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4-11-5 12:21:00

呵呵,wzy兄客气了。我在楼上之所以这样说,目的在于就事论事的讨论,以尽可能避开对其它学者和主流经济理论的评论。我认为这样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您觉得呢?

你的这种说法,有一点“行为主义”的意思,闲人版主大概会比较感兴趣。心理学正在向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渗透,甚至说就是经济学的传统也并不为过。关于价格(代价,劳动,我在这里等价使用,下同)影响需求的所谓“炫耀品”的理论,有很多经济学家感兴趣的。当然,我不敢说“清明上河图“就一定不是“炫耀品”。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由于“效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直接测度和计量,也无从知道价格对“效用”的直接影响,从实证的角度,我们何从知道那种消费品对哪个消费者来说是“炫耀品”?

如果我们一般性的允许“炫耀品”在理论中存在,另一个问题是,需求曲线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困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何种需求曲线在何时向上,何时向下,这种周延了一切可能的理论是套套逻辑,无所不能解释,但不是科学理论(从波普尔的范式来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5 12:23: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5 12:25:00

我把重复的帖子删了,把wzywzy朋友的帖子转帖到同一主题下。

张五常去看一次画展《清明上河图》,因看的人多,排队时间长,因而总结出“上河定律”。

——摘要“ 我站想,人龙只有百多人,为什么要排两个多小时呢?答案是轮到观看的人看得很慢,比一般欣赏名画的慢得多。这又是为什么?灵机一动,我想通了。因为排队时间是一个价,一个代价,也可说是一项成本。

价越高——排队的时间越长——观者就多花时间欣赏了。这是说,排队的人越多,不仅等候的时间越长,每个观者轮到时所花的欣赏时间会增加。这是说,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右弧上。

若《清明上河图》持久地展出,不用排队,去观看,我欣赏一分钟。但如果我得到方便,可以不用排队欣赏,但说明只此一次,之后我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看到。这样,虽然不用排队,我的欣赏时间会超过一分钟。有关之价是可以选择的代价。不用排队,这次没有时间之价,但真正的代价是这次不多欣赏,之后要排队两个小时,所以这次我要多欣赏了。”

虽然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济学实例,但仍有几点不够真实与明朗:为什么排队是个价与成本,如果说是因为用了时间,可人们作什么事都需要时间。或者一个农村小孩觉得好顽,原意站在那里排队,或者某人喜欢热闹而不认为排队是代价呢?欣赏画是个收益,但人们是如何确定这个收益的呢,总不是每个人生来就知道、想看吧,于是我们不难得知画的价值是生活中产生的,包括排队与看画的过程中,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经济生活,这个具体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清楚呢?

生活与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简单地看问题就不是真实的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6 19:48:00

在我看来,经济学只有一种,那就是人的基本行为规律总结,其核心是对人的思想感情的研究,道理很简单,决定这个世界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各种行为(如市场行为)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传统经济学因为是从人的市场行为出发,将建立的经济理论运用到人的心理,并主观地形成了许多概念去分析,故经济学显得混乱而思路不清,如人们很容易主观设定分析的条件。

经济学不应该分行为、心理与市场等各种经济学,经济学不应该把注重形式分析,而应该抽象,使其具有理论一般性,就象哲学一样谈人的生活观(我把经济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事物,即生活的一切内容),这样经济学才没有各种形式之分,这样的经济学也就没有国界了。

显然不是心理向经济学各领域渗透,而是人的心理本身决定各生活形态。您所说的“炫耀品”相关文章我没看过,我想应该是高价与高值生活给人一种需要与欲望,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但人行为的经济性是本能要求,这会增加该事物的效用。至于具体的行为,正如我前所说,人们为了行为的经济性,会进行预期的效用评估,采取最经济的行为。

至于向上向下,能否说具体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7 20:03:00

"决定这个世界的是人的思想感情"这个观点怎么样证实?有什么行为含义?能否举例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12:03:00
以下是引用wzywzy在2004-11-6 19:48:12的发言:

在我看来,经济学只有一种,那就是人的基本行为规律总结,其核心是对人的思想感情的研究,道理很简单,决定这个世界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各种行为(如市场行为)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传统经济学因为是从人的市场行为出发,将建立的经济理论运用到人的心理,并主观地形成了许多概念去分析,故经济学显得混乱而思路不清,如人们很容易主观设定分析的条件。

经济学不应该分行为、心理与市场等各种经济学,经济学不应该把注重形式分析,而应该抽象,使其具有理论一般性,就象哲学一样谈人的生活观(我把经济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事物,即生活的一切内容),这样经济学才没有各种形式之分,这样的经济学也就没有国界了。

