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4-11-9 12:07:00
如果看画展的收益就是一种租金,我为什么不可以说通过增加看画时间来分摊“历史成本”呢?总之,我不太相信“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不太相信有哪一种成本不会影响当期决策和当期收益。我还是强调一点,看你怎么区分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至少在我给出的三种情况下,不够严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2:17:00

打字速度太漫,没跟上。

“以你的说法,一个人是越贵越买还是越贱越买,得“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你所谓的条件是“是否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但是效用的评估能否测定?显然不能,这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而已,实证无法检验这个“条件”是否成立。”问题看来进入实质与关建了,我的看法是一: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这不需要证实吧。二是人的效用评估、即一生活内容对人的意义与作用肯定是有的,人们也会考虑的,至于怎样思考、结果如何,我们就不必过问了,不要太机械了(学术上确是存在机械唯物主义),西文经济学不是只看尾巴、只抓看得到的,不是一样的解决了生活中的经济总是。

确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思想感情,除非大脑有毛病,他们在生活中都在考虑作什么、不什么、作多少、怎么作等,且每个人都有其依据,就是独特的代价与效用关系,这就是客观规律,其学说就是科学。且我们可定义为经济学,也可定义为生活规律学,只是经济学大家熟悉,虽然与原来的经济学内容大不一样,因此有人用传统思想与知识看经济学新论是不会有好感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2:50: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11-9 12:07:26的发言: 如果看画展的收益就是一种租金,我为什么不可以说通过增加看画时间来分摊“历史成本”呢?总之,我不太相信“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不太相信有哪一种成本不会影响当期决策和当期收益。我还是强调一点,看你怎么区分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至少在我给出的三种情况下,不够严谨。

在张五常那里,历史成本和“沉没成本”是等价使用的,至于“增加看画时间来分摊历史成本”我个人是不太相信。在既定投入下,当然是收入越多越好,但新古典传统不会说这个既定投入对收入有影响,或者说收入增加“摊薄”了成本。收入和成本的“配比”,是会计法则,不是经济学法则。

如果说行为主义,或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沉没成本”或者历史成本对当期决策有影响,这我不反对。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沉没成本不只是和收益没有“线性关系”,而是没有关系。

至于历史成本或者沉没成本的界定或者含义,我认为并无含糊。任何选择都不能使得该投入成本收回的成本就是历史成本。一般认为,固定成本中包含一部分沉没成本,并且这种固定成本的“专有属性”越强,“沉没”的比例越大。简单的度量,以固定成本原值扣除变现价值就是沉没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2:58:00
以下是引用wzywzy在2004-11-9 12:17:47的发言:

打字速度太漫,没跟上。

“以你的说法,一个人是越贵越买还是越贱越买,得“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你所谓的条件是“是否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但是效用的评估能否测定?显然不能,这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而已,实证无法检验这个“条件”是否成立。”问题看来进入实质与关建了,我的看法是一: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这不需要证实吧。二是人的效用评估、即一生活内容对人的意义与作用肯定是有的,人们也会考虑的,至于怎样思考、结果如何,我们就不必过问了,不要太机械了(学术上确是存在机械唯物主义),西文经济学不是只看尾巴、只抓看得到的,不是一样的解决了生活中的经济总是。

确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思想感情,除非大脑有毛病,他们在生活中都在考虑作什么、不什么、作多少、怎么作等,且每个人都有其依据,就是独特的代价与效用关系,这就是客观规律,其学说就是科学。且我们可定义为经济学,也可定义为生活规律学,只是经济学大家熟悉,虽然与原来的经济学内容大不一样,因此有人用传统思想与知识看经济学新论是不会有好感受的。

看来确实是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基于实证的方法,就来自于休谟,洛克的经验主义,来自于你所谓的“机械唯物主义”,这是现代科学方论的主流,和黑格尔马克思的那一套格格不入。没必要讨论下去了,不会有结果的。

另外,实证和证实是两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7:25: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9 12:50:47的发言: ]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沉没成本不只是和收益没有“线性关系”,而是没有关系。

一般认为,沉没成本对决策没有影响是一种短期分析,长期内不存在沉没成本问题。所以,租金是和某些要素相对固定供给有关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成本可能和沉没成本有本质差别。历史成本不是真的历史就有成本,而是历史赋予某些物品稀缺,固定供给,所以存在一个租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18:01:00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11-9 17:25:37的发言:

一般认为,沉没成本对决策没有影响是一种短期分析,长期内不存在沉没成本问题。所以,租金是和某些要素相对固定供给有关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成本可能和沉没成本有本质差别。历史成本不是真的历史就有成本,而是历史赋予某些物品稀缺,固定供给,所以存在一个租金。

