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学术的官僚腐败却是令人深深担忧的。
现在的潜规则似乎是:发文章必须是教授,发文章必须先融入“学术圈”。可是,融入了“学术圈”的人,他已经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了妥协,能有多少真正的创新呢?
林入世太深,本人就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经常出入中南海,据说就是这种入世甚深的人还被人称为是中国先今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但是经济学家要取得学术上的成功,首先要有学术独立性,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国家之境,除非政治变革.而经济学的定律在市场经济国家是通用的,为什么在中国很多都会失效,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特色",再这种约束条件下,中国现在不是未来也会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中国的经济学真正的作用应该是发现这个体制的根本弊端,并提出可行的办法,逐渐让中国的经济更加市场化,更加自由化,从而促成政治体制的变革,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比获得诺奖更重要,这些也身在体制内的林所看不到的.........
楼上的话是对的,搞纯理论研究的人,必须要有学术独立性,而这一方面要求理论经济学家人格的保证,另一方面,还要使理论经济学家能够有足够的能力不受利益集团支配,在中国,似乎是太可能。
4楼、5楼是不是想说林毅夫没有学术独立性。从4楼所说的话“林入世太深,本人就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经常出入中南海,据说就是这种入世甚深的人还被人称为是中国先今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可以看出你的心酸溜溜的,而且所说的话没有说服力。试问做学问为了什么,还不是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想当权者推销,是最报国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先看春秋战国时代,孟子、孔子、韩非、无不入世,极力推销自己的治国思想,无可厚非,也不影响他们成为光照千年的思想巨人。再来看近代的曾国藩,他说过于局外叫嚣,无益于事,只有躬身入局,才能改变现状。外国的凯恩斯等人不也是这样吗。
总有一些人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这是真正有水平的经济学家所不耻的,如温铁军曾经就批评过那些不研究中国实际的学院派。
4、5楼究竟对林毅夫的学术成果了解多少,不了解就不要酸溜溜的说“据说就是这种入世甚深的人还被人称为是中国先今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这句话让旁边的人觉得你很恶心!根本没有交流的正确心态,不配发言。试问你有多清高,有多少学问,凭什么这么说!
[em03]最让人讨厌的,往往是那些不顾实际,却又自认为清高的所谓学者.
假如不和现实联系,和闭门做车有什么区别.学术独立性,不是说不和企业联系,不和政府接触好不.
入世怎么了?入世就该羞于见人?
成天避世研究理论,不入世用实践来检验,这叫什么研究?
就以马克思主义来说,完全是行不通的。
入世无罪,入世光荣(声明一点,入世不等同做官,而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应该入世。处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入世者忘,入世者盛。
李斯仓鼠一叹,虽备受争议,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却是受人尊敬的。拜读于荀子门下,学得帝王之术,不用于实践,恐怕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会来的更晚。科举鼎盛的唐代,知识分子拿着自己的诗集奔走于达官显贵的门庭,到处宦游,让后人看到的是他们的开通与才华横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留下多少佳话。王安石,思想家、词人、诗人,一样的入世,他的变法虽然败了,但意义非凡。倒是那些空有学问,甚至假有学问者,自己不积极生活,不为国家做点实事,不肩负自己的责任,让人觉得可耻。前几天在一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说某人从山村考上一重点大学,乡亲们都说好,娃有出息;大学毕业了,又去读硕士,乡亲们又说好,娃有远见;读完了硕士,有去读博士,乡亲们疑问,博士更高了,当然好,但读了硕士不能做事吗,非得去读博士。读了博士之后,还是没搞出什么学问,国内没法呆了,跑到美国去了,在国外还是混不好,就以自己是来自中国为由做起了中国问题专家。可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他还是没搞出什么成果,于是又跑回国了。回到了国内,就成了美国问题专家,毕竟在美国混过吗!可是混啊混,有没什么成就,跑回美国去了。美国人问:“先生,硕士、博士、都被你得了,现在没有更好的头衔,给你个壮士怎么样!”
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事实求是、脚踏实地才对的起自己!