显然不是心理向经济学各领域渗透,而是人的心理本身决定各生活形态。您所说的“炫耀品”相关文章我没看过,我想应该是高价与高值生活给人一种需要与欲望,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但人行为的经济性是本能要求,这会增加该事物的效用。至于具体的行为,正如我前所说,人们为了行为的经济性,会进行预期的效用评估,采取最经济的行为。

至于向上向下,能否说具体一点。

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一个问题:经济学研究什么?传统上认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而晚近则转而认为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美国学者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以心理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这种观点尘嚣一时。

我个人的看法,要论研究“行为”,经济学哪里又可能比得上心理学和电生理学了?某一具体个体的行为模式,受到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的限制,受到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受到一时一地环境的局限。经济学如果去研究这些问题,是舍本逐末。经济学家也永远赶不上医生和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精通。这是学科分界。

经济学需要研究行为,但应该局限于“可以以货币度量的行为”。经济学可以分析行为模式,但应该分析人的长期的稳态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一时一地的行为方式,也不是个别人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的方法,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和结论,可以为经济学所用,而不是取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以“炫耀品”为例,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某些情况下价格本身可以为某些人带来效用或者传递某种效用的信息,也就是说偏好受到代价的影响。您的排队越长预期效用越大似乎可以归这一类问题,股市中的“羊群效应“,“越贵越买”等现象也很类似。

但我们知道,“越贱越买”才是常态。如果同时允许“越贵越买”(队排越长越愿意去看)和“越贱越买”同时存在,并且我们又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越贵越买,什么时候越贱越买。那么这个“理论“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8 12:05: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17:00: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8 12:03:35的发言: >

经济学需要研究行为,但应该局限于“可以以货币度量的行为”。

挺好的提法. 或:"需要以货币度量的行为"? 能再详细说说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以货币度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18:01: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8 12:03:35的发言: >

以“炫耀品”为例,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某些情况下价格本身可以为某些人带来效用或者传递某种效用的信息,也就是说偏好受到代价的影响。您的排队越长预期效用越大似乎可以归这一类问题,股市中的“羊群效应“,“越贵越买”等现象也很类似。

但我们知道,“越贱越买”才是常态。如果同时允许“越贵越买”(队排越长越愿意去看)和“越贱越买”同时存在,并且我们又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越贵越买,什么时候越贱越买。那么这个“理论“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越贵越买”与“越贱越买”的效用载体虽然可能是同一物品,但满足的是不同类的需要. 项链具有"美化"和"炫耀"双重效用.前者是"越贱越买"的,后者是"越贵越买"的. 当一种物品的效用与价格正相关时,会出现"越贵越买"的现象. 但,"越贵越买"更多意味着"越贵越愿意买"或"越贵需求越大", 而未必"越贵需求量越多";其需求量(只受价格约束)最终也会随价格上升而减少。而“越贱越买”则更多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 两者在收益与成本的关系上也是一致的,都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达到均衡。

个人认为在需求的两种约束“意愿”与“购买力”中,“意愿”独立地起着决定需求的作用,炫耀品,金融产品,劣质吉芬品,都可归结于“意愿”的变动而影响需求。而单从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即对需求量的影响来说,总是“越贱越买”的。

回到“经济学”对象, 有个想法: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需要”形成以后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行为,如何形成“需要”,则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畴。“需要”这里理解为:已经有了消费对象的欲望。没有消费对象的仅是欲望。饿是欲望,想吃包子是需要。

以上请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18:15:00

同意楼上的观点。需求定律(是定律就要求能证伪)是研究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炫耀”是物品的一种品质,正如水有解渴的品质和功能一样,个人对品质的预期变化是一种效用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移动,而不是价格变动引起的沿需求曲线滑动,张三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是他说的是另一种以价判质的行为。

“饿是欲望,想吃包子是需要。”我认为饿和想吃包子都是欲望或需求(两者没什么区别),一般经济学上的理解,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的欲望或需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18:25:00

回到“经济学”对象, 有个想法: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需要”形成以后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行为,如何形成“需要”,则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畴。“需要”这里理解为:已经有了消费对象的欲望。没有消费对象的仅是欲望。饿是欲望,想吃包子是需要。

需要是NEED,需求是DEMAND,经济学研究需求比较多;没有消费对象的是欲望?不确定,但经济学不研究这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01:00
“需要是NEED,需求是DEMAND”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区分这两者的不同,两个概念都有哪些行为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20:00
如果资源不稀缺,就不必区分want与demand了。demand是want与scarcity的微积分(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27:00

