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782 5
2007-04-09
<P> <FONT size=3><STRONG>宿舍文化影响大学生成长 向宿舍空间要人际密码</STRONG></FONT></P>
<P>       在大学里与室友同住时,你有没有想过:谁是寝室中最受欢迎的人?谁是最不受欢迎的人?具备哪种人格品质的室友更被大家接受和喜欢?哪种性格特征是大家所排斥和厌恶的?选择亲密友伴时,你寻找的那一个与你性格相似还是互补?<BR><BR>  如果,寝室全体成员都在场,你被要求接受心理测试,每个人手里有一张选择表格,写下与你最合拍的室友的名字,此时别人也正在选择或排除你。而这一切都是在互不知晓他人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低头权衡的那一刻,会不会觉得有些忐忑与疑惑:自己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究竟如何?<BR><BR>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做的校园文化调查中,来自北京几所高校的大学生接受了这项心理测查任务。<BR><BR>  宿舍是对大学生最具持久影响的因素之一<BR><BR>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许燕教授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她在研究中发现,宿舍文化是对大学生成长最具长远影响的因素。当询问大四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中给你留下了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宿舍,发生在宿舍里的人与事。”许燕教授接下来所做的《大学生人格成长环境的研究》中,在对大学生成长最具有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舍友、宿舍氛围、同班同学是被提及频次最高的因素。<BR><BR>  对此许燕解释,在大学里,宿舍构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人际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更多地体现出宿舍人自发的、共建的文化特点。一般来说,在学校的课堂环境中,大家倾向于遵循集体规范性的要求,而宿舍文化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个人的性格更自由彰显。<BR><BR>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都不同,很多人都第一次经历与家庭之外的人共同生活,因此4年的磨合与碰撞,对他们的个性施展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许燕说。<BR><BR>  在与香港的校园文化做比较研究时,许燕看到了香港大学的宿舍文化建设。<BR><BR>  香港大学请学校最有威望的学者做舍监,主要负责宿舍管理,与学生有效沟通,参与学生的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整个宿舍建立的是大家庭文化,舍监像父亲一样与学生交流。比如公共物品丢失,舍监会写张小公告:最近某一公共物品不在从前的位置上,哪位同学忘记还了请尽快送回。公告上没有出现一个“偷”字。很多学生反映,这种文化建设让他们远离家庭时更感受到家的温暖。<BR><BR>  “好的宿舍文化会让学生学会一种社会规则,学会宽容与助人,学会从小事中做起。”许燕说,宿舍中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你打水了我没有打,你用了我的东西,我吃了你的零食等。但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也反映出每个人社会交往的风格、社会成熟度,特别是能否在沟通中解决人际冲突。<BR><BR>  在“人际环”中寻找人际互动的风格<BR><BR>  许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人格特征对人际和谐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他的交往风格与效果。“人际环”就是一种描述人际互动的模型,它可以显示给我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BR><BR>  “人际环”显示出这样的规律:在控制维度上遵循互补原则,即支配引起顺从,顺从引起支配;在亲和维度上遵循相似原则,即敌对引起敌对,友好引起友好;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BR><BR>  也就是说,宿舍里一个具有支配性格的学生和一个顺从性格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建立稳定的关系。这是因为,支配和顺从是对应的关系,虽然人格特征相反,但匹配性比较高。而友好和敌对的人却与之相反,只有友好的人之间能够建立比较良好的关系,敌对的人之间建立比较良好的关系。此时,友好和敌对是矛盾的双方,只有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BR><BR>  我们通常看到的这样的情景:宿舍中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小尾巴,“尾巴”总是怯生生地听取“头儿”的意见,这很可能是“互补律”在起作用;还有一种情况,两个本身都比较急、比较冲的人,别人和他们交往可能很累,他们之间交往起来却无比的痛快,这则是“相似律”发生了效力。<BR><BR>  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发现,受欢迎的交往类型是以友好为首要条件的,不受欢迎的人主要表现为敌对的特征。除了友好,最受欢迎的人还与下列品质结合在一起:友好-支配型,敬重仁慈,而乐群表露表现得很明显;最不受欢迎的人则敌对-支配型,孤独缄默,而竞争多疑表现得尤其明显。<BR><BR>  从人际互选的情况来分析,互选以友好为特征,单选以顺从为特征,未选以敌对为特征。互选的关系越多,寝室的关系就越融洽。