长期的来看,没有固定成本,但不会没有历史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

固定供给的"租"和固定成本只怕也是两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9 22:35:00
我也认为历史成本不等于沉没成本。在张三的这个例子中,如果存在专用性投资,那么这投资显然是历史成本,而沉没成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真正“专用”的部分。但是你能说这专用的投资不影响未来收益?后期的收益往往建立在前期的专用性投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断然地说收益与历史成本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1:52:00

经济学中所谓“成本”,指的就是机会成本,有选择才有成本。似水流年,一去不返。已经无可选择的投入不会再是成本,在这个例子中,在看画那一刻,排队时间的投入是典型的历史成本,也是沉没成本,已经无可挽回。

我理解nie,闲人和桃花岛主三位仁兄的意思,大概是指在马歇尔的“长期”,所有要素都可以无成本的“调整”,任何要素都会获得“租“或者“准租”,在均衡上,任何成本都该获得相应的收益。

我对上述命题没有任何异议。但马歇尔的分析是在一个时点上的分析,所谓“长期”“短期”不过是变量设置的不同,在马歇尔的“长期”里,投资前和投资后没有任何变化,预期值和实际值是同一回事,一句话,除了可以无成本调整的要素外,其他一切都不变。

在分配理论中,这是必要的抽象。但是,我认为不适用于这个例子。在排队前,任何一个决策排队的个体都“预期”会得到与排队成本相应的“租”,但是等到看画的那一刻,“排队之租”的多少有无已经不再影响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3:44:00

发最后一贴,算是了结吧。

我觉得你们始终再想把市场经济学变成生活中的经济学,这就象试图把一假枪改造成真抢一样不科学,你们可以尽情地玩把,但你们试以为人们真的按你们的数学模式、规律生活那就太天真了。

真实的经济学必须放弃传统的教条,先入为主的思想模式,重以的起点开始,我看不出有人产生了这个意识,只好靠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3:52:00
好伦哥PIZZA预付39元,然后才随便吃。按张李兄的定义:“任何选择都不能使得该投入成本收回的成本就是历史成本”,预付的39元就不能说是历史成本,因为付出39元后,总是要尽量多吃的,吃就是在回收成本,多吃就是要“够本”且“超值”,总之为的是单位支出收益最大。这个例子与“上河”是一样的。“排队”是“预付款”,“看画”就是收益,就是回收成本的方式。所以排队的时间不应是历史成本。我理解,选择是收益成本一对一对地选择,一个付出与一个收益构成一个选择,或一个交换。对应于一个过程中的收益的成本不应是历史成本。不对请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4:02: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4-11-10 13:52:09的发言: 好伦哥PIZZA预付39元,然后才随便吃。按张李兄的定义:“任何选择都不能使得该投入成本收回的成本就是历史成本”,预付的39元就不能说是历史成本,因为付出39元后,总是要尽量多吃的,吃就是在回收成本,多吃就是要“够本”且“超值”,总之为的是单位支出收益最大。这个例子与“上河”是一样的。“排队”是“预付款”,“看画”就是收益,就是回收成本的方式。所以排队的时间不应是历史成本。我理解,选择是收益成本一对一对地选择,一个付出与一个收益构成一个选择,或一个交换。对应于一个过程中的收益的成本不应是历史成本。不对请指正。

呵呵,RUOYAN朋友大概不会因为已经付出了39元而吃坏了自己肚子吧?

假设一个例子,这天好伦哥大酬宾,不要你39元了,免费大放送。你会不会因为没付那39元而少吃呢?

至于WZY朋友,你可以坚持你的观念,也可以宣传你的理论,但也要容许别人的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5:52: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10 14:02:10的发言:

呵呵,RUOYAN朋友大概不会因为已经付出了39元而吃坏了自己肚子吧?

假设一个例子,这天好伦哥大酬宾,不要你39元了,免费大放送。你会不会因为没付那39元而少吃呢?

是的,消费有边际的限制,边际效用为负还是能感觉到的。即便排了再长的队,看画也止于满足。但是在非餍足的限度内,看画的长短就与排队时间相关。因满足而停止消费与消费多少要考虑所付成本都成立,但存在于消费过程的不同阶段,一个是满足点以后,另一个是满足点以前。

免费放送是另一个选择,可能路过赶上,喝一杯可乐也可满意了。但在付费的情况下,付费与满足的吃好是一个选择内容的两个方面。可以有先后,但相互有影响。达不到一个吃好的预期就不会去那里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6:18: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4-11-10 15:52:13的发言: >

是的,消费有边际的限制,边际效用为负还是能感觉到的。即便排了再长的队,看画也止于满足。但是在非餍足的限度内,看画的长短就与排队时间相关。因满足而停止消费与消费多少要考虑所付成本都成立,但存在于消费过程的不同阶段,一个是满足点以后,另一个是满足点以前。

