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黄权国)
设想。三千前的古埃及,法老推行一系列政策:在埃及大街小巷树起各种宣传标语牌、按照法老恶俗的品味花巨资建造一批人造景点、豢养一帮文人专门歌颂埃及人民的幸福生活(需注意避免提及尼罗河的洪灾)、建造自己巨大的陵墓金字塔,如此等等。很显然,这些政策不会创造任何价值,只会使得民众生活更加困苦。然而,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上述政策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假如有统计数据的话,可以看到GDP的确是高速增长的。这个例子表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财富和民众福利的增加,有一种经济增长是无效增长。
从需求产生的动机(目的)来看,社会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类:①民众的物质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以及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医院、道路桥梁、防洪等设施。②民众的精神需求。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需求。③“现行(ZZ)制度”的运行与维护的需求。但是上述需求仅是动机,社会资源在这三类需求之间进行配置,然后才形成有效需求。
“现行(ZZ)制度”是指社会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机制,本质是权力分配机制。它决定了社会资源如何在上述三类需求之间进行配置。当权力高度集中时,第一,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将越高,社会资源将更多地用于第三类需求,第①、②类需求因而被抑制。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第三类需求往往伪装成前二类需求,以民众需求的面目出现。第二,这种权力分配结构会扭曲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例如产生大量的烂尾楼、建造不必要的公共设施等等。反之,则制度运行维护成本较小,而且资源配置是市场化的,因而效率更高,浪费更小。综上所述,过高的制度运行维护成本,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两者均会导致无效增长。
与“无效增长”相关的经济现象是内卷。通常说的内卷是指微观层面的过度竞争,导致所有人付出更多却收获更少(即零和或负和博弈)。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宏观层面,诸如贸易战、关税战等都是内卷的表现,同样导致国家之间的零和或负和博弈。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供给(生产能力)过剩而需求不足成为常态,这是内卷的直接原因。然而,这种现象令人费解:作为微观主体的家庭或个人,几乎总是欲望(需求)大于能力(供给)的,为什么宏观上却会出现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工具理性的扩张。金观涛认为现代性的两大要素是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工具理性扩张的直接结果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社会经济的超增长。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摆脱了生存压力,并进一步使得民众日益从繁重枯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为个人权利的觉醒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思想发展,确立了人生而平等(人格平等)主流价值观,从而个人权利的正当性与保障成为社会制度设计基本理念。
回到上文提出的社会需求结构。价值观决定社会制度,当人格平等成为主流价值观时,社会权力是分散分布的。“现行(ZZ)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较低,因而社会资源主要配置于前二类需求。由于第①类需求可以达到“饱和”,其提升的空间与潜力有限,第②类需求增长潜力远远大于第①类。因此,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②类需求的增长。而第②类需求又严重依赖于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只有在个人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条件下,第②类需求才得以充分释放。在集权社会,一方面,“现行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高从而挤占前二类需求;另一方面,个人权利的保障让位于“宏大叙事”、社会价值观单一,均会严重抑制第②类需求。这不仅抑制社会总需求,同时也损害社会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社会智力资源的浪费。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两大特征: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个人权利的觉醒。前者带来了科技发展,导致社会供给能力的增长;而后者是现代价值观的普及传播的结果,它释放了第②类需求,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然而,问题在于,科技发展及技术的扩散总是处于加速进行中;而现代价值观的普及传播则经常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因此,社会需求的增长总是落后于供给的增长,由此导致普遍性的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