<BR><BR>  另外,人际环也因性别呈现出不同规律。友好-顺从型的女生更容易被女生选择为朋友,而支配型的男生更容易被男生所选择。<BR><BR>  “特殊人物”使人际更稳定还是更混乱<BR><BR>  宿舍中最受欢迎的人和最不受欢迎人,被研究者统称为“特殊人物”。许燕说,对“特殊人物”进行特殊的研究,是想检验一下宿舍中有一个人际交往特别好的人,能否把整个宿舍的环境带好,有一个特别不受欢迎的人会不会搅乱整体的和谐。<BR><BR>  研究结果有点令人出乎意料——那些没有“特殊人物”的寝室反而表现出整体结构较稳定。也就是说,无论有一个特别友好的室友还是特别敌对的室友,整体关系都不稳定。敌对特征明显的人会带来冲突,造成关系不稳定,这是预料之中的;可是,当寝室中有一个特别友好的人时,关系同样稳定。这是为什么呢?<BR><BR>  在后来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特别友好的人也会给他人带来压力。许燕这样解释:“敌对是一种恶性刺激,过于友好则是一种良性刺激。除了有一些嫉妒因素之外,特别友好的人还给他人带来一种不觉察的潜在压力。”<BR><BR>  试想,如果宿舍中有一个具有特别友好的室友,非常主动地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时间长了,会弄得别人很不好意思。虽然他是心甘情愿做的,但会给别人带来一种暗示,那就是“为了回报我也要去做,要讲平衡”。可能别人本身并不愿意这样,后来形成这样的模式之后就会觉得不舒服,有压力。<BR><BR>  许燕举例,比如打水,一个人总在打,其他人自然也会轮流打;比如买早点,有些室友早早起来把早点买回来,那么其他起床晚的人可能会默念“下次我必须早起,也得为大家服务”。这样就把别人的生活节奏打乱了,心里即使很别扭也不好表达。“人际交往需要有一个度,需要给别人一定的自由空间。当你打乱别人的自由空间时,别人就会疏远而不愿与你接近了。”许燕总结。<BR><BR>  所以,友好固然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但极端友好和极端敌对一样,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许燕说,有时越是中和的品质越能应对多变的环境。有些同学为赢得好的人脉,会无原则地对所有人都好。当宿舍中出现一些是非的问题时,有些友好型的人也会不得罪任何一方。“其实这样大家也不喜欢,当说到友好是人际和谐的重要品质时,得要强调适度。一个友好的特殊人物为什么也让宿舍关系不稳定,就是没有把握好度。”<BR><BR>  因此,要防止“以一对十”的行为定势,有时应该灵活地处理好你的人际行为和情境的匹配性,该友好的时候友好,比如生病时。但是如果对方做了不应该的事情,不要害怕得罪人,多少能够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一种诚恳的方式。<BR><BR>  密集的人际空间更需要宽容与忍耐<BR><BR>  如果把与大学生发生冲突的对象分为家人亲戚、同学朋友、老师管理员、陌生人四类,调查显示,其中57.66%的冲突来自同学和朋友之间。<BR><BR>  一般来说,人际空间越密集,人际冲突越多。在宿舍这样一块小小的领地上,有五六个人天天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都很窄,所以冲突会更集中。虽然很多人都喜欢“放帘”,拉上帘,这就是我的私人空间了,拉开时私人空间处于开放的状态。“但这种空间依然不会让人心情愉悦,一旦人的实际生存空间小于心理愉悦的空间,那么产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BR><BR>  据同学们反映,冲突主要来自:观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时间冲突、玩笑过头、表里不一、误会、疏忽、背后说闲话、约会迟到、自己情绪不好、私拆他人信件。其中,观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时间冲突是比较集中的冲突来源。<BR><BR>  对此,许燕说,观点不同是最常见的冲突事件,涉及了价值观的不同引发的冲突。几乎每个寝室关了灯都习惯聊天,聊天的过程中什么东西都可能聊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不那么生气,生气多数缘于“我是这个观点,你怎么跟我不一样”,“我要尽力说服大家”,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经常不欢而散。<BR><BR>  其实,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学会求同存异,学会换位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一定非要强求别人和你达到共识,别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时,可以拓宽你的思路,也可能对你的思考具有启迪的作用。<BR><BR>  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的冲突也很常见。许燕建议应该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不要力图什么都去改变。想改变别人时,反过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期然地融入到同一个集体,自然会有不兼容的地方,但可以彼此适当调整。如果双方都是这样的态度,很多问题就不再成为困扰。<BR><BR>  至于时间冲突,只要适当调整彼此的时间节奏并多加注意,也是可以避免的。生活在一起久了的几个人,生物钟可以适当调到一起。如果不能统一,应该尊重他人的习惯。宿舍中可能有喜欢早睡的,有喜欢晚睡的,有喜欢早起的,有喜欢晚起的。因此,晚睡的最好避免临睡前特别嘈杂的活动,早起的也要小心谨慎,不要把大家都吵醒了,特别是考研或有特殊的活动要参加时。<BR><BR>  “一件小事常会影响到宿舍的和谐,只有在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忍耐,才会避免和化解冲突,营造友好、信任、和谐的氛围。这也是每个人所期望的,也是共同能够做到的。”许燕最后说。 (记者 郭韶明 )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9 11:37:00

