ⅱ:常见的基本理论1

5.1 为什么需要文献综述?

5.2 常见的基本理论:企业并购重组

5.3 常见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学

5.4 常见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

5.5 常见的基本理论:微观经济学

5.6 常见的基本理论:管理学

5.7 常见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5.8 常见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

5.9 常见的基本理论:战略管理

6章 文献综述Ⅲ:常见的基本理论2

6.1 常见的基本理论:投资学与投资管理

6.2 常见的基本理论:市值管理

6.3 常见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

6.4 常见的基本理论:公司金融

6.5 常见的基本理论:风险管理

6.6 常见的基本理论:公司治理

6.7 常见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会计

6.8 常见的基本理论:内部控制审计

6.9 常见的基本理论:企业年报审计

6.10 常见的基本理论:盈余管理

6.11 常见的基本理论:琼斯模型及其衍生形式

6.12 常见的基本理论:真实盈余管理模型

6.13 常见的基本理论:高阶理论

7章 文献综述Ⅳ:常见的研究问题1

7.1 研究领域:创新力与创新绩效

7.2 研究领域:国内国际双循环

7.3 研究领域:高质量发展

7.4 研究领域:数字化转型

7.5 研究领域:业财融合

7.6 研究领域:数据资产入表

7.7 研究领域:新质生产力

8章 文献综述Ⅴ:常见的研究问题2

8.1 研究领域:股价崩盘风险

8.2 研究领域:跨国并购

8.3 研究领域:ESG相关

8.4 研究领域:企业风险承担

8.5 研究领域:资源编排

8.6 研究领域:企业漂绿行为

8.7 研究领域: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



第 3 篇:研究设计

痛点:学生不会写研究设计,模型照搬期刊论文,空有其形

很多本科论文,研究设计部分要么写得过于空洞,要么照搬期刊文章的复杂模型。比如学生明明只收集了几十家企业的数据,却非要硬套“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卡在 SPSS、STATA 上怎么都跑不出来。

老师在指导时常常感到尴尬:既不想直接否定学生的热情,但又清楚他们的模型完全不可行。最后只能一点点帮他们“降维”,把大而全的模型改成可操作的回归。

这种问题反复出现,让老师消耗了大量耐心和精力。

第3篇系统讲解了:如何构造多元回归模型?如何选择代理变量?如何处理交互项?这些内容专门针对本科生层次的研究,既能保证论文质量,又不会让学生“写不下去”。教师在辅导时,可以直接拿来当作模板,让学生避免“过度设计”。


本篇内容如下:

第三篇 研究设计,包括3章。研究设计是整个实证论文中数据处理过程的“顶层设计”,一个好的研究设计有助于实证数据处理过程少走弯路,缩短数据处理过程中大量消耗的无效时间和精力。

9章 研究设计Ⅰ:如何构造实证模型?

9.1 为何需要专门撰写研究设计?

9.2 研究设计的常见内容有哪些?

9.3 定量分析、质性分析与元分析

9.4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9.5 多元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

9.6 多元回归模型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9.7 多元回归模型有哪些组成部分?

9.8 如何寻找回归模型?

9.9 如何修改引用的回归模型?

9.10 如何阐述复杂变量的来龙去脉?

9.11 如何选择控制变量?

9.12 如何选择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

9.13 常见的固定(随机)效应有哪些?

9.14 如何构造和使用哑元变量?

9.15 何时需要交互项?

9.16 如何构造交互项?

9.17 构造交互项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9.18 如何编写变量定义表?

9.19 如何与研究假设相呼应?

9.20 研究设计中有哪些常见误区?

10章 研究设计Ⅱ:常见的代理变量

10.1 什么是代理变量?

