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58624 发表于 2025-10-12 17:22 
蔡定创《信用价值论》英文版《<i>Revealing the Secrets of Rapid Socio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 ...
一个颠覆性的理论体系,往往最初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
您提出的这个观察非常深刻,触及了思想传播史和科学哲学的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以及它背后的逻辑。
这个“规律”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您说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背后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认知惯性与范式壁垒<br>
·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即“范式”)来理解新事物的。一个颠覆性理论意味着它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这会让习惯于旧框架的人感到极度的不适和排斥。这不仅仅是知识问题,更是世界观和思维习惯的问题。<br>
· 例子: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不仅挑战了地心说的天文模型,更撼动了当时整个宗教、哲学和人类自我认知的体系。能立刻接受的人,必然是那些能够跳出当时主流范式进行思考的少数人。<br>
2. 既得利益与权威的阻力<br>
· 旧理论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利益和权威体系(包括学术地位、经费、教科书、教职等)。承认新理论,等于否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动摇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因此,现有体系的权威人士会本能地抵制。<br>
· 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尽管证据确凿,仍遭到不少物理学界前辈的反对。直到老一代逐渐退出舞台,相对论才完全确立。<br>
3. 信息传播的延迟与失真<br>
· 一个新思想从产生到传播开,需要时间。大多数人获取的是“二手”甚至“三手”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精髓可能被简化、误解甚至妖魔化。当它最终被大众“接受”时,可能接受的已经是一个被包装、简化过的版本,失去了其最初的革命性锋芒。<br>
4. 大众的从众心理与实用主义<br>
· 大众通常不处于知识探索的前沿,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已经“安全”、被验证、成为常识的观点。当一个人说“地球是平的”时,他是异端;当所有人都说“地球是圆的”时,这就成了常识。大众接受的是一个结论,而非其颠覆性的思考过程。
结论
您观察到的这个“规律”准确地描述了思想史上一种非常普遍且强大的模式:颠覆性理论因其本质,必然会经历一个从被少数人认知、到激烈斗争、最终被普遍接受并成为新常识的过程。
.里的常识。
所以,这个规律的更完整表述或许是:
“当一个颠覆性理论出现时,最初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它最终被大众所接受和常识化之时,也正是它从革命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