本人也是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我认为在大学里能从宿舍这个地方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冲突处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协调大家的关系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9 13:00:00

赞同楼主帖观点,不可忽视宿舍文化。

“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学会求同存异,学会换位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一定非要强求别人和你达到共识,别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时,可以拓宽你的思路,也可能对你的思考具有启迪的作用。”

只有在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忍耐,才会避免和化解冲突,营造友好、信任、和谐的氛围。这也是每个人所期望的,也是共同能够做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9 15:49:00

宿舍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相互磨合与相互妥协,需要关心与关爱,需要坦诚也需要“谎言”。

学会与室友和平相处是很有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0 19:58:00

宿舍生活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以后再也找不到那么铁的哥们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08:49:00

转一个帖子。<一些大学生宿舍怎似“空巢”>

这几天,南京某大学研究生周顾发现自己在宿舍成了一座“孤岛”,而最近的导火索,就是经导师推荐,自己率先发表了一篇论文。

  “消息一传出,本来就淡漠的宿舍关系变得更加诡异,室友都对我爱理不理的。”尽管有心理准备,周顾还是没想到,这个好消息让自己在宿舍关系中空前尴尬,更让她郁闷的是,之后,宿舍里各种牵涉到自己的误会、矛盾接二连三。

  “宿舍的气氛闹得很僵,小摩擦都能升级为大吵,室友间彼此较劲,谁也看不惯谁……”这些困扰周顾的人际关系难题,其实也是很多大学生黯然伤神的心病,他们或忍耐、或逃避、或长期“冷战”、或撕破脸皮……几年的大学生活中,糟糕的人际关系是很多人不愿触及的隐痛,而宿舍,成了大学生的“矛盾重地”。

  宿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离心力”

  “晚上宿舍6个人一起卧谈到深夜、嬉笑着追忆彼此的初恋;周末开个小Party,成群结队去逛街,这些情景恐怕只能永远属于大一的回忆了”,江西某高校大四学生徐慧说,大一之后大家的生活开始变得匆忙、琐碎,同学之间的温情骤减,少了交流,矛盾不知不觉中增多。到后来,这些大小矛盾掰着手指也数不清了。

  徐慧回忆,有人成为班干部,有人进了学生会,经常忙到很晚,而有人要考研,休息受到打扰,更重要的是,因为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保研等利益关系,关系不错的室友都闹翻了脸。

  “几次矛盾后,大家都冷漠了,一方面因不愿容忍彼此的缺点,另一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朋友,投给室友的感情少了,宿舍在大家心目中也逐渐‘空’了。”徐慧说,都快毕业了,宿舍关系处到这份儿上,也只有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了。

  武汉大学的学生王婷提到自己大学宿舍的关系时,也是一声叹息。“原本好好的宿舍,一到大二7个人就分成3派,气氛很紧张,互相都不搭理。”王婷说,就像开灯关灯一类的小事,矛盾双方也能较劲大半天。到后来,只要一闻到“火药味”,大家就纷纷回避,甚至有意回避宿舍,没事都待在外面,“怕听到有人用方言大声聊天,更怕身陷冷战或不小心踩上‘地雷’”。

  宿舍矛盾的阴云下,不少同学毅然选择搬离宿舍,或者调换宿舍。甚至有人为了逃避宿舍冲突而出去租房。

  南昌大学的两个女生就结伴在校外的居民区合租了一间房子。其中一个女生说:“不愿在宿舍住,人太多,关系太难处。”另一个女生说,南昌大学曾经一度禁止校外租房,但禁了一个月后就不了了之。因为根本禁不住,倒不是谈恋爱租房难禁,更重要的是,我们被宿舍矛盾困扰,宿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离心力”,我们在被“甩掉”之前先“逃逸”了。

  个性差异可能导致宿舍矛盾

  宿舍6个人最后一次聚餐的时间,大二学生刘敏已经记不清了,虽然偶尔会怀念昔日宿舍的和谐,但刘敏已经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把自己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连周末也不例外。

