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正
(2025年10月)
3313、卓有成就的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王统照是山东诸城市相洲镇相洲一村人。他深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被称为现代文学“教父”。他学习的专业是文学,长期在大学从事文学方面的教育工作。在他担任编辑工作和出国留学、东游日本、自费去欧洲考察、参加或组织相关的协会、相关的社会活动(也有部分时间参与反帝反封建、政治、政务等活动)基本上都是直接与文艺、美学、教育方面紧密联系的。他办的刊物,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才能吸引中国当时大量著名的文化人投稿和支持。他从青少年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大量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写作上,他发表了不少优秀的作品。由此可知,他在美学方面是有一定的切身体验和较深刻的理解。现将他的主要美学观点摘要如下:
1、他认为真、善、美三位一体,以美为首要。如果人人能达到美的境地,真、善也易做到。真正有美的价值的东西,绝对无不含有真、善的要素。“因为没有真和善,真正的美景是产生不出来的”。
2、“各人的主观的观察力是怎样,便可得到美性的表现”。
3、“美之最高度,亦将脱离形象,几至于非实际,非官能所可与知音”。
4、“用美育去涵濡,教养他,一面引诱他的性格,使之即高尚优良的地步,一面去消灭他的精神上的点污,思想上的烦闷,使天性尽性发挥,到了光大至善的时候,那么人类社会还不是一片极乐土吗?最大的技术实能表出最大的势力,遍于人生。而美育尤为一切美术生活的纲领,能充其全力,以普及于世界。”
5、他认为美的本质不仅在形式上和谐,也包括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他认为性爱作为一种自然本能,是生命创造与美的体现。性爱美学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性爱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
7、美学应用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服务于社会的和谐、美观。
王统照的美学思想是以和谐美为核心特征,这种特征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通常是用“美”与“爱”两个方面统一地反映出来。他强调真、善、美一体、和谐统一的一面,而不大重视真、善、美是三个独立的范畴,它们之间其实既有交汇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互不能代替、有时还会出现相互矛盾存在的部分。他只知美的最高度“亦将脱离形象”,而不知道在不同行业、信仰、层次视觉的人、或人群、民族等心中美的最高度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则认为最高度的美是有形象的。例如:书法、绘画、厨艺、武术、哲学、宗教、或坐禅、修炼密宗法门等等。王统照高度重视美育,提倡用美育来改造社会,他说:“最大的技术实能表出最大的势力,遍于人生。而美育尤为一切美术生活的纲要,能充其全力,以普及于世界。”虽然他对“美”的力量充满信心,但他未冷静地知道,其实在人类的真、善、美,假、丑、恶六大势力中,文艺、美育也只是其中在美的力量里一个重要部分而已,还没有他所想象中这么强大。就算“美”全部力量奋力出动,对社会可以有很大的影响,也应联合真、善的力量,才可以与假、丑、恶抗衡、决战,以至占优势而取得一定的胜利。历史反复证明,六大力量之间是互相渗透,常难辨真假,很多时是胶着地搏斗、绞杀,长期处在互有胜负地螺旋式上升进行争斗发展。而很多文化人,以浪漫主义的情怀,面对残酷的现实寄予美丽的幻想。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没有谈论性爱美学的问题。而王统照敏锐大胆地提出性爱美学,并认为这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性爱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但我还未发现他清晰知道其中这样的道理,即:性爱是人类美感萌生、提升审美能力、形成本能美感并发展到自觉美感的一个方面重要推动力和内容及形式。王统照认为美学应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社会的和谐、美观。我赞同他这个观点,问题是人类社会应如何更好地、更全面地落实这理念。
3314、很多充满乡愁、追忆怀念旧情的抒情歌曲,一旦改为强烈节奏的舞曲,就成了享受当下狂欢、是使人放下一切包袱的刺激。这说明节奏感对人的心理影响确实不少。节奏,是美学一个研究课题。
3315、审美对象(客体)对主体的感官与大脑的联系,与本能、自觉、习惯的美感,瞬间产生的和谐共振,并与主体已有的强烈渴望一致,其影响是巨大的。
3316、人如果不能较全面地掌握人格的审美标准、审美方面,并善于运用,就很容易交错朋友,也没有自知之明,当领导也不会善于用人,后果是严重的。
3317、在人生美学上,要高度注意不少的人生都会出现这种非常严重的情况:人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自己的或家人的身体、或经济状况、或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出现断崖式、或拦腰斩断式的崩溃、或横祸,如果此时,你能挺得住,还能想出应对办法度过,就有机会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不少人因为度不过这样的劫难,就从此衰败,甚至毁灭。所以,中国人有很多成语须牢记运用,例如,狡兔三窟、一测两备、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自强不息等等。中国很多成语都是人生美学的结晶。有闲,取本成语辞典读读,是有益的。
