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19 1
2007-04-10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无论是粮食的产量、商品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前列,曾被称为中国的“粮食市场稳压器”、“中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后备基地”。然而,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时却发现,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入,导致农田水利无人问津,粮食“露天囤”现象突出,给粮食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粮食露天囤

  在对粮食储运问题进行调查时,记者发现当地粮食储存设施非常简陋,绝大多数粮食仍然采取露天存储的方式。存粮的设施、技术非常原始,不但增加了粮食存储成本,存粮的安全性也让人担忧。

  吉林农安县粮食局副局长刘振学告诉记者,在农安县库存的70万吨粮食中,有60多万吨仍是露天存储,占存粮总量的80%以上。在总共1700多个粮囤子里,有500个、大约10万吨粮食由于粮囤子到了期限而难以过夏,可是他们却没有钱买储量器材进行整理。

  吉林省四平市南山粮库副主任左安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普通的露天囤需要条石、竹板、苇席、铁条、稻草等材料,建设成本在1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建设库房,但是这种露天囤一般只能用三年,搬倒三次以后就要作废,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露天囤一次性投资小,但长远来看费用相当大。

  “我们现在一次性投资的仓库能够使用50年,而这种露天囤只能倒运3次,所以仓库保管的玉米一年的吨成本至少比露天囤少40元。”左安说,“而且露天囤的粮食烘干不均匀,一旦出现不均就必须倒囤,倒200吨的囤子就需要500元左右的人工费,而且粮食每经过一次搬倒,水分就会从15%下降到14%,间接损失非常大。破损和失水大约有0.15%的损耗,也就是说倒1000吨粮就会有一吨半的损失。”

  农田水利无人问

  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张德新介绍,多年来,东北地区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不少原有设备也早已老化,而税费改革后“两工”的取消更使农田水利建设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东北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缺乏,有的没有排水设施,有的缺乏蓄水设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

  据吉林省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赵成介绍,吉林省境内许多大江大河的安全防护设施已经严重老化,险工险段很多,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甚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他讲,东北地区威胁最大的是中小型水库。吉林省89座中型水库中有不少都存在泄洪设施老化、大坝高度不够的问题,不少防浪墙已经出现断裂,泄洪量也不够,有的甚至连闸门都失灵了;1000多座小型水库对人民群众的威胁更大,这些水库很多都是几十年前修建的,多年来很少进行加固,加之本身容量就有限,泄洪设施极不健全。

  此外,“两工”的取消使本就不乐观的东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雪上加霜。基层干部们普遍反映,取消“两工”之后,农民的责任、义务观念荡然无存,“一事一议”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陷入瘫痪状态。

  “要饭财政”无力投入

  “产粮大县、财政要饭”,这句在东北各级官员中流传甚广的顺口溜道出了目前东北地区产粮大县的现状:粮食产量越高,地方财政负担越重,第二、三产业越得不到发展。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东北地区很多粮食主产区都出现了“要饭财政”。

  吉林省榆树市是多年来的全国产粮状元县,自身的财政状况却并不乐观。2005年,其本级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元,而在支出上光是开工资就要3.4亿元,本级财政收入连开工资都不够。因为是产粮状元县,近两年无论是中央和省里都对榆树市给予了很多关照,当地一些干部说,如果不从上面争取资金,依靠地方财政根本没有能力扶持农业生产,更别提搞什么基础设施建设了。

  吉林水利厅厅长张德新建议:“都说过去农村的原始积累保证了建国后的农业生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果说过去以农民投入为主的话,如今要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应考虑转变为以财政投入为主,否则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长时间停滞不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0 10:32:00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目前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中国的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