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州诚思发布的消费类 MEMS 惯性测量单元(IMU)市场报告,全方位呈现了该市场的详细情况。报告不仅涵盖了市场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产业链结构,还深入探讨了发展政策与计划、制造流程和成本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剖析了主要生产地区、消费地区以及核心生产商。
消费类 MEMS 惯性测量单元(IMU)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专为消费电子产品量身定制的集成化传感器芯片。它集成了三个轴向的加速度计和三个轴向的陀螺仪,能够精准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线性加速度与旋转角速度,进而获取物体的运动姿态、速度及位移等关键信息,为消费电子产品赋予强大的运动感知能力。
YHResearch 调研团队发布的《全球消费类 MEMS 惯性测量单元(IMU)市场报告 2025 - 2031》表明,预计到 2031 年,全球消费类 MEMS 惯性测量单元(IMU)市场规模将攀升至 19.7 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 8.4%。
YHResearch 头部企业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Bosch、TDK、STMicroelectronics、深迪半导体、矽睿科技等是消费类 MEMS 惯性测量单元(IMU)的主要生产商。2024 年,全球前四大厂商占据约 88.0%的市场份额。从产品类型看,6 轴产品是当下主流细分品类,占比约 90.5%;就产品应用而言,智能手机是主要需求来源,占比约 70.6%。
市场驱动因素
智能移动设备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是消费类 MEMS IMU 芯片的主要应用场景。随着全球智能移动设备出货量持续增长,对 MEMS IMU 芯片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例如,在智能手机中,MEMS IMU 芯片可实现屏幕自动旋转、游戏体感操作、计步以及导航辅助等功能,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可穿戴设备发展迅猛:近年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设备等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迅猛。MEMS IMU 芯片在这些设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用于智能手表的运动监测、睡眠监测,以及 VR/AR 设备的头部姿态跟踪和手部动作识别等,为用户带来更沉浸、自然的交互体验,有力推动了消费类 MEMS IMU 芯片市场的增长。
消费电子智能化趋势: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玩具、无人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运动感知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MEMS IMU 芯片能够为这些设备提供精准的运动数据,实现智能化控制与操作。例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窗帘、智能门锁等设备可借助 MEMS IMU 芯片实现自动感应和控制;智能玩具能根据用户动作做出相应反应;无人机则可利用该芯片实现稳定飞行和姿态控制。
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随着 MEMS 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类 MEMS IMU 芯片的性能显著提升,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这使得 MEMS IMU 芯片能够在更多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此外,芯片制造商不断推出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的产品,满足了消费电子产品对小型化、低功耗的要求。
市场挑战
精度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功能日益丰富和复杂,对 MEMS IMU 芯片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高端 VR/AR 设备中,需要高精度 MEMS IMU 芯片实现精准姿态跟踪,避免用户使用时出现眩晕感;在专业运动监测设备中,也需要精确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以提供准确运动数据。然而,提高芯片精度需要在传感器设计、制造工艺、信号处理等方面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这对芯片制造商构成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消费类 MEMS IMU 芯片市场竞争激烈,全球市场主要由欧美和亚洲地区的少数国际巨头企业主导,如博世、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内企业虽不断发展壮大,但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与国际巨头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进入该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消费类 MEMS IMU 芯片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芯片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较为相似。这使得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差异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供应链风险:MEMS IMU 芯片的生产涉及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产品供应和质量。例如,原材料供应短缺、晶圆制造产能不足、封装测试环节技术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产品交付延迟,给企业带来风险。此外,全球贸易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对供应链产生影响,增加企业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