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400]
以下内容摘自周业安老师教案,该教案是在其上课时拷贝的,放在此未能得到其允许。相信他不会在意。
Thaler(1980)将沉没成本定义为“已经支付的商品和劳务”。沉没成本效应就是针对这些商品和劳务,人们会增加其使用频率。例如,某甲参加一个健身俱乐部,支付了300元会员费。经过两周的联系,甲不小心扭伤了肌肉,但他还是忍痛继续去健身俱乐部,因为不想浪费300元的会员费。按照传统的理论,300元会员费是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但塞勒的研究表明,沉没成本也会影响决策。
按照前景理论,假定甲参加健身俱乐部的价值是v(g),但同时必须承受肌肉扭伤之苦v(-c)。假定他所得净效用为0,即v(g)+v(-c)=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会员费,则在肌肉扭伤后,甲是否去健身俱乐部是无差异的。如果考虑会员费,甲的净价值是v(g)+v(-c-300)。由于价值函数在损失区是凸的,所以v(g)+v(-c-300)>v(g)+v(-c)+v(-300)=v(-300)。即支付300元会员费后,即使肌肉受伤,甲仍然认为继续去健身俱乐部更有价值。
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各种投资时发现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广泛存在。比如,投资者发生未实现损失后,仍然会继续对该项不成功的投资进行注资。因为人们不愿承认损失的现实。如果不继续投资,潜在的损失就会变成了现实。
同时学者们关注到前次收益会增加个人参加赌局的意愿。塞勒做了一个私房钱效应(house money effect)实验:他先告诉某班学生,假定他们刚赚了30元,然后进行下面的选择:A:丢铜板,出现正面赢9元;出现反面输9元;B:不丢。结果70%的学生选择了A。他再对另一个班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没有任何利得,然后进行一下选择:A:丢铜板,出现正面赢39元;出现反面得21元;B:不丢得30元。结果只有43%的学生选择了A。从结果上看,两个选择是等价的,但是实验结果表面,前次利得对后来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Poi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2 19:36: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