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4-11-13 16:56:00

个人意见:在个人生活中历史成本往往会发生巨大的作用,虽然正统的经济学课本避讳说历史成本,微观经济跟宏观毕竟还是相差较大的啊,个体的集合不会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微观经济现象的确很微妙啊,个体心理学的经济观点也不是拿过诺贝尔奖么,可见个体心理经济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初步认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0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1-13 16:00:27的发言: 是嘛,他说写完经济解释中的上头成本一节,兴奋得不得了,认为解决了一个前人没有解释的现象。不管这个解释的产权了,您认为这个解释合理吗?
个人觉得张五常的这个处理没问题,因为和沉没成本相关联的要素可以看成是供给相对固定的,由于没有直接的市场价格来测度它,所以看成是租金的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3:00
从价格变化(或支付变化)选择不灵敏(极端也是一般的所说的形式是选择不变)的意义上,也就是租金定义角度看是对的,但人家一定是在最化大租金吗?张认为各类生产要素支付成本后,是一定没有利润的了,一个企业比另一企业还多那么一点点收益,是对租金的补尝,道理是有一点的,但我觉得不够严谨(也是一种先验论,呵呵),你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7:00
张五常的逻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企业比另一个企业多一点点利润,要么来自不完全竞争市场带来的垄断租金,要么是前一个企业有某种特定要素,产生的租金。如果企业禀赋完全一样,面对的市场环境也一样,就不可能出现利润上的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9:00
不是这样的,张五常已把生产要素一般化,包括企业家能力、垄断能力等等,所以他说的多一点点,除了风落(运气)的外,就是对上头成本的补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25:00
如果这样就很难解释得通了。沉没成本也是有要素依托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成本呀。俺还是认为要么要素是不一样的,要么是存在某种没有指明的要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31:00

区别是沉没成本不能再变动了(从租金角度看),张五常是这个意思,我有把握不会错,呵呵。

他那里是泛指所有企业,或者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厂商,主要是为了说明一般所谓的利润不存在,多出来的是租金或上头成本的补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32:00
那就对了,张五常已经运用异质假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8:11:00
“那就对了,张五常已经运用异质假定了”这怎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0 09:12:00

In economics and in business decision-making, sunk costs are cost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incurred and which cannot be recovered to any significant degree. Sunk costs are sometimes contrasted with incremental costs, which are the costs that will change due to the proposed course of action.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only incremental cost are relevant to a decision. If we let sunk costs influence our decisions, we will not be assessing a proposal exclusively on its own merits.

For example, when you pre-order a movie ticket,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becomes a sunk cost. Even if you decide that you'd rather not go to the movie, there is no way to get back the money you originally paid and you have a sunk cost on your hands. This assumes, of course, that you can't simply return the movie ticket for a refund, and that the odds that you are able to resell the ticket are essentially zero.

Sometimes only part of the price of a purchase ends up being a sunk cost. For example, when you purchase a car, you will be able to resell it later, though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not fetch the original price for it. In this case, your sunk cost with respect to the car at any given tim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ow much you originally paid and how much you could sell it for now.

Economists argue that, if you are rational, you will not take sunk costs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decisions. In the case of the movie ticke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end results. You will either have:

Paid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and suffered watching a movie that you do not want to see, or; Paid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and used the time to do something more fun.

In either case, you have "paid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so that part of the decision should cancel itself out. If you regret buying the ticket because you do not think the movie is worth the money then your current decision should be based on whether you want to see the movie at all, regardless of what you have paid for it - just like deciding whether you want to go to a free movie. The economist will suggest that since the latter option only involves you suffering in one way (spent money), while the former involves you suffering in two (spent money plus wasted time), the latter is obviously preferable.

Many people have strong misgivings about "wasting" resources. This is called "loss aversion". Many people, for example, would feel obligated to go to the movie despite not really wanting to, because doing otherwise would be wasting the ticket price; they feel they pass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Sunk Cost Fallacy. Economists would label this behavior "irrational": It is inefficient because it misallocates resources by depending on information that is irrelevant to the business decision being made.

This line of thinking, in turn, may reflect a nonstandard measure of utility, which is ultimately subjective and unique to the consumer. If you buy a ticket in advance to a movie you find is bad, you have still made a semi-public commitment to watching it. You may feel that you "save face" by sticking it out, a satisfaction you cannot draw if you leave. To leave early is to make your lapse of judgment manifest to strangers, an appearance you may rationally choose to avoid. You may in fact find some amusement in how bad the movie turned out to be, and take pride that you recognise it to be bad.