3318、美学思想、艺术,我有时感觉它们像美丽的光、芳香的空气,可以迅速地占领着时空,有时又感到它们像滴滴泉水,从不同方向汇成大江大河,形成滚滚大潮,长流于世间。
3319、田汉(1898‐1968)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大量活动、创作了大量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项: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作者。这首歌响遍了世界各地。这首歌的生成有这样一段故事:1934年,田汉被捕入狱,聂耳在田汉的狱外的山坡上用小号吹奏一曲,田汉听到旋律后,灵感顿发,奋笔疾书在两张烟盒纸上,通过家人探监时带出,传到夏衍手中,在朦胧的笔迹中,夏衍认出是田汉的手迹,觉得词写得好,就将歌词的内容交给了聂耳,因聂耳当时也被追捕,聂耳取道日本去到苏联后谱曲,然后寄回上海。夏衍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安排在电影《风云儿女》上,作为主题歌曲。解放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后因政治上的曲折,被改了歌词,最终还是认为田汉所作的词好,用回原歌词。
田汉是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与郭沫若等组织了创造社,后又办南国艺术学院,主编刊物。1930年,他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组织了左翼戏剧联盟和戏剧社。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主持文艺方面的抗日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后因政治运动,身心遭到摧残,被折磨后死于监狱。田汉一生共写了话剧63部,戏曲27部,歌剧2部,电影12部,新诗、旧体诗、歌词共2000余首,还撰写各类文章700余篇。就话剧而言,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占了他一生创作的三分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他多领域的作品总计字数有100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田汉文集》。
田汉性情豪迈、习气也很重,落落难合,多情多虑、多南国哀思、浪漫主义比现实主义多,剧作中的“漂泊感”,带有正常人情感中的“伤感”,使人感到愈是普通,就愈有普遍性,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他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改造力,时而壮志如火,时而目光如炬的个性。他的审美情趣在充分表现“灵”与“肉”的冲突中,以及由此产生种种的情绪,使戏剧发挥出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遨游无边无际的心理世界、审美理想和新浪漫主义。
现简约介绍一下田汉的主要美学思想:
一、早期,他受歌德影响,认为“爱诗的心就是求真的心。”“诗使一切的东西都美丽”。认为艺术的美学本质,在于快乐的意义和价值,同实用的意义和价值调和,一切艺术“在快乐中认出实用,实用中觉着快乐”。
二、后期,他提倡“平民戏剧”、“平民艺术”。他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他的生活过程”。“美好的,能给时代以巨大影响的作品也应该是作家的意识与技术生长到某一程度的必然结果。”戏曲“唯特色始能生色”,须“概括生活,选择生活,必须透过生活,去提炼生活中真的、善的和美的东西”。
在我的感觉中,虽然田汉的美学思想转向了无产阶级的文艺运动和美学,但作品依然留下前期歌德式浪漫的痕迹。他提倡平民戏剧,应善于从人们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在现代生活的急流里,概括生活、选择生活,透过生活来提炼生活的真、善、美。准确、迅速抓住美的东西,并琢磨概括,通过人物表现的个性和特写,使人感到神秘、崇高、或永恒的美之后,再还给人们。事实上,这种极端化的艺术价值观,在现实中是很少得到实现的。所以,他在剧作中有些是过于刻意,情节巧合和戏剧性安排存在着有点生硬,人物转变欠缺了层次感,有些人物脸谱化了,少了深度和复杂性,不够自然流畅,过分追求抒情,造成与理性之间的失衡和对现实的关怀。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围绕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对现实社会反映却不足。他力求自己成为杰出的政治宣传人才和优秀的文艺方面的艺术家、美学家合而为一的人物,但人们也不难看出,他留下了难以完全重叠的影子。这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吧!尽管如此,暇不掩瑜,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贡献和成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情感表达和一定的社会批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国歌”歌词的作者,就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3320、人类进入货币流通代替以物换物的社会之后,人们除了通过获取货币解决生活必需之外,大量的美感、或美的享受,须通过货币这中间环节来换取。拥有货币越多的人,能获取美感、或美的享受的机会就越多越大。