"决定这个世界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从其本身来说因人的思想才对世界与生活有各种认识,并对各种事物给与感情定位:事物的好坏、欲望还是厌恶及程度大小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构成生活。

提出这个问题就在于人们对经济学观点纷争不已、各种知识眼花缭乱的情况下,试图提出问题最原始最本质的思考起点正本清源。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可把人的生活归纳为在思想感情作用下力图以最小的痛苦与厌倦来获得最大的享受与满足,经济学也就定义为研究人的这一行为规律的科学并把前者定义为代价后者定义为效用由于人的这一行为规律决定与作用于人的一切行为形式即生活内容,如市场生活,故我们又可说经济学是人的最基本行为规律的科学。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人们对市场经济学有较多的认识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一方面又发现市场经济学的局限性,于是出于本能与经济性需要,将市场经济学的研究模式用于研究人的各种生活行为,而人的行为又是复杂多变的,使人们始终感到不真实。因此重新思考以新的起点来研究认训经济学就很有必要。

“——以“炫耀品”为例,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某些情况下价格本身可以为某些人带来效用或者传递某种效用的信息,也就是说偏好受到代价的影响。您的排队越长预期效用越大似乎可以归这一类问题,股市中的“羊群效应“,“越贵越买”等现象也很类似。”

我认为该事情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简单的生活经济现象千万不能上升到似乎存在一个独立的理论不能把人的思想搞乱。也不能用一些专业术语让人摸不到头脑。让我们用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在市场购物来分析所谓的“越贵越买”。

如果一个人上街看见一个价高的物品,且买的人很多这时他有两种反应:一是他对该物品很了解即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其结果自然是他不肖一顾,即是价越高而买者少;二是他不了解,且由于他要进一步了解是麻烦痛苦的,是一生活代价,故他从众,相信大家的判断,产生买的欲望,从而试图以少的代价实现较大的效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活常式妈何必想得太多。经济学游戏与迷宫不就是大家不用简单与现实的思想而闹出来的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29:00
“demand是want与scarcity的微积分(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 ”这句话我不懂,不知何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34:00

同意以下说法:“如果一个人上街看见一个价高的物品,且买的人很多这时他有两种反应:一是他对该物品很了解即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其结果自然是他不肖一顾,即是价越高而买者少;二是他不了解,且由于他要进一步了解是麻烦痛苦的,是一生活代价,故他从众,相信大家的判断,产生买的欲望,从而试图以少的代价实现较大的效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活常式妈何必想得太多。经济学游戏与迷宫不就是大家不用简单与现实的思想而闹出来的妈。”

不知道你说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人们对市场经济学有较多的认识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一方面又发现市场经济学的局限性,于是出于本能与经济性需要,将市场经济学的研究模式用于研究人的各种生活行为,而人的行为又是复杂多变的,使人们始终感到不真实。因此重新思考以新的起点来研究认训经济学就很有必要。”怎么解释?是说现有理论解释不了复杂的现实还是理论不能解释现象?“本能”是指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38:00

“有个想法: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需要”形成以后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行为,如何形成“需要”,则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畴。“需要”这里理解为:已经有了消费对象的欲望。没有消费对象的仅是欲望。饿是欲望,想吃包子是需要。”

“如果资源不稀缺,就不必区分want与demand了。demand是want与scarcity的微积分(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

我不客气了,以上两者就是没事找事,把简单的生活搞得复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44:00

“如果一个人上街看见一个价高的物品,且买的人很多这时他有两种反应:一是他对该物品很了解即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其结果自然是他不肖一顾,即是价越高而买者少;二是他不了解,且由于他要进一步了解是麻烦痛苦的,是一生活代价,故他从众,相信大家的判断,产生买的欲望,从而试图以少的代价实现较大的效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活常式妈何必想得太多。经济学游戏与迷宫不就是大家不用简单与现实的思想而闹出来的妈。”

经济学就是要用一句话替代你这一大堆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44:00

“我不客气了,以上两者就是没事找事,把简单的生活搞得复杂。 ”说说您的简单说法可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49:00

用理论解释现象与用现象解释现象是不同的。

你感觉非常复杂的东西在经济学家看来恰恰是最简单的东西,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我们自然讨厌“恶”的理论,但“好”的理论总会留下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54:00