The idea of sunk costs is often employed when analyzing business decisions. A common example of a sunk cost for a business is the promotion of a brand name. This type of marketing incurs costs that cannot normally be recovered - it is not typically possible to later "demote" one's brand names in exchange for cash. Decisions about future investments, sales or more advertising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future possibilities, not biased by the recent large investment in the advertising that the company made last year (or even last week).

ReferencesSutton, J. Sunk Costs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1. Varian, Hal R.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Fifth edition. New York, 1999. ISBN 0393978303

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Sunk_c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0 9:28: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0 09:17: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1-13 18:11:17的发言: “那就对了,张五常已经运用异质假定了”这怎么说?
最简单的看,所有要素禀赋都一样,但某个企业现行投资导致沉没成本和其它企业不同,那么说明时间禀赋导致该企业和其它企业异质,导致租金差异。如果所有一样,不可能存在租金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0 11:05:00
我想张五常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利润概念有矛盾(加不起来),要看成是对上头成本的追求,所以企业都这样,并不是说明具体企业间的利润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9 11:34:00
个人感觉,这是个讨论成本问题的尚好题材,但为什么讨论没有一个定论?不知道我们的分歧为何不能统一?请高手参与讨论,最好能给出实例和另外的角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0:16:00

由于另一个帖子的内容相关,我把这个04年的帖子看了一遍,感慨良多:

1、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无论是普通用户,wzy、桃花岛主等人,还是闲人、nie、张三李四、蓝田、sungmoo等人,

个个都是在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水平虽有不同,思路也自各异,但追求思想的心是热情的,

态度是端正的。

2、知识结构的多样化。

这个问题原本只是个复合商品问题的异化,但大家从新古典框架出发,思考了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成本核算体系等大量的知识范畴。

这样一来,大家不但锻炼了多元思考的能力,还为自己和浏览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索引。

3、这个问题现在既然已经重新拿出来分析,就把它顶上来吧,看看现在的英雄,不谈水平,

能否有更好的态度来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3 10:18: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2:00:00

关键还是要讨论历史成本是不是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6 17:37:00
很好,顶上来备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6 19:30:00

我对上述上河定律中的成本概念与解释,至今仍没有有说服力的解释。

有个现象:一般论坛成立之初,往往会有多位高手讨论交流,慢慢地,高手们就走掉了,有的还不再来了,如CENET,人大这个BBS,均如此,不知道怎么样解释这个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6 19:47:00
以下是引用fengyizhushi在2008-6-13 12:00:00的发言:

关键还是要讨论历史成本是不是成本

请具体说说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5 18:33:00
我也从老百姓的角度谈谈,没学过经济,布衣之见,见笑了!

觉得“看上河图”和“吃自助餐”是很有相似性,就是支付和收益是独立的,就是先支付,取得入门权,然后收益。

从我们消费的角度看,大面上说,可以分开来决策:
==先谈收益==
1、确实,收益名义上是“可以无限制”(有限制就没我们这个话题了),但实际上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预期做限制,并对照自身消费时的附加成本(如:时间成本),作权衡,怎么样才是最合算?
比如: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看看鲜的,哇两下,看个分把钟,也就差不多了,让他看1个小时,估计就晕了;那如果是个专业收藏者,或者发狂的那种,看1天都可以,那他也愿意一直看下去,但可以吗?
2、所以还要有第二个成本,作为限制。那就是排他性的名誉成本,你要是看上5分钟,估计后面的老兄就不耐烦了,别人在后面指责你、骂你、甚至请管理人员干预,你是会考虑看多久才算合适的!
这种限制在看图起到的作用会比较强,相反吃自助餐的是第1种限制强(你没有那么大的肚皮)
3、心理平衡成本,也就是张先生文中提的那种
人消费的时候是有心理因素的,不会那么理性。吃自助餐我也会多吃点好的,所以这样的因素还是要在收益时考虑。(如果不考虑心理因素,那为什么苹果降价了,我们怎么会多买些吃呢!经济学本来就是该考虑百姓的心理因素的吧!)