免费放送是另一个选择,可能路过赶上,喝一杯可乐也可满意了。但在付费的情况下,付费与满足的吃好是一个选择内容的两个方面。可以有先后,但相互有影响。达不到一个吃好的预期就不会去那里消费。

请注意,付价之前和之后是两回事。在付价之前,任何投入都有预期的“租”,但付价之后,影响决策的边际成本就不包含已付之价的影响,因为这个成本已无从“调整”。进去以后,不论是谁,不论付过了多少钱,都会吃到边际效用为零,但绝不会因为多了钱而再多吃一口-------再吃效用就为负了。

但是在付钱之前会考虑预期效用的大小。

比方说张三,李四两人,吃一次“好伦哥”的效用前者大于39而后者小于39元,如果付费39元,前者去而后者不去。如果免费放送,两个人都去。

但同样一个张三,在同样的生理状况和食欲下,花39也吃那么多,不花钱也只能吃那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7:29:00

一般情况决策是在付价之前。如果将决策放在付价之后,那就作这样设计:

张三,李四两人,一个付费39元,一个不付。两人进入“好伦哥”开始消费。刚刚吃了一片面包,实验者提出建议:每人再付30元,可以去吃效用值60元的西餐,去与不去两人可自选,假定两人对“好伦哥”与“西餐”的偏好分别等同,请问已付的价款是否会影响当前的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19:22:00
我认为是这样,说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可以,但说历史成本不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我认为不行。可以从卖出历史投入的角度看问题,但这只是个很少的问题,一般的人,往往会对历史投入关心的,你花10买一张电影票与花10万元买同样的电影票,虽然都是买的同样一场电影,同样觉得不好看,但你若是用10万元买来的,会呆在电影院的可能性更大。我观察过一些人,明白他们是这样行为的,投入越大,越想得到投入的东西,比如,你等车已等了10分种,你更可能再等下去,等候公交车的出现,(相对你才等了一分种而已)。在这个方面,我看经济学家是在把自己的概念生硬地往现实行为套,而不去发现更有说服力的假说。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0:20:00

看样子还是对成本的概念有争议,我认为成本是要同一时间而言的,比如你买苹果,在买之前,你的成本是1元(苹果之价),买后,你决定吃与不吃要看吃的成本比较,而这时的成本是你把苹果卖出的价钱或你看的收益等等之最大者,而不是先前的1元了。

“从这个简单的案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经济学范式离科学确实还有一段距离。”不知道这个观点具体怎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0:41:00

我理解“排队”,“预付款”,“电影票价”,“等车”就是成本,是为获得某种收益的付出,有的时候付出与收益同时实现,比如“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有时付出与收益是分开进行的,或先收益后付出,或先付出后收益,这种先后的顺序只是交易的方式不同,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交易,一个选择,一个决策。对属于同一个交易之内的收益而言的成本不应当看作是历史成本。对看画而言的排队就是看画的成本,排队看画属于“先付款后消费”,在获得满足之前,看画总是越长越好。如果满足后还因长时间排队再多逗留,那就不“理性”,甚至不“正常”了。因为看画也是有时间成本的,花费时间做边际效用为零的事,不会的。

再有,涉及到机会成本,有个想法,消费者当期付出的成本就是所有可能的收益中最大化的一个,因此此次决策的成本等于机会成本,因为人都是“理性人”。这种理解有错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1:31:00
刚刚想把周其仁新制度经济学上课录音第三讲传上来,可传上10分钟还没转完,早知道10分钟传不完我就不会传上来了。可等传了10分钟时,我觉得说不定马上能传完了,所以只能再等了,要是只传了5分钟,我停止上传的可能性更大。但从一般的容量知道了上传的速度和时间,这是这10分钟的租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2:07: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9 18:01:35的发言: >

长期的来看,没有固定成本,但不会没有历史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

固定供给的"租"和固定成本只怕也是两回事.

长期内由于所有规模可以调整,沉没成本也就不存在。因为沉没成本是相对于短期要素规模调整而言的。所以在金融学中,沉没成本仅仅在短期影响决策。但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不会考虑沉没成本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2:44:00
看样子你们用的是老马《经济学原理》中长线与短线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概念没用,不用分长短线,关键是对成本概念的理解,李俊慧解读经济解释中成本概念相关章节,我认为很有道理,建议你们也可以参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3:34: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4-11-10 17:29:18的发言:

一般情况决策是在付价之前。如果将决策放在付价之后,那就作这样设计:

张三,李四两人,一个付费39元,一个不付。两人进入“好伦哥”开始消费。刚刚吃了一片面包,实验者提出建议:每人再付30元,可以去吃效用值60元的西餐,去与不去两人可自选,假定两人对“好伦哥”与“西餐”的偏好分别等同,请问已付的价款是否会影响当前的决策?