什么是“恶”的理论,什么是“好”的理论?生物学解释物种也是这个解释的,我看是个套套逻辑,不会错的,留下来的就说它是好的,不留下来的就说它是“恶”的,这是你的定义决定的嘛。

“你感觉非常复杂的东西在经济学家看来恰恰是最简单的东西,这就是理论的作用。”理论的主要作用是简单吗?老大妈不懂理论,她卖豆腐也能挣钱的,她不懂理论不是更简单吗?(零理论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0:59:00
请各位说说对张五常上河定律的解释,能说理加事例的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1:02:00

“我认为该事情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简单的生活经济现象千万不能上升到似乎存在一个独立的理论不能把人的思想搞乱。也不能用一些专业术语让人摸不到头脑。让我们用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在市场购物来分析所谓的'越贵越买'。”

“具体问题分析具体分析”固然重要,但没有一个统一框架的“具体分析”连疯子也可以做到。

“把人的思想搞乱”是经济学理论教育与传播的问题,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

“摸不着头脑”是为了提示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否则不要称自己是在“运用某种理论”,连概念还摸不着头脑,如何理解一个理论是什么样的?又如何运用这个理论呢?

“让我们用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在市场购物来分析”,如果这个人昨天这样,今天那样,你如何理解他明天会怎样?看到明天再说明天的吗?当然可以,这是写记叙文或日记,不是在做理论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1:07:00

对。理论就是为了简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1:09:00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当然同意。经济理论或者推测能解释一大堆同类的事件,它比靠经验来解释和对付情况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以道里计,比如,有了基因理论,可以推测许多生命现象,解决许多疾病问题,只要基本条件一样,理论都是一样适用的。而靠经验对付世事,一方面事情太杂太琐,经验要许许多多,另一方面,靠经验来对付世事,会出现归纳悖论的,比如N个事件是这样,但不能保证N+1个事件也是这样的,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1:11:00
老大妈做的事简单,但也只做这些事,理论要做更多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8 21:12:00
明白了,也同意你的看法,sungmoo你对上河定律怎么看?能否指教一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0:54:00

先谈一下感想:大家发贴是否太多、有点杂,发贴是一种付出,要有所得,发得多、思考得太少,行为效用益不好,别人想针对一问题探讨一下也难。急什么。

我很理解与所有赞成蓝田日暖29的求实、好学的作风,只要持续下去,是会找到真理,实际上我也是这种学习态度,只是见多了,思考多了,就自然成熟了。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因此重新思考以新的起点来研究认训经济学就很有必要。”含义:市场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以物质生活为主的原始工业时代,如何增加财富就是经济理论的核心。物质的生产与销售等都是都是一个社会化的客观过程,大家很容易探讨并形成共识。可现在,人的生活丰富了,其它生活形式、人的意义及内心感受也被重视,逐步成为经济学者的所考虑的,于是,我得出:人的行为(物质生产与消费)看似简单,实则是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弄清这复杂的思想感情自然就真实了,这也是经济学的新起点。

自然科学人们可用一个公式、模型与术语来表达其丰富的含义,这是因为物质世界存在一个客观不变的运动规律,可经济学是建立在人的行为基础上,人的思想感情复杂多变,决定人的行为因素太多,且相互影响,于是用公式、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即使物质生活行为的数学描述都是阶段性、局部性、甚至是巧合性,当然以此相关的术语也是“假、大、空”,不信我们可对一问题探讨下去。

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想可表达丰富的语言,一种思想观可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经济学要真实,必须用思想与逻辑说话,我看不到一些发言有什么思想,不用自己的语言、不从现实的生活谈起,如何交流。我们这么多学者、专家,不是研究了几十年,神吹了几十年,可什么是经济学、其基本思想是什么还是没有结论?遇到生活社会问题还不是各说各的,让人难以理解,何况在这里。

大道理我也不想说得太多,我对版主的上河定理还是很感兴趣,其实有许多问题,如“炫耀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1:32:00

我的看法是这样,经济学的“真实”,指的是在现实中找到尽可能真实的约束条件,而不是理论结论可以随心所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是条件,而理论范式必须内在统一,不是套套逻辑。

以wzy兄所说的“如果一个人上街看见一个价高的物品,且买的人很多这时他有两种反应:一是他对该物品很了解即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其结果自然是他不肖一顾,即是价越高而买者少;二是他不了解,且由于他要进一步了解是麻烦痛苦的,是一生活代价,故他从众,相信大家的判断,产生买的欲望,从而试图以少的代价实现较大的效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活常式妈何必想得太多。经济学游戏与迷宫不就是大家不用简单与现实的思想而闹出来的妈。”为例,我们来谈谈方法论。

