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10 0
2025-10-19
在传统的经济学叙事中,“资本”的形象常常是模糊且分裂的。它时而是工厂里的隆隆机器,时而是账簿上的抽象数字;它的一部分被称为“不变”的,另一部分被称为“可变”的。这种概念的混沌,遮蔽了资本最纯粹、最统一的本质。本文旨在提出并论证一个更为清晰而有力的观点:资本,无论其形态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在本质上都是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货币,它们因其同质的职能,而天然地要求按其数量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支付工人工薪的货币,则与这一资本逻辑全然无关。

一、资本本质的再统一:从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

要理解资本的统一性,必须首先对其进行严格的正名。资本,即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这里的生产资料,涵盖进行物质与非物资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要素——土地、厂房、机器、原料、能源,乃至当代作为生产平台的数据与算法。

· 产业资本是这一本质最直接的体现。企业家将货币投入工厂,购置机床与流水线,这时,货币便转化为资本。它的职能是为生产提供物质基础,使其得以启动和持续。
· 金融资本则是这一本质的间接与高级形态。借贷资本(如银行贷款)或股权资本(如股东投资),其最终流向与用途,依然是受让企业用以购置生产资料。金融资本家并未直接经营工厂,但他们通过让渡货币的使用权,实质上让渡了“购买生产资料的权利”。因此,金融资本在经济学性质上,是对生产资料的潜在索取权或间接持有权。

至此,我们得以拨开迷雾: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是职能正在执行的资本,后者是职能等待执行或已被让渡的资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本范畴,与用于个人消费或支付劳动报酬的货币划清了界限。

二、分配法则的同一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

资本的统一本质,必然导出统一的分配法则。既然资本(生产资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前提,并与劳动结合共同孕育出最终产品,那么,作为生产不可或缺的一方,资本依据其投入量要求回报,便成为内生于经济系统的逻辑。

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地表述为:任何商品的价值(价格)均由 C(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 L1(补偿劳动力耗费的工薪) + L2(劳动创造的增殖价值) 构成。商品售出后,C部分用于补偿生产资料的损耗,L1部分用于支付工人工资,而L2部分——即利润——则成为各类资本要求分配的对象。

· 产业资本直接要求并获得与其投入量相对应的产业利润。
· 金融资本则依据其让渡的资本量,以利息(借贷资本) 和股息(股权资本) 的形式,从产业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由此可见,利息和股息绝非“货币幻象”,而是金融资本作为“潜在生产资料”所应得的租金。它们与产业利润一样,其源泉都是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增殖价值L2。市场中的竞争,会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不断调节这一分配过程,驱使等量资本趋于获得等量利润。一旦某个行业的利润率偏高,资本便会涌入,直至拉平回报率。这正是“等量资本等量利润”法则在现实中的动态实现。

三、工薪的独立性与劳动报酬的纯粹性

在统一了资本范畴并厘清其分配逻辑后,我们必须将工薪坚决地剥离出资本的领域。用于支付工人工薪的货币,不是资本。

其根本区别在于:

· 资本购买的是物(生产资料),其回报(利润)源于对L2的分配权,与生产结果直接挂钩,具备不确定性。
· 工薪购买的是人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其支付(工资)是劳动力消耗的补偿(L1),作为生产成本在生产前就已通过契约大致约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工人凭借其活劳动,既创造了补偿自身的L1,也创造了成为利润源泉的L2。然而,工人通过工薪获得的,仅仅是L1的等价物。他们与L2的分配无关,因为他们并未投入资本——即并未提供生产资料。将工薪错误地定义为“可变资本”,不仅混淆了“物的投入”与“人的报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行为,更在逻辑上掩盖了分配的真实权力结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赋予了资本对劳动增殖价值的分配权。

结论:重构的认知与现实意义

将资本正名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并承认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此定义下的同一性,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提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

1. 它统一了利润理论:无论是产业利润还是金融收益,都被统一地解释为资本依据其量,从劳动创造的增殖价值中分得的份额。
2. 它澄清了剥削的环节:剥削(如果存在)并非发生在支付工薪(L1)的环节,而是发生在对劳动增殖价值(L2)的独占与分配环节。劳资矛盾的焦点,不应是工资是否足额,而应是在L2的分配中,劳动者能否因其劳动的“增殖”贡献而获得分享的权利。
3. 它揭示了现代经济的权力核心:在金融化的时代,金融资本通过掌控“生产资料的分配权”,成为了支配整个社会生产与利润分配的终极力量。

综上所述,资本的正名之旅,是一场回归其经济本质的思想净化。它告诉我们,资本就是资本,它因生产资料而存在,为利润增殖而运动。而工人的工薪,自始至终都是另一回事——它是劳动的价值补偿,是契约的产物,而非资本的同路人。唯有基于这一清晰的认知,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探讨公平、效率与未来经济秩序的构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