我们在楼顶讨论的这个问题,焦点集中在排队之价支付之后。

至于你的例子,我的想法是这样:张三和李四的偏好不同,拿张三的支付39元与李四的没有支付相比,好像并无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0 23:41:00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11-10 22:07:35的发言: > 长期内由于所有规模可以调整,沉没成本也就不存在。因为沉没成本是相对于短期要素规模调整而言的。所以在金融学中,沉没成本仅仅在短期影响决策。但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不会考虑沉没成本问题

闲人兄的这个看法,我不持异议。已经在98楼对桃花岛主兄的回复中表明看法。

但(假定)不存在沉没成本,并没有否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1 00:13: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10 23:34:51的发言: >

至于你的例子,我的想法是这样:张三和李四的偏好不同,拿张三的支付39元与李四的没有支付相比,好像并无意义。

例子中已经排除了偏好差别, 剩下的差别就是是否付过价了。问题成为:这种差别影响决策吗?

我以为是影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1 11:14: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4-11-11 0:13:42的发言:

例子中已经排除了偏好差别, 剩下的差别就是是否付过价了。问题成为:这种差别影响决策吗?

我以为是影响的。

是这样吗?我以为你承续了我的例子。在我的例子中,张三和李四的偏好不同。

如果两人偏好一样,在决策时同样不受那39元的影响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1 22:34: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11-10 23:41:41的发言:

闲人兄的这个看法,我不持异议。已经在98楼对桃花岛主兄的回复中表明看法。

但(假定)不存在沉没成本,并没有否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这是肯定的,沉没成本是一种成本。在短期不考虑沉没成本,是因为它已经作为一种租金存在,融入生产者剩余中。短期利润仅仅和可变成本有关。但这是新古典厂商理论的看法,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沉没成本效应存在,即对决策产生实际影响,比如Thaler等人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但行为经济学是一种短期分析。所以,这个沉没成本的讨论真的很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2 19:23:00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沉没成本效应存在,即对决策产生实际影响”能否举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2 19:33:00

[Point=400]

以下内容摘自周业安老师教案,该教案是在其上课时拷贝的,放在此未能得到其允许。相信他不会在意。

Thaler(1980)将沉没成本定义为“已经支付的商品和劳务”。沉没成本效应就是针对这些商品和劳务,人们会增加其使用频率。例如,某甲参加一个健身俱乐部,支付了300元会员费。经过两周的联系,甲不小心扭伤了肌肉,但他还是忍痛继续去健身俱乐部,因为不想浪费300元的会员费。按照传统的理论,300元会员费是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但塞勒的研究表明,沉没成本也会影响决策。

按照前景理论,假定甲参加健身俱乐部的价值是v(g),但同时必须承受肌肉扭伤之苦v(-c)。假定他所得净效用为0,即v(g)+v(-c)=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会员费,则在肌肉扭伤后,甲是否去健身俱乐部是无差异的。如果考虑会员费,甲的净价值是v(g)+v(-c-300)。由于价值函数在损失区是凸的,所以v(g)+v(-c-300)>v(g)+v(-c)+v(-300)=v(-300)。即支付300元会员费后,即使肌肉受伤,甲仍然认为继续去健身俱乐部更有价值。

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各种投资时发现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广泛存在。比如,投资者发生未实现损失后,仍然会继续对该项不成功的投资进行注资。因为人们不愿承认损失的现实。如果不继续投资,潜在的损失就会变成了现实。

同时学者们关注到前次收益会增加个人参加赌局的意愿。塞勒做了一个私房钱效应(house money effect)实验:他先告诉某班学生,假定他们刚赚了30元,然后进行下面的选择:A:丢铜板,出现正面赢9元;出现反面输9元;B:不丢。结果70%的学生选择了A。他再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利得,然后进行一下选择:A:丢铜板,出现正面赢39元;出现反面得21元;B:不丢得30元。结果只有43%的学生选择了A。从结果上看,两个选择是等价的,但是实验结果表面,前次利得对后来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Poi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2 19:36: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2 19:38:00
这个沉没成本经济学界一直有争论,张五常把它处理成租金(上头成本),他认为是一种新的解释,你认为有道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08:20:00
这好像不是张五常的发明,沉没成本作为租金很早就在经济学中出现了。UCLA早期的很多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6:00:00
是嘛,他说写完经济解释中的上头成本一节,兴奋得不得了,认为解决了一个前人没有解释的现象。不管这个解释的产权了,您认为这个解释合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