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4-10-20 17:20:00
我的提法是,预期下次排队的时间成本当然会对本次看画行为有影响,要是预期下次不会排队(排队时间为0),当然会选择下次来看,也就是说这次看画时间会减少(这里为0)。另外,排了队,这个排队时间就是历史成本了(相对看画而言),怎么会影响看画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19:05:00

有两期,每期分别有看画机会一次,决策发生在第一期初。u为看画效用,v为用于其它用途的时间效用,预期第一期排队成本T1,第二期排队成本T2,不存在贴现。设t1为第一期看画时间,t2为第二期看画时间。 最大化问题:max [u(t1)-v(t1)-T1]+[u(t2)-v(t2)-T2] s.t. t1>=0; t2>=0 显然,这个问题和每一期分离决策问题的最优解是一样的 T2的大小不会影响t1的最优解;如果T2=0,只要满足u'(t1)=v'(t1)的t1*>0,当事人第一期还是会选择看画。 不知这个描述有什么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19:11:00

推理没错,有道是数学推理错的,结论一定错,数学推理对的,内容不一定对:)

这个数学推理已经包括以下假设“T2的大小不会影响t1的最优解”(从这个规划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看是没关系)。但现实情况呢?要是预期下次不用排队,这次要排两小时队,我会选择下次看的嘛,因为在没看画前,这个排队时间是看画成本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19:3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0-20 19:11:30的发言:

推理没错,有道是数学推理错的,结论一定错,数学推理对的,内容不一定对:)

这个数学推理已经包括以下假设“T2的大小不会影响t1的最优解”(从这个规划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看是没关系)。但现实情况呢?要是预期下次不用排队,这次要排两小时队,我会选择下次看的嘛,因为在没看画前,这个排队时间是看画成本的一部分。

“T2的大小不会影响t1的最优解”,这可不是假设,是结论啊。数学模型胜在简洁,攻击也容易下手,我也想知道假设有什么问题。

“要是预期下次不用排队,这次要排两小时队,我会选择下次看的嘛”——我觉得再用文字往下解释确实罗嗦了,你这个反论模型解释得很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19:36:00

“显然,这个问题和每一期分离决策问题的最优解是一样的”,问题可能就出在显然上,要是用数学推,这个显然怎么样推导?

另外,目标函数中为什么不是U(t1、T2)而是U(t1)?从你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看,是没关系的,但是这是你的前提假设呀,是构造规划时的假设,而不是推出来的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0 19:52: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19:45:00

因为目标函数有两个变量t1,t2,T1和T2是事前预期,不是t1,t2的函数,所以原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是u'(t1)=v'(t1)和u'(t2)=v'(t2),和分离决策两个最大化问题max u(t1)-v(t1)-T1和max u(t2)-v(t2)-T2分别得到的一阶条件是一样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效用来自于花费时间看画,本次的效用当然是本次看画形成的,下次无论看多长时间画、无论花费成本多少都无助于本次效用增进嘛。我能理解蓝田提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要说明下次看画决策可能和当次看画决策是相关的,从而下次决策影响当次效用,但是,这种关系——这还只是一种可能的关系,因为在我的推理中是不存在的,即使如此——是推理的结果,不应该包含在最初的假设中,假设描述的是最直接的关系。不知说清楚了没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0 20:1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04:00
照我那个文字推理当然T1、T2是U的函数了,T1、T2不同,会影响看与不看,看多少时间的,要是不是U的函数的话,张不用提出这个上河定律来了,看图的现象是一个平常的成本比较的问题了,他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排队时间长短与看画行为有关,你怎么能解释无关呢?从U(t1)、U(t2)而不是U(t1、T1、T2)可以看出看画与排队时间无关的,所以说是你在构造函数时,假定U与T无关,是前提假定,不是推理得出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20:00

U是t 的函数,这没错,但t 也是T的函数,这个张五常的意思,也是我所说的意思,无论那次t 与T正相关。这个数学推理如下:

因为:U(t)且t(T) 所以U(T、t)或者说U(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22:00

你设想一个简单的经济决策,比如做馒头,做n个馒头,劳动成本是T(n),吃馒头效用是u(n),最大化决策是max u(n)-T(n),最优值当然跟函数T的形式有关,但是在做假设的时候显然不能认为u是成本T的函数。

