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0.物质的“奇正现象”与对偶均衡
2025.9.15
宇宙是由正负电荷两种基本粒子形成的,数量上可能相对均衡。同电相聚产生电子,电子是同电相聚一定规模的极值现象。正负电子对偶聚集产生光子,如果仍然是等量聚集就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形态,宇宙就会停留在同一物质形态。我们看到的宇宙不是这样,而是出现了正负偏电荷光子现象,通过核外电子与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和正负偏电荷光子的相互纠缠达到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我们看到光子至少有五种形态:正负偏电荷光子;正反光子;相对统一的巨光子形态。只有正负偏电荷光子与巨光子参与化学元素的形成,于是出现了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和不尽相同的化学元素。
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不同化学元素可能形成于不尽相同的重力环境:外太空只能形成第一周期元素,氢元素是初始化学元素,且只有“氕”、“氘”两种同位素形态,离子形态的“氘”元素自发的聚变为“氦”元素,外太空没有“氦3”形成;氢元素中的“氚”同位素与其它周期化学元素只能形成于一定规模的星球重力环境,且有丰度递增趋势。
教科书介绍质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倍,不会出现核外电子现象,我修正为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三倍,也就是质子由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倍,也就是中子依附质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二者的质量差别是一个正负偏电荷光子,而不是一个核外电子。所以,中子可以通过贝塔裂变转化为质子,质子不可能转化为中子,中子星没有科学依据,所谓恒星塌陷理论也没有科学依据。
电子是正负电荷存在的某种极值现象,不同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是光子在不同重力环境转化为化学元素的极值现象。所以,不同规模的星球拥有不同周期的化学元素。
分析已知化学元素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前五周期的五十四个元素可以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由于中间构成发生变化,不同周期元素只能在周期内通过连续核聚变依次形成,而不能跨周期连续形成。所以,我认为所有星球的初始层次可能由前五周期元素组成,以后每一周期元素形成相对独立的层次。将所有元素的熔点标注在《元素周期表》,我们也会发现从低到高,再到更低的熔点变化趋势,可能形成星球内部相对独立的层次。
由于光子的奇正现象,产生了正反化学元素的分野,星球物质形态的分野,不同星系类型的分野,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形成,扩大星球系统的对偶形成和奇正现象。由于本人视野和知识所限,这里不做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