在进入“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或称“天人机合一”)的时期,“机”所带给人的美感、美的享受也越来越多,要获取多方面的“机”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要有相应的货币。在通常的意义上讲,就算政府、或相关组织、机构以公益性的资助,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的服务,其实背后的运作,也是以货币为结算单位。在有效劳动的人群、单位中收取货币作为税收、财政收入,并以货币的方式换取、或购买各式各样的“机”、或服务来提供给社会大众。这都说明,人们、或相关单位追求拥有更多的货币,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就普遍人之中,形成了以获取货币数量的多少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人们通过获取可以在非常广泛的领域通用的客体——货币,去换取生活的必需,同时又去换取各种各样的客体,来满足自己的美感、美的享受。问题的关键是,美、美感、审美能力、美的享受,是非常讲究层次、境界的,不是你拥有很多财富和物质就可以得到高层次、高境界的审美能力、美感、美的享受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就得掌握、运用美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文化知识,更多的审美体验、明白正确的审美标准等。拥有很多财富,如果不在精神境界上提升,只能在物欲层面美感、或本能的美感层面获得更多,不能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这也说明数量与质量区别的关系。没有优质的美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3321、我最近感觉将“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这概念缩写为“天人机合一”更为简约、好读,意思是一样的。
3322、丰子恺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现在很多在网络上好为人师、扮大师的人,所发表的内容很多都是从丰子恺的言论和故事中,断章取义、或误读中偷取出来,然后改头换面地变成自己的东西,美其名曰“心灵鸡汤”,曾一度受到不少人热捧。但稍有点文化的人都非常讨厌这些“心灵鸡汤”,原因是这些东西没有原创性,还曲解了很多道理,或只是对原著的一知半解。丰子恺的学习能力、创作力非常之强,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方法,值得人们参考、学习。我在此特别提醒一下读者,由于本文主要是讲述美学方面的问题,其他问题在此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查找丰子恺的相关资料。下面先介绍丰子恺的简历: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是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特别擅长写散文)、音乐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十岁时入亲戚家私塾,十三岁改入邻近小学校,十七岁小学毕业后进入杭州第一师范。开始了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美术。二十二岁师范毕业,与友人在上海办专修图画音乐专科学校。1921年春,他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1922年回国,分别在上海、杭州、重庆、桂林、贵州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充满童趣和深有寓意的书画作品,还创作了18部散文集,字数约100万字左右。散文的内容丰富,涉及日常生活、追忆师友、漫谈艺术、人间百态等多个方面。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被后人集中编入《丰子恺论艺术》中。
丰子恺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美与真善全然不同,美在形式,而不在实用。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
2、艺术源于“美欲”,一切艺术的共同点,是“美的感情发现”。
3、“美欲说”可概括解释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装饰说等各种艺术美学所不能说明的原因。“可元一元地说明艺术的起源,且为最根本、最完全的说法”。
4、艺术“有效用的感觉、第一是视觉”,第二是“美的感情”,第三是“感情移入”,第四是“美的判断”,第五是“美的批判”。
5、“真、善、美就是知、意、情。知意情,三者一齐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倘有一面偏废,就不是健全的教育”。
6、“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
7、倘能因艺术的修养,而得到了梦见着美丽世界的眼,我们所见的世界,就处处美丽,我们的生活就处处滋润了。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真味。一草一木,我们能感到其温暖人生的情味。”
8、“艺术是追求美”,“是假象的、非功利的,带客观性,而又带个性,会独创分子,能表现国民性及时代精神的一种美的感情的发现。”
9、“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
10、“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镜!”