本题也是一样,依你的思路,你应该试图说明T2是t1的函数,而不能直接把T2加到效用函数中,但是预期成本会是实际决策的函数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24: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0-20 20:20:58的发言:

U是t 的函数,这没错,但t 也是T的函数,这个张五常的意思,也是我所说的意思,无论那次t 与T正相关。这个数学推理如下:

因为:U(t)且t(T) 所以U(T、t)或者说U(T)

你这个又不对了。我们到底在决策什么?是T么?还是t?决策变量是最基本的变量,怎么还可以t(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27:00
先到这里吧,俺要下了,一堆论文候着,呜呜,稍后再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30:00

是的,我是指T2和t1有函数关系,具体为T2大,t1也大,正相关,U当然与T2有关了。“预期成本会是实际决策的函数么?”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有问题:)实际决策当然与预期成本有关了,当然是预期成本小的事你会做了,这是基本分析方法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0:34:00
“你这个又不对了。我们到底在决策什么?是T么?还是t?决策变量是最基本的变量,怎么还可以t(T)???”你举的馒头例子和看画是不一样的,馒头决策是只与个数N有关,但看画中决策变量是有T和t两个呀,难道决策变量不能有两个的,这两个变量是会影响看画的行为的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2:2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0-20 20:30:00的发言:

是的,我是指T2和t1有函数关系,具体为T2大,t1也大,正相关,U当然与T2有关了。“预期成本会是实际决策的函数么?”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有问题:)实际决策当然与预期成本有关了,当然是预期成本小的事你会做了,这是基本分析方法呀。

蓝田啊,

第一,“预期成本是实际决策的函数”和“实际决策是预期成本的函数”是两回事啊!

第二,退一万步讲,即使实际决策是预期成本的函数,你也不能在模型中这样设定啊!因为这正是你的结论。你要求我的假设不要先入为主,你怎么可以州官放火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2:36:00

呵呵,函数是指一种对应关系吧,不要搞太复杂了,就是决策与预期成本有关这个意思吧。

我看一步也不用退的吧,实际决策是预期成本的函数吧,这是一般的经济学理解。数学用来推理是比较理想的工具,但要有内容加进去才行。你的规划中,是先入为主假定U与T无关。我不是先入为主假定T与U有关,我是认为无关不能解释看画的现象,而有关又不知道知道怎么个解释法,所以说要引入有关,但不清楚有关具体怎么样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0 23:06:00
蓝田兄,我认为一刹春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2:20:00

非常感谢,张三兄和一刹兄两位不厌其烦并且是富有成效的讨论,让我能条理清晰地解释这个排队看画现象了。

张五常《上河定律》中的例子——排队看画的确是个深入理解成本概念的上好材料。在排队前,预期的排队时间是成本,排长龙这一实事会使时间成本较高或者说预期看画收益较低(其实是一回事)的人选择不排队看画(比如张五常)。排了队,刚要看画时,排队成本是历史成本,是一项投资,可以从租金或上头成本的角度上,这一上头成本与一般投资的比较,租金比较低(很大一个原因是不能转让,至于看了画的收益对以后产品的贡献是另外回事)。由于从排长队这一事实可以预期下次来时仍会排长队,故这次看时成本较低(因为这次看画成本只有看画时间,不包括排队时间,下次看画的成本是排队时间加上看画时间),根据需求定律,故看画时间会较久。

不知道这样算解释清楚了没有,希望各位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2:25:00

蓝田兄在这里说的是张五常的原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2:31:00
这是我通过几次讨论理解出来的意思,希望你们提出不同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2:50:00

张五常的立足点是这次看了,下次可能还看。站在画前那一刻,“预期成本”对决策有影响。这是一个内点解的决策。

而我的看法,认为看画决策是一个角解问题,要么这次看,要么下次看,这次看了下次还看的是绝少数。首先决策看不看(是否支付排队之价),再决策看多久,在决策那一刻,预期成本不起作用(因为下次不看了),这勉强算是一种“超边际”

