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拉斯框架与阿罗德布鲁 - SMD 框架的核心分歧总结如下:
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中,瓦尔拉斯原始框架、阿罗德布鲁框架与 SMD 框架呈现出显著分歧。其中,阿罗德布鲁框架的 “数学化倾向” 及 SMD 框架的 “常识背离”,不仅偏离了瓦尔拉斯的核心逻辑,更印证了 “经济学核心癌变” 的批判,而 “全 1 均衡价格”(即所有商品均衡价格均为 1)则是贯穿三者对比的关键锚点。
一、瓦尔拉斯原始框架:以现实为基的唯一均衡
瓦尔拉斯的核心是 “用简洁逻辑解释市场供需平衡”,其理论建立在贴近现实的设定上:默认同类型商品的供需结构对称(比如不同摊位的同款矿泉水,需求和供给规律一致),仅通过 “设定某一商品为计价物” 简化计算,无需额外复杂假定。在这种对称场景下,均衡价格天然呈现 “全 1 特征”—— 所有同规格商品的均衡价格相同,既符合 “同品同价” 的现实观察(如超市同款牙膏全国统一价),也契合 “需求随价格上涨而减少、供给随价格上涨而增加” 的常识。这种均衡是唯一且稳定的:若市场价格偏离(比如某摊位矿泉水卖 1.2 元),买者会减少购买、卖者会增加供给,最终价格会回归到 1,整个理论始终围绕 “解释现实市场如何达到稳定平衡” 展开。
二、阿罗德布鲁框架:为数学严谨牺牲现实逻辑
阿罗德布鲁框架的核心目标从 “解释现实” 转向 “用数学工具证明均衡存在”,为适配 “不动点定理” 这一数学工具,引入了大量脱离现实的假定:要求消费者偏好 “连续且无跳跃”(但现实中人们可能突然厌恶某品牌)、商品 “无限可分”(但汽车、房屋等无法分割)、市场 “完全竞争且信息对称”(但垄断和信息差普遍存在)。这些假定与瓦尔拉斯的 “对称供需” 无关,也让 “全 1 均衡价格” 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 推导得出的均衡价格可能是杂乱的数值(如 1.5、2.3 等),甚至出现负数,毫无现实经济意义。更关键的是,该框架将 “效用函数” 强行作为需求的唯一源头,用 “数学推导合法性” 替代 “经济逻辑合理性”,导致理论越来越符合数学严谨性,却越来越远离真实市场运行规律。
三、SMD 框架:背离常识的混乱扩散
SMD 框架进一步放大了阿罗德布鲁的偏离,将 “数学化倾向” 推向 “常识背离”:为论证 “多重均衡”,刻意设定 “消费者偏好毫无规律”“无关商品价格相互影响”(如食盐价格影响奢侈品需求),制造出扭曲的需求曲线;声称同一市场可同时存在多个均衡价格(如某商品既卖 0.9 元也卖 1.1 元),直接否定瓦尔拉斯 “全 1 均衡价格” 的唯一性,与 “同品同价” 的现实完全对立;甚至公开否定 “需求随价格上涨而减少” 的常识,认为 “涨价反而多买” 是普遍现象,若此成立,“全 1 均衡价格” 将因需求无上限而彻底失效。这种理论不仅未 “收拾乱局”,反而让一般均衡理论从 “解释现实的工具”,沦为 “仅存在于公式中的抽象游戏”。
四、核心结论:偏离现实的 “癌变” 倾向
从瓦尔拉斯到阿罗德布鲁再到 SMD,理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 “癌变” 特征:瓦尔拉斯以 “现实供需” 为核心,数学是解释工具;阿罗德布鲁将 “适配数学工具” 作为目标,现实设定沦为附属;SMD 则在扭曲设定上进一步扩散,彻底背离常识。“全 1 均衡价格” 的命运正是这一过程的缩影 —— 从瓦尔拉斯框架下 “现实且稳定的唯一解”,变成阿罗德布鲁框架下 “无关紧要的偶然解”,再到 SMD 框架下 “被否定的不存在解”。这种发展不是对瓦尔拉斯的升级,而是对其核心逻辑的消解,最终让一般均衡理论失去了对真实经济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