………。
丰子恺给我的印象是:头脑清醒、思维缜密、充满童趣。他很多作品的表述是格言式的,并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直接或间接被大众的引用率非常之高。它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童心”为基本点出发,扩展到真和善。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展现:第一,认为真、善、美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既相对独立,又三位一体。他追求多样统一的审美形式,主将把审美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第二,提倡“审美绝缘”与艺术有情化。“审美绝缘”是指超越日常生活的实用功利,以全新的直觉眼光看待事物,达到物我无间、一视同仁的境界。艺术有情化则是感情移入万象中,使万物具有生命。第三,艺术家必备的素质是:童心和艺术心,它包括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敏感。用未经世间造作的童心,显示纯洁、直实、天真烂漫的作品。同时认为,童心不但是艺术创作源泉,还是艺术欣赏的重要源泉,是艺术家保持纯真心态的关键所在。第四,艺术与宗教融合,他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认为“幽深的、微妙的心情,往往发而为出色的艺术”。艺术与宗教有相通之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平静和纯洁,宗教则可以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价值在于感情。感情和艺术有双向互动关系。艺术可以提升和净化情感。艺术必须依赖情感并要表现情感,将情感移入作品里。第五,美育与人生。他认为美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观、道德观,使艺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桥梁。他认为,气韵由人品而来,气韵以生动为要义。表现出“有心”的生命、人格的价值,通过艺术进入物我一体、主客合一。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虽然非常优秀,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对待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时,有一定的形而上学倾向,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过于抽象和概念化,与艺术实践有所脱节。过于简单化地吸收西方文化资源,在融合本土语境时未能处理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复杂性。在具体问题的论证存在疏阔的现象,所以使他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显得不够严密和深入,未能取得广泛的共识。尽管如此,丰子恺的艺术、美学理念、美育思想和大量作品,对中国的美学思想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3323、人的意志实现与否,对人的产生美感还是产生丑感的影响是很大的。
3324、对中国画的评判,是很重视看书法的功力、笔墨的运用。对西洋画的评判,是很重视素描能力、结构和色彩配置。共通的标准是创意、思想内涵。其实,中西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例如,你绘的画不一定要似外在的实物,但要正确表现出脑海里的形象,没有素描功夫是不行的。又如,你想通过绘画来修心养性,显然中国的书法、笔墨能力的锻炼,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等等等等。
3325、哲学家、美学家,无论在思考、感悟、审美、鉴赏时,一定不能忘记时空、或特定的时空与人的关系。忘记了时间的消耗、空间的占用,人的精力、财力的动用,就会陷入所谓的“无功利”之中了。在“天人机合一”的世界里,以硅基生命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机”,辅助人类实现天人合一的征途上,时空、时空与人的关系中,更精准地计算时间、空间、资源消耗等系列问题。哲学家、美学家等的思考、感悟、审美、鉴赏等等,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3326、我在《美学心得》(第二百八十一集)中的《对徐复观的形而中学、人生、人性、人格、艺术的思想观点研究和我的思考》一文里提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并作出了七个方面的阐述。我认为这个概念和阐述是非常重要的,不应有疏。所以,我又将其进行反复思考、推敲,作出了一些修改和补充,现将结果作如下表述:
中华文化主体的核心精神
1、实事求是、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三者的辩证统一,作为思想、行动的原则。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独立自主作为根本,适当争取外援,生生不息地追求、创造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
3、倡导“和而不同”、“仁爱”、“包容的精神”,用仁、义、礼、智、信、美和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来塑造人的灵魂,作为人的行为和判断事物的准则,以健全人格、健全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的基石。
4、具有“家国同构”的意识,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担当精神,追求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平等、互助、和谐统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重视分清我、友、敌三者的关系,“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6、重视以人为本,顺应天时、地利,以阴阳平衡为重要标准,以此调整饮食、作息、学习、工作和各种活动,以至生产、建造和创造。积极地以心性为主导,在眼、耳、鼻、舌、身、意以及五脏六腑等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互动中,力求良性发展、循环。持续增加正能量,减少和避免负能量,以求能“具身化”得到综合美感与和谐,争取最优效果,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7、以汉字、汉语作为思维、语言、书写、各种交往、记录等的主要工具。其中产生的书法艺术,集中和凝聚了大量的中华文化精华,并由书法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和其它艺术。汉字、汉语是中华文化最普遍、最常用、最主要的文化载体。
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中,唯一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主体的核心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发帖,请点击上方的批量上传发帖按钮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