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人大区域所先后出版的《区域经济学原理》(简称A)与《区域经济学理论》(简称B)代表了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的两种风格:
1.可能是首主编知识结构的影响,两本教材结构目录部分相似,但风格窘异。A作结构框架完善,但感觉此书是以问题导向型编写的,立足国内区域问题或区域现象分析,理论结合实际。B作结构符合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风格,是以工具导向型编写的,强调理论推倒,“符号语言”较多。这一点从B作课后问题就可以很好反映,第一作者负责写作的部分没有一个是让你结合中国实际问题分析的。
2.由于A书是团队协作编写,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汇总,虽然著作各章衔接紧密,但还是能够看出不同学者的写作风格窘异。例如第六章特点突出,强调概念性的清晰表述,经济学味道更浓,文末“甚至”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做延伸性分析。B作主要为两作者合写,主题风格相对差异较小。每章都有类似经济学八股文风格的文献回顾、理论介绍和推倒、文末附问题,与西方经济学教材写作类似。
3.如果参考文献可以反映作者的知识结构的话,从A作和B作的参考文献不难发现,A作文献相对较老,且绝大部分为中文。这也决定了A作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学21世纪以前的进展(出版时间1999年),除去作者精湛的学术功底,加之阅读中文文献的优势,使得文章文笔感觉更加。B作参考文献也相对较老(几乎没有超过2000年的,但本书在2003年出版),但英文文献却占了大部分。这就决定了B做虽然立足于引入或介绍国际区域经济学发展,但却难以反映区域经济学20实际90年代以来的最新进展,例如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进展等。且不论作者是否真正阅读了一手的英文文献(因为文中提到部分文献有中译本),文章阅读起来好像有些不太流畅。
4.也许A书与B书的差异恰恰体现了两书题目的不同,即理论(Theory)与原理(Principle)的差异。相比A作,B作更强调宏观经济理论,而A作却较好结合了宏微观分析(强调不是经济理论分析)。
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学教材较多,以上提到的两本著作为两大类型的代表,这与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偏好有关,也与著作的目标对象有关。另外还有两类较为典型,一类是以完全介绍西方区域经济学发展为代表,另一类为作者发表或写作文献的汇总。作为学生没有资格评价这些著作的好坏,但还是提醒大家阅读前最好下些功夫,从作者简历、写作团队(或个人)、参考文献、目录、是否有最新进展评述、前沿中提到的阅读对象以及其他人推荐等方面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