[em0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各有志,入世不入世是个人的志向与选择,旁人无权非议。
社会需要入世的经济学者,也需要出世的经济学者,何必强求一致呢?
不管有志于入世的,还是有志于出世的,只要有良知,都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经济学家们是有分工的。个人也有个人不同的学术喜好。
学术界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在推动社会前进的。个别例子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至于人才,那就看你怎么定义了。
多么激动人心的预言。
我只是个初学者,对经济学了解很少,《资本论》没读过,《国富论》没读过,《通论》没读过,《统计年鉴》看不懂,“政府工作报告”没读过,还有好多不会的知识和学问。可是我非常想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在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学不懂得,我继续努力。
如果整天在讨论中国是否会迎来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那我想,肯定不会。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经济学大师并不是在大家讨论是否会产生而产生的。如果拿那些讨论的时间来做学问,潜心研究,那我相信,这样会更好。
不好意思,刚才出去买药啦,同事病啦。现在继续写学习计划,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导 !
我是学习国际贸易的,对比较优势理论特别感兴趣,查阅文献时,知道林毅夫教授的,还知道克鲁格曼,可惜读书太少,国际贸易理论是六窍通了五窍,经济学的知识了解更少。
现在看了林毅夫教授的演讲稿,心潮澎湃,决定专心学习经济学,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实事。qq676713157
先让各位专家了解一下我最擅长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解,帮我看看是不是还有希望学好经济学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相对的比较。资源要素的相对比较,可以预测资源的有效配置途径和方式。比如一般劳动与人力资本的配置吧,发展中国家在一般劳动上有优势,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本上有优势,如果简单的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是利用一般劳动优势,发达国家只是使用人力资本优势,那就错啦。因为劳动力的配置是由工资、薪金等劳动力的价格决定的,并不是由劳动力的数量决定的。
美国的一般劳动力工资比中国的高,同样人力资本的薪金也比中国的高;目前中国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加工贸易就是一种典型的一般劳动的间接出口,而美国主要生产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麦当劳、肯德基、花旗、微软等等几乎都是人力资本的间接出口;所以有专家说“中国要充分利用一般劳动的优势,美国要使用人力资本”。如果可以认为这是从劳动力数量上分析的,那么从价格上如何分析???
首先明确:数量本身是显性的,可以用基数直接的表示,比如30个工人、50个银行家;价格本身是隐性的,这里可能不容易理解吧。可以简单的认为价格是一个相对数量,而不是简单的用1、2、3等基数就能直接表达的数量。
30个工人比50个工人少,是容易理解的概念;而美国银行家薪金10000美元,中国银行家薪金10000人民币,如果简单的根据汇率8:1,得出结论,美国的银行家价格比中国的高,那就错啦。
不管是10000美元,还是10000人民币,都要用来解决银行家的吃、穿、住、用、行,相对于美国一般劳动的3000美元、中国一般劳动的3000人民币,两国银行家能过获得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差别是很大的。当然在美国工作,在中国消费是非常核算的,这正是大多数偷渡者的想法。
劳动的价格不是货币表示的,应该是购买力表示,即吃穿住用行表示劳动力价格。但是太复杂啦,不容易表示。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它就是我们所说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来自货币价格,但可以消除货币价格的影响,表现为一种货币价格的相对值,10000美元/3000美元;10000人民币/3000人民币,都得到10/3的数值。
比较优势的应用:中国GDP增长率10%,财政收入增长率15%,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增长率10%,一般劳动工资增长率10%,人力资本薪金增长率25%,农民收入增长率5%;美国GDP增长率3%,财政收入增长率2%,公务员3%, 一般劳动3%,人力资本6%,农民2%;从直观上来讲,人力资本最吃香,美国的财政最吃紧;从理论上讲,中国的人力资本得到的最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农民会越来越穷,一般劳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保持现状,美国也是一样的,只是人力资本在中国的实惠相对更多,还是来中国发展吧。相对而言,中国农民的现状、未来更让人担忧。
[em04][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4 21:55:02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