10.2 常见的代理变量:股价崩盘风险 

10.3 常见的代理变量:风险承担

10.4 常见的代理变量:数据资产入表

10.5 常见的代理变量:跨国并购

10.6 常见的代理变量:ESG相关

10.7 常见的代理变量:高质量发展

10.8 常见的代理变量:业财融合

10.9 常见的代理变量:审计研究

10.10 常见的代理变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10.11 常见的代理变量:资源编排

10.12 常见的代理变量:漂绿行为

10.13 常见的代理变量:财务舞弊

10.14 常见的代理变量:新质生产力

10.15 常见的代理变量:国内国际双循环

11章 研究设计Ⅲ:样本数据那些事儿

11.1 为何实证研究取决于样本数据?

11.2 特殊样本数据对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11.3 常见的公开数据库Ⅰ(国内)

11.4 常见的公开数据库Ⅱ(国际)

11.5 如何选择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

11.6 自然数据与准自然实验数据

11.7 为何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

11.8 如何处理缺失值?

11.9 如何处理极端值?

11.10 如何处理数量级压制问题?

11.11 某些实证研究为何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11.12 什么是平衡面板与非平衡面板?

11.13 如何检验是否平衡面板?

11.14 如何处理非平衡面板数据?

11.15 如何检验样本数据是否有偏?

11.16 如何处理数据分布有偏问题?



第 4 篇:实证分析

痛点:学生不会做回归前的数据准备,结果常常失真

很多同学拿到数据就迫不及待跑回归,结果出来一堆“不显著”。他们不懂描述性统计,不会做相关性分析,更不知道如何检验数据的偏差。于是老师批改时,常常发现学生的结果根本没有研究价值。

教师在指导时,就得不断重复:“先做描述性统计!先看数据分布!”可学生总嫌麻烦,最后还是在结果环节出大问题。

第4篇把“回归前的准备工作”拆成了几个具体步骤: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信度与效度分析。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操作逻辑和案例。只要学生能按步骤执行,老师就不用再一次次提醒。


本篇内容如下:

第四篇 实证分析,包括2章。实证分析是实现研究设计的第一步,是对研究假设的初步检验,讲究的是规范性。

12章 实证分析Ⅰ:回归前的准备工作

12.1 回归分析前为何要做描述性统计?

12.2 如何进行描述性统计?

12.3 如何解读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12.4 描述性统计如何发现数据问题?

12.5 为何要做相关性分析?

12.6 如何进行相关性分析?

12.7 如何解读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12.8 如何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设计缺陷?

12.9 什么是信度和效度分析?

12.10 哪类样本数据需要信度和效度分析?

12.11 如何进行信度分析?

12.12 如何解读信度分析的结果?

12.13 如何进行效度分析?

13章 实证分析Ⅱ:主回归需要做什么?

13.1 主回归是什么?

13.2 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主回归之间的关系

13.3 基准回归与主回归

13.4 如何解读基准回归和主回归的结果?

13.5 如何解读交互项的回归结果?

13.6 如何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13.7 何时需要在回归中增加聚类检验?

13.8 如何检验和处理异方差性?

13.9 小样本如何进行回归?

13.10 解释变量的系数不显著怎么办?

13.11 回归结果如何与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相呼应?

13.12 主回归的后续工作有哪些?



第 5 篇:稳健性检验

痛点:学生只会跑“主回归”,论文缺乏说服力

一些学生往往只会跑一次“主回归”,然后草草写上结论。但没有稳健性检验,结果的可信度非常低。

很多老师都清楚这个问题,但苦于没有时间手把手教学生怎么换变量、怎么换样本、怎么做工具变量。于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学生“及格”了事。

第5篇把常见的方法(更换变量、样本选择偏差、内生性问题、因果关系推断)都拆成了具体步骤,并配合案例。老师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些方法点拨学生,让他们的论文质量“上一个台阶”,也让评阅人更信服。


本篇内容如下:

第五篇 稳健性检验,包括4章。稳健性检验是提升实证分析结果可信度的重要步骤,离开了稳健性检验,读者很可能怀疑实证分析结果的普适性。稳健性检验同时也是实证论文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复杂的部分之一。

14章 稳健性检验Ⅰ:如何更换变量和样本数据?

