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你的答复表示谢意。
其实网上交流常常是随意性较强,难免出现表达与理解上的误解,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可获得享受、知识与启发,以后就是论事吧。
我感到你是一个较满意的交流者,如果你愿意我当然进行交流下去。我们是在交流思想,与“学者”无关。
“经济学把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种不理想的、令人厌倦的生活行为叫着劳动,显然它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代价。”这的确是我的思想,因此,即然是种选择,就存在有多种行为、即多种生活内容(事物),人们评估着各种生活的效用以确定实际行为,如果选择了与人当时的需要不致的行为,就构成了劳动。可交流。
看画的预期收益,对看画这理来说,由于该特别,人们所了解的太少,也就是说不确定性较大,人们去看画前,肯定想知道更多的相关知识,以获得一个看画的准确值,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劳动原理,这要花费代价,即进一步评估看画效用是不经济的行为。于是人们选择了直接去看画。可是首先发现了排队者众,这就给人两种感觉:看的成本增加了;二是增加了看画的效用增大预期,因为这么多人看,肯定有较多意义,这就是从众(经济原理)心理:以别人对事物效用评估来直接确定事物效用,可减少自己的评估劳动代价。其结果之一便是人们增加看画时间:即然画的价值可能高,于是多用点时间感受一下也就不白费,同时人们也力图获得享受与意义发现。
当然,看画时间长还有其它原因,如面子问题(同样是个人的生活需要,人们原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大家都用较长时间看画,你一个人看一下就走了,会给人没水平、没艺术修养感觉,就象“皇帝的新衣”,这时若有人说走了,没多大意义,多少会降低画的效用与看画时间。又如环境,若布置得好等(经济学解释是看画效用综合而增大),大家也原多呆一下,花这么样多时间排队,走这么远的路。或者,多看一下,以免再看((经济学解释是跨时间经济行为,以使整个一生的行为更经济)。
可见,对人的心理深入分析是不只使经济学变得更真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