以你的说法,一个人是越贵越买还是越贱越买,得“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你所谓的条件是“是否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但是效用的评估能否测定?显然不能,这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而已,实证无法检验这个“条件”是否成立。

作为科学理论的经济学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判断。A也可,非A也可的理论不是科学理论,以无法检验的条件来判定何时为A,何时非A的理论也不是科学理论。这是一般的方法论,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

比方基督教说,你多做善事死后上天堂,作恶事下地狱。这是一个“理论”,有逻辑推演,有前提,有结论,而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他不是科学,而是宗教,原因就在于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无法实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1:50:00

“老大妈做的事简单,但也只做这些事,理论要做更多的事。”理论确是作了很多,可就是不能解释说明简单和事。

“上河定理”我却是没看道有人说出其中简单的生活常式来,不是这些自称撑握复杂经济学知识的人再一次被嘲弄妈。张五常有时很狂,那是因为太多的人 “假、大、空”。可是,张五常这种人太少了,不然我国的学术与思想就不至于这样落后,“假、大、空”任其发展,从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有这么多人反感、批评张五常的原因。

我们再谈上河定理中的“炫耀”,当人们去看画,发现很多人排队,于是得出画的价值比预期的大,大多少。这里有个问题有必要说明:若排队时间太长,可能人们要进一步评估了:画的价值增量与排队代价大小比较,显然若后者大于前者,则人们可能决定不排队看画,若相反则人们行为相反。其中,画的价值增量是多少又是人们急需了解的,以作为人的行为选择依据,于是人们通过询问代价(询问也是代价,因可能不是人们当是的最佳行为选择)了解画的更多意义,以却定该画增量大小。总之,“炫耀”造成的需求变化要具体分析,没什么好说的。

画作为人的一生活内容,它含有很多功能:美的欣赏、艺术指导、珍品的意义、与同事的闲聊资本和“炫耀”等,这些构成了画的效用,“炫耀”因此我们也不必有特别的生活含义并构成特殊意义的理论。经济学在我看来就是代价与效用及关系的学说,关建在于如何理解代价与效用,并灵活运用。(详见www.w-zy.net)。原进一步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1:51:00

我最初看原文时,真是没有想到“上河定律”在这里引入如此热烈的讨论。我倒是觉得张五常推出这个“上河定律”与他一贯主张的“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后者,所以张五常认为预期成本会影响当期决策。

但是,我认为张五常说“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极易引起误会。第一,从实际决策过程来看,成本和收益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瞬间,那就是说,一旦成本付出,开始收益,那么任何成本都是“历史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成本不会影响当前决策显然没有道理。试问,谁会因为昨天花100元买电影票而今天得知电影取消就善罢甘休呢?更精确的说法,至少是“沉淀成本不会影响当前决策”,或者“沉淀成本不是成本”。一般认为,沉淀成本是与未来收益没有线性关系的成本,相当于固定成本。但是,在张五常这个案例中,排队时间绝非纯粹的沉淀成本。原因是,已经支出的排队成本是进入了期望效用函数的,对收益有直接的影响。正因为排队时间长,所以人们在时间的单位成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即没有其他更着急的事情),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收益(多花时间)。当然,这一收益又伴随着另一种时间成本的支出,但是我假定时间单位成本(或收益)没有改变。

第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即便已经发生的成本成为沉没成本,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成本,那么由于时间成本的付出(以金钱收益计算)会带来某种心理成本(非货币计算),只有在此后的行动中增加收益,才能减轻心理成本。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赌徒会在输了之后一而再地下注。

第三,如果诸位觉得第二种解释比较牵强,那么我们回到新古典的立场。只有增加当期收益,才能有效地摊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提高单位支出的平均收益,实际经营运作中的这一原理就足够质疑“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一说法。

不知道我对张五常“历史成本不是成本”的说法是否存在误读,反正我受的经济学教育没有明确提到这样一个理论。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历史成本”的判断很是主观,所以它恐怕难以成为一个理论。因此,我更相信张五常对“上河定律”解释的前半部分。

张三认为预期成本的变化才会影响当期决策当然是对的,蓝田认为当期排队成本会影响观看时间——如果放在观看前,这是对的,放在观看开始之后,我以为也没有错,恰是我上面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张五常认为下次观看的时间会影响当期决策,的确不严谨。

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2:01:00

NIE兄所说的问题,张五常先生是用“上头成本“和“租值摊分“来解决的。

从这个简单的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经济学范式离科学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