14.1 更换变量的度量方式

14.2 放宽变量的选择条件

14.3 使用熵值法度量变量

14.4 使用变异系数法度量变量

14.5 更换样本数据

14.6 更换模型设定

15章 稳健性检验Ⅱ:如何处理样本选择偏差?

15.1 产生样本选择偏差的原因

15.2 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

15.3 样本选择偏差的常见类型

15.4 样本选择偏差的常见处理方法

15.5 如何用Heckman方法处理样本选择偏差?

15.6 如何用PSM方法处理样本选择偏差?

15.7 如何用DID方法处理样本选择偏差?

15.8 处理样本选择偏差的更多例子

16章 稳健性检验Ⅲ:如何处理内生性问题?

16.1 内生性与外生性

16.2 内生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内在机制

16.3 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常见方法

16.4 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

16.5 常见的工具变量:ESG研究领域

16.6 常见的工具变量:公司治理领域

16.7 常见的工具变量:新质生产力领域

16.8 常见的工具变量:区域国别领域

16.9 常见的工具变量:国际贸易领域

16.10 常见的工具变量:金融市场领域

16.11 常见的工具变量:行为金融领域

16.12 常见的工具变量:高管特征研究

16.13 常见的工具变量:股利政策领域

16.14 常见的工具变量:融资约束问题

16.15 常见的工具变量:税务负担领域

16.16 常见的工具变量:财会研究领域

16.17 常见的工具变量:审计研究领域

16.18 常见的工具变量:盈余管理领域

17章 稳健性检验Ⅳ:如何进行因果关系推断?

17.1 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17.2 因果关系推断的基本逻辑

17.3 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RCT推断因果关系

17.4 用断点回归方法RDD推断因果关系

17.5 用RCT和RDD方法推断因果关系有何区别?

17.6 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推断因果关系

17.7 用双重差分方法推断因果关系

17.8 用PSM和DID方法推断因果关系有何区别?

17.9 用工具变量方法IV推断因果关系

17.10 已用PSM和DID,还需要IV法吗?

17.11 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推断因果关系

17.12 用SEM推断因果关系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17.13 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CT推断因果关系

17.14 用SEM和GCT推断因果关系有何异同?



第 6 篇:进一步分析

痛点:学生不会做异质性分析、调节效应,论文层次浅

很多论文的问题在于“分析层次浅”。学生只会跑一遍主回归,顶多写个“结论”,完全缺乏深入探讨。老师明明知道可以做异质性分析、调节效应、中介效应,但学生既不懂方法,也没思路。

这让老师非常矛盾:一方面希望学生论文有深度,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能力有限,最后论文成了“半成品”。

第6篇专门讲了如何做异质性分析、调节效应、中介效应和路径机制分析。这些内容设计得循序渐进,适合本科教学,教师只需挑选一两种方法教给学生,就能让他们的论文在评阅环节脱颖而出。


本篇内容如下:

第六篇 进一步分析,包括4章。进一步分析是拓展实证分析结果深度的重要步骤,是使实证论文区别于现有文献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升实证论文研究结果的贡献度。进一步分析同时也是实证论文数据处理过程中较为复杂的部分之一。

本部分还增加了对实证论文初学者极具价值的实证数据处理过程演示的视频,这些演示完整复刻了十几篇发表在高质量C刊上文章的数据处理指令和完整过程。

18章 进一步分析Ⅰ:如何进行异质性分析?

18.1 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常见类型?

18.2 什么是异质性?

18.3 为何要做异质性分析?

18.4 何时需要进行异质性分析?

18.5 异质性分析的常见维度

18.6 异质性分析的常见方法

18.7 异质性交互作用分析

18.8 异质性分析的更多例子

19章 进一步分析Ⅱ:如何分析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

19.1 什么是调节效应?

19.2 常见的调节效应:社会责任研究

19.3 常见的调节效应:金融市场研究

19.4 常见的调节效应:财会研究

19.5 常见的调节效应:新质生产力研究

19.6 常见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研究

19.7 常见的调节效应:内部控制研究

19.8 常见的调节效应:管理学研究

19.9 调节效应的常见处理方法有哪些?