我没说过张五常错,只是觉得他的解释不理想。排队长看画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当期成本的影响,而看画的跨期选择不是内点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3:00:00
咦,要按我的理解,即使是内点解,预期成本似乎也不该有影响啊?张兄还是先帮我检查一下前面我的描述有什么错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3:18:00

依我上面的解释是内点解,不是边角解。

我这次看了,下次当然会看了,要是不用排队的话,正因为是预期下次还要排长时间的队,所以很可能决定下次不来看。说得绝对点,要是下次让一个爱画如命者白看,即不用排队,也不用花任何成本,他仍会来看的嘛,要是要让他花一生时间排队(排队时间很长),即使爱画如命,他也不会下次再来看,所以说预期下次的排队时间是一个内生变量,不能在规划中假定不是内生变量,可以在目标函数中体现,也可以在约束条件中体现。当然,预期下次不用排队或者再绝对点,下次可以免费看,你这次当然不会排队看画(即看画时间为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3:19:00
以下是引用一刹春在2004-10-21 13:00:20的发言: 咦,要按我的理解,即使是内点解,预期成本似乎也不该有影响啊?张兄还是先帮我检查一下前面我的描述有什么错吧。
一刹春兄的模型没错,但和我一样,考虑的时点都是在排队之前,其中t1,t2都是预期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13:4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0-21 13:18:52的发言:

依我上面的解释是内点解,不是边角解。

我这次看了,下次当然会看了,要是不用排队的话,正因为是预期下次还要排长时间的队,所以很可能决定下次不来看。说得绝对点,要是下次让一个爱画如命者白看,即不用排队,也不用花任何成本,他仍会来看的嘛,要是要让他花一生时间排队(排队时间很长),即使爱画如命,他也不会下次再来看,所以说预期下次的排队时间是一个内生变量,不能在规划中假定不是内生变量,可以在目标函数中体现,也可以在约束条件中体现。当然,预期下次不用排队或者再绝对点,下次可以免费看,你这次当然不会排队看画(即看画时间为0)。

如果这次看了下次不看,那么预期值对当期消费不会有影响。比方说,宇宙飞船很贵,我买不起。那么就算预期他涨价一倍,也不会对我的其他商品消费有任何影响。

在张五常分析的例子中,那些排队的人下次还会再看的人恐怕十中也无其一吧?所以我们把主要立足点放在排队前的决策。并且认为,预期成本不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3 11:14:00
请问一:为什么说排队就是成本与代价。二;看画的效用人们是如何获得的,这种获得有无代价与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3 11:19:00

呵呵,xzy兄好.

在这里,排队不是目的,看画是目的.排队不是人们本身的意愿,而是竞争的结果.这是成本或者代价或者价格,都是一样的.

用你的话说,大概这算"劳动",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3 13:36:00
"二;看画的效用人们是如何获得的,这种获得有无代价与成本。 "看画的效用是在看画过程中获得的,看画是消费的一种表现。要看画当然要代价,时间是一个代价,进门的门票也是一种代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4 11:51:00

一:重新发贴是考虑到以上贴子太多,看起来不方便。

二:排队为什么是代价,这可引深出劳动定义。按张三李四说法,不是行为目的,行为过程与非自愿就是劳动了。我认为向生活中的劳动含义靠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行为过程有成为行为目的本身的,如上班是籽工资,可爱的人却喜欢上了工作。美国总统的工作目的是籽国家发展,人民带来安定与幸福,可其日常生活、工作也乐趣无穷,这时目的与过程就复杂了。因此,劳动的定义为了更准确,更具有普遍性,就有必要更抽象些。版主看出我之义,谢谢理解。

三:看画之利如何定,这很复杂。在你们看来,人们事先就有其准确不变的效用值,这明显犯了个孤立看问题、事先假设后去分析问题的之错,因人的感情思想复杂多变,人的行为预期要在实际行为中变化的,比如,我从资料上(可能是报上)发现有这样一个画,从其介绍觉得有趣,心中有了一个效用值了,但是到了现场,该值会不会呢,如何变化,这完全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到一些。

从该例中,我有许多感慨,如我们的学者如果这样简单的分析问题,如何尽快把社会搞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4 16:59:00
以下是引用wzywzy在2004-11-4 11:51:01的发言:

一:重新发贴是考虑到以上贴子太多,看起来不方便。

二:排队为什么是代价,这可引深出劳动定义。按张三李四说法,不是行为目的,行为过程与非自愿就是劳动了。我认为向生活中的劳动含义靠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行为过程有成为行为目的本身的,如上班是籽工资,可爱的人却喜欢上了工作。美国总统的工作目的是籽国家发展,人民带来安定与幸福,可其日常生活、工作也乐趣无穷,这时目的与过程就复杂了。因此,劳动的定义为了更准确,更具有普遍性,就有必要更抽象些。版主看出我之义,谢谢理解。

三:看画之利如何定,这很复杂。在你们看来,人们事先就有其准确不变的效用值,这明显犯了个孤立看问题、事先假设后去分析问题的之错,因人的感情思想复杂多变,人的行为预期要在实际行为中变化的,比如,我从资料上(可能是报上)发现有这样一个画,从其介绍觉得有趣,心中有了一个效用值了,但是到了现场,该值会不会呢,如何变化,这完全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到一些。

从该例中,我有许多感慨,如我们的学者如果这样简单的分析问题,如何尽快把社会搞好?

第一,在座诸位除了个别朋友将来有成为“学者”的希望之外,大部分人我看也就是和我一样,不过是来凑凑热闹,学习学习罢了。我们在这里的分析,只代表我们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学者”的意见,分析问题当然有可能“简单化”,也当然可能错,但和“尽快搞好社会”只怕是没什么干系。至于张五常先生的论述,别有深意也未可知。

第二,wzy兄指出,“人的行为预期要在实际行为中变化的”,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我们也在分析中一再强调“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我们更强调“预期值“和实际值是有联系的,在既定信息条件下没有系统性误差的。

第三,我原以为这个“劳动”的说法来自你本人,因为你说“经济学把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种不理想的、令人厌倦的生活行为叫着劳动,显然它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代价。”看来wzy兄还是不够满意,呵呵。

但我以为,我们固然不能排除有个别观众是去凑热闹或者单纯以排队为乐的,但按照一般经验,这部分人大概绝不会是主流。分析需要必要的抽象和简化,这也是经济学传统的许可。

当然,如果wzy兄有更好的,更贴近现实的解释,我们也欢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5 11:47:00

首先对你的答复表示谢意。

其实网上交流常常是随意性较强,难免出现表达与理解上的误解,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可获得享受、知识与启发,以后就是论事吧。

我感到你是一个较满意的交流者,如果你愿意我当然进行交流下去。我们是在交流思想,与“学者”无关。

“经济学把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种不理想的、令人厌倦的生活行为叫着劳动,显然它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代价。”这的确是我的思想,因此,即然是种选择,就存在有多种行为、即多种生活内容(事物),人们评估着各种生活的效用以确定实际行为,如果选择了与人当时的需要不致的行为,就构成了劳动。可交流。

看画的预期收益,对看画这理来说,由于该特别,人们所了解的太少,也就是说不确定性较大,人们去看画前,肯定想知道更多的相关知识,以获得一个看画的准确值,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劳动原理,这要花费代价,即进一步评估看画效用是不经济的行为。于是人们选择了直接去看画。可是首先发现了排队者众,这就给人两种感觉:看的成本增加了;二是增加了看画的效用增大预期,因为这么多人看,肯定有较多意义,这就是从众(经济原理)心理:以别人对事物效用评估来直接确定事物效用,可减少自己的评估劳动代价。其结果之一便是人们增加看画时间:即然画的价值可能高,于是多用点时间感受一下也就不白费,同时人们也力图获得享受与意义发现。

当然,看画时间长还有其它原因,如面子问题(同样是个人的生活需要,人们原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大家都用较长时间看画,你一个人看一下就走了,会给人没水平、没艺术修养感觉,就象“皇帝的新衣”,这时若有人说走了,没多大意义,多少会降低画的效用与看画时间。又如环境,若布置得好等(经济学解释是看画效用综合而增大),大家也原多呆一下,花这么样多时间排队,走这么远的路。或者,多看一下,以免再看((经济学解释是跨时间经济行为,以使整个一生的行为更经济)。

可见,对人的心理深入分析是不只使经济学变得更真实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