  “其实,南方的冬天常刮风下雨,谁不想待在暖和的宿舍里?但是,宿舍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宁愿出去挨冻也不愿多待一分钟。”刘敏说,一到大二,自己就慢慢“逃离”宿舍了,因为6个人中的5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小团体,而自己成了被排斥的那一个。

  宿舍里只有刘敏来自农村,与个性张扬的城市孩子不同,她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与室友发生冲突,甚至在观点争论时不发表意见,遇到委屈也是宁愿强忍也不说出口,因此大一时,她的人缘还不错。

  但刘敏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平时,哪怕一句无心的玩笑也让刘敏半天想不开。一次,有室友评价一个人穿着品味“很土、像个乡下妹子”,刘敏忽然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她冲着室友发火:“我就是乡下人,你什么意思?”这次意外的冲突让该室友也很憋气,向来活跃的她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让另外4个人对刘敏也多少有了看法。

想到自己的忍耐,没能换来室友的感激,甚至没有起码的尊重,这一次爆发后刘敏心里极度失望。随着和室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刘敏选择了逃避。

  天津某高校的一名同学提到,自己有一个室友几乎从不参加宿舍集体活动,非常不合群,平常有些小矛盾也很难有机会沟通,最后因宿舍卫生扫除的小事闹大了。关系破裂后,她自己调换了宿舍。“其实,当时我们的火气也大了些,如果当初没有这件事,可能她也不会走。”

  有多少本可缓解的冲突,因“无心之言”或“冲动”而引爆?湖北某高校有一个女生与室友之间长期不和,一次听对方评价自己的照片丑,便怀恨在心,故意背着室友要了其男友的手机号码,并不断地发短信、打电话,要求做其女朋友。后来,其室友知情后,两人大吵一架,自大二之后就再没说过话。

  五六个“中心”在同一屋檐下怎样共处

  “其实想想也挺可笑的,都研究生了,我们还在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过不去。”周顾举例,连放洗脸盆的架子的空格都得挨个分配好,谁的桌子多挪一点地方都能吵上几句。

  在踏入社会之前,不少同学在宿舍这个“小社会”里,先被摔得鼻青脸肿。当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大学宿舍聚头,可以想象,五六个“中心”要“和平共处”在同一屋檐下有多难。

  “大家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不懂得如何相处、忍让,宿舍里有两个比较强势的人的时候,矛盾就难免了。”一个曾在大学里做过“女生委员”的同学说。

  “每个人自尊心都很强,即使好心给室友提建议,也很难被愉快接受,反而,还容易生出敌意,得罪人。”一位同学说,有人从小没养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我们也没有义务教她。“道不同不相为谋”,时间长了,当然就疏远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比较男生,女生宿舍人际关系更复杂,女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也更高。

  有一个女生,为了跟自己的室友“较劲”,处处攀比,不仅比成绩、荣誉、服饰,甚至收到男生送的一束鲜花,都要让人一支一支地送到宿舍,就为了向自己的“对头”炫耀,而该室友也不甘落后,收到情书后故意当着该女生的面大声读。

  而男生间的“对抗”形式单调一些,“我们表达友情的方式简单,合得来就一起吃饭喝酒打扑克,合不来的就不答理,再严重点的就故意忽视他的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男生说。

  “现在遇到问题,大家都不肯打开心扉,缺乏沟通,误会就越来越深。”周顾说,集体活动其实挺重要的,至少彼此距离拉近了许多。

  改变自己是关键

  与周顾的遭遇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茜反倒发现,与本科时相比,自己现在的宿舍关系和谐多了,几乎没有摩擦。而有同感的研究生并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从本科走过来的,更成熟也更懂得宽容忍让了。”

  “研究生才两年时间,一个宿舍才4个人,大家有各自的目标,竞争又不多,彼此都珍惜这段同学情分。”

  “同学们今后可能都在一个圈子混,犯不着为一点小事伤和气,啥事不能忍了?再说,能考上研究生的,也都是知书达理的人。”

  李茜在本科时有“书呆子”的绰号,因为她爱读书,也因为她内向、不爱跟同学交往,为宿舍矛盾,她也经常独自难过。考上研究生后,李茜很注意人际关系的培养。她不仅改变了性格,变得自信大方,不拘小节,还经常跟室友一起逛街、吃饭,能忍让和帮助别人,时时赞扬别人,也坦然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宿舍闲聊时油嘴滑舌、来两句幽默……

  李茜的这些改变为她赢得了“融洽”的宿舍关系。她明白,无论是处理今天的宿舍关系还是日后的职场关系,实际都反映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能改变自己就不改变别人,能早一天改变就不晚一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