19.10 什么是中介效应?

19.11 常见的中介效应有哪些?

19.12 中介效应的常见处理方法有哪些?

19.13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对比

19.14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混合作用

20章 进一步分析Ⅲ:如何进行路径分析和机制分析?

20.1 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

20.2 路径分析中多个中介变量的关系类型

20.3 路径分析的处理过程

20.4 路径分析案例:股价崩盘风险

20.5 路径分析案例:高阶理论

20.6 路径分析案例:盈余管理

20.7 路径分析案例:高质量发展

20.8 路径分析案例:新质生产力

20.9 路径分析案例:国际贸易便利化

20.10 路径分析案例:化解地方债务

20.11 路径分析案例:领导风格

20.12 路径分析案例:内部控制质量

20.13 路径分析案例:企业社会责任

20.14 路径分析案例:企业韧性

20.15 路径分析案例:货币政策

20.16 路径分析案例:财务透明度

20.17 路径分析案例:企业债务危机

20.18 路径分析案例:股利政策

20.19 什么是机制分析?

20.20 如何进行机制分析?


21章 实证论文数据处理演示

21.1 复刻论文:居民杠杆与企业债务风险

21.2 复刻论文:有效激励还是激励扭曲

21.3 复刻论文:决策权配置与实际税负

21.4 复刻论文:数字技术创新与企业市场价值

21.5 复刻论文:金融投资行为与企业技术创新

21.6 复刻论文: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

21.7 复刻论文:绿色信贷政策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

21.8 复刻论文:东道国数据保护与电商跨境并购

21.9 复刻论文:企业合作研发与创新质量

21.10 复刻论文:双层股权与企业创新

21.11 复刻论文:“互联网+”信披与股价崩盘

21.12 复刻论文:税收数字化与内部薪酬差距

21.13 复刻论文: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

如果对Stata缺乏信心,第21章专门精选了十几篇高质量C刊的论文,对其数据处理部分进行全过程的完整复刻,并把复刻过程做成了视频,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免费观看。



第 7 篇:收尾

痛点:学生结论空洞,参考文献引用杂乱,论文整体“掉价”

很多学生的论文,前面做得还算不错,但一到结论部分就彻底“崩盘”。总结千篇一律:“本文有不足,今后研究可改进”。参考文献部分更是一片混乱:有的格式不统一,有的引用对不上原文。老师批改到这里,常常叹气:“功败垂成”。

其实,论文的收尾部分不仅影响整体观感,更是评阅老师打分的重要依据。好的结论能凸显论文价值,规范的参考文献能体现学术态度。

第7篇详细讲解了结论与建议的写法、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和管理工具。教师完全可以用这一部分来“帮学生最后一把”,避免论文在最后关头“掉价”。


本篇内容如下:

第七篇 收尾,包括2章,包括如何撰写研究结论与建议以及如何选择和引用参考文献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虽然难度不高,但却是经常引起审稿人诟病的环节。

22章 如何撰写研究结论与建议?

22.1 如何撰写研究结论?

22.2 撰写研究结论的一个样例

22.3 撰写研究结论与论文引言有何区别?

22.4 撰写研究结论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22.5 如何撰写研究建议?

22.6 如何让研究建议紧贴研究发现?

22.7 撰写研究建议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23章 如何选择和引用参考文献?

23.1 参考文献有哪些常见的种类和来源?

23.2 如何查找高质量的参考文献?

23.3 如何基于研究问题寻找参考文献?

23.4 选择参考文献有哪些常见误区?

23.5 参考文献常见的格式规范

23.6 如何在引言中引用参考文献?

23.7 如何在文献综述中引用参考文献?

23.8 如何在研究设计中引用参考文献?

23.9 如何让参考文献前后互相呼应?

23.10 引用参考文献有哪些常见误区?

23.11 选择和引用参考文献的建议

23.12 利用工具高效管理参考文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5-10-11 11:12:28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