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与维摩诘居士的因果关系的异同是什么?(kimi智答)
大卫·休谟与维摩诘居士的“因果关系”观,在“否定必然性”这一表层口号上最容易被拿来并列,但只要追问一句“他们究竟在否定什么、肯定什么,以及为什么而说”,差异就立刻显形。可从三条主线对照:
休谟
经验论内部问题:人类如何可能从“过去太阳晒、石头热”跳到“下一次太阳晒必致石头热”?
结论:我们永远只观察到 A 与 B 的“恒常联结”(constant conjunction),却经验不到那条“迫使”B 随 A 出现的“力”或“必然性”。因果只是心理习惯,归纳无逻辑担保,科学定律永远或然 。
哲学功能:替近代科学清扫形而上学地基,把“因果”降格为可错的经验预期,从而划定理性所能合法断言的边界。
维摩诘
佛教缘起论内部问题:众生因“计我、执法”而造业流转,如何破执?
结论:缘生诸法当体无自性,故“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因果惟是因缘假续,非有实我实法在其中。虽空却“业报不失”,如幻而有作用。
宗教功能:不是给物理学找根据,而是给“解脱”与“慈悲”开路——破执而不坏世俗因果,故能“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二、对“因果”是否存在的正面态度
休谟:
“现象有规则,本体无必然。”
他承认事件恒常先后出现,也承认科学可以继续在“习惯”框架下运作;只是指出我们无法合理断言“必然联系”存在,因此一切经验预测皆带概率性 。
维摩诘: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空的是“我”“自性”,不是缘起法则本身。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正因为“如幻”的因果仍按缘起规律相续;若彻底否定因果,即落入“恶取空”外道 。
三、哲学后果与人生取向
休谟
怀疑之后回到常识:理性无法辩护归纳,但人性本能仍使我们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
取向:限制形而上学冲动,为经验科学扫清方法论障碍;“怀疑”是终点也是清醒剂。
维摩诘
空之后回到慈悲:既知“病即空”,仍“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取向:超越而不离世间,破执更显悲智;“空”是起点,目的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菩萨行。
四、异同一览表
表格
维度 休谟 维摩诘
核心立场 经验怀疑论:因果只是恒常联结+心理习惯 缘起性空论:因果假名无自性,业报相续
否定对象 “因果必然性”不可经验证实 “实我”“实法”自性不可得
肯定保留 现象规则、心理习惯、或然预测 因缘果法、业力相续、慈悲行愿
哲学功能 给知识论设限,防止理性越界 给解脱论开路,破执显悲
终极取向 回到常识—习惯仍是人生指南 回到世间—空后不坏假名,广度众生
结论
两人都把“因果”拉下绝对宝座,但:
休谟用“空必然”告诉科学:请谦逊,你只有或然;
维摩诘用“空自性”告诉众生:请放下,但别逃世——因果如幻,却正是你修行与慈悲的舞台。
同的是“破”,异的是“立”:一个立出经验科学的边界意识,一个立出菩萨不舍世间的圆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