但是在“看图”中,3的因素应该完全和1是方向一致,基本被1覆盖了!所以我赞成张李先生的多些。
试想,如果1的决策正好和3是相反的,我们又会如何呢,应该也会权衡吧!比如:我们地震排队献血,排队排了好久,想多献,这和1的自身利益是相反的,我们会权衡折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5 18:45:00
我再反过来谈谈支付时怎么想的:
==再谈支付==
1、我会对支付后有个预期收益,觉得我排上队后会给我多大享受,这和收益中的1是关联的,且也是因人而异。(可能稍微差异的是,在收益时我会考虑收益的效益问题,而这考虑的可能仅仅是收益——所以嘛,我们百姓很容易上当的!)
那么把这个预期收益和我的预期付出相比,值不值,就决定了我该不该排队,或该不该去吃自助餐。
2、看图的这个还要机会成本
机会难得,以后不会有了。看我们现在奥运门票就知道了,排通宵呀!(炒票的例外,自己看也有蛮多吧)那普通什么烂中超的门票谁会去这样,看电影会这样吗?
也就是说,我放弃这次机会,如果下次想看,预期下次的成本是多少?大不大,还是无限大?这都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就只想到这么多,老百姓的话,土的很,别见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5 22:54:00
以下是引用toroam在2008-7-25 18:45:00的发言:
我再反过来谈谈支付时怎么想的:
==再谈支付==
1、我会对支付后有个预期收益,觉得我排上队后会给我多大享受,这和收益中的1是关联的,且也是因人而异。(可能稍微差异的是,在收益时我会考虑收益的效益问题,而这考虑的可能仅仅是收益——所以嘛,我们百姓很容易上当的!)
那么把这个预期收益和我的预期付出相比,值不值,就决定了我该不该排队,或该不该去吃自助餐。
2、看图的这个还要机会成本
机会难得,以后不会有了。看我们现在奥运门票就知道了,排通宵呀!(炒票的例外,自己看也有蛮多吧)那普通什么烂中超的门票谁会去这样,看电影会这样吗?
也就是说,我放弃这次机会,如果下次想看,预期下次的成本是多少?大不大,还是无限大?这都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就只想到这么多,老百姓的话,土的很,别见笑

解释得很有说服力。

排长队这一事实排除了看图用值不大的消费者,而看图用值大的,表现之一就是多看会图。另外,看多长时间的图,还与下次能不能看到,下次成本是多大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09:51:00

版主的认可是对我们这些小菜的莫大鼓励!
以后多来捧捧场,凑凑人气
顺便也长点见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10:54:00
我说的是实话,有什么就说什么啦。人气多少是小事,关键是你在讨论中有收获,讨论中各方有启发,有提高,才符合交易的原则与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11:35:00
嗯,从客户价值出发,注重长远收益,可持续性收益,才是网站建设的原则!比一般论坛强实
 受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11:56:00

《清明上河图》因为珍贵所以珍惜,我觉得这是个体现象,不能代表广义原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16:04: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4-9-18 12:16:00的发言:

我假定,我们要解释的现象是:队排的越长,排到后看的时间越长。张先生的解释是:队排得长意味着预期成本高,预期成本高,倾向于当期消费多。我觉得张五常先生的解释并不理想,更上升不到“定理”的高度。

这里实际上有两次选择,第一次是决定排队或是不排队,由于看“清明上河图”这种机会不常有,实际上预期成本的主要参考就是当期成本,消费者一般会认为,这次排队长,下次排队一定也长。换而言之,当期成本高了,预期成本也高,当期成本不高预期成本也不高。

由此可见,在排队或不排队这一选择中,跨时消费决策并不重要。排或不排主要还是由当期的成本收益决定。

至于排到以后,看多长时间是另一个决策,这个决策既不受当期成本影响(沉没成本),也不受预期成本影响。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看到边际效用等于边际的时间价值,绝不会因为下次看的成本很高而多浪费自己一分钟时间。

另外,张五常先生说的“alchain定理“,我认为问题很大。不过说来话长,容我有空时另开贴讨论。

感觉现在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排长队这一现象是排除了时间成本高的人与看画用值低的人,但排长队仍看画的人,用值肯定高于排队时间成本与看画时间成本之和,而且,排队时间仍会影响看画时间长短的行为选择的。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说对,是对的,说错,也是错的。

不是成本之说,是因为过去的选择,现在不能再回到过去,再作选择,没有选择,成本是零。所以,历史成本不是成本。

但就像以下例子,我要开复印店,买了复印机、电脑与纸。买了以后,我付出的复印机、电脑与纸的价格就成为历史成本了,但这个历史成本,也可以从租值的角度看,也就是说,我开这个店的话,我的复印机、电脑与纸进价多少,不会影响我开店这个行为选择,所以是租值。但是,与没有买这个复印机、电脑与纸相比,我有了这个复印机、电脑与纸,你来复印,我出的每张纸的复印价格,肯定要高于直接成本之上(直接成本为我不开店不用付的成本,比如电费、人工等),则否,我不会投资开这个复印店了,因为我会血本无归。复印的价格,我是能高收则高改的,但也受同类复印店的竞争,要是开价太高,人家可以到别处复印,要是太低,我收入减少。这每张纸复印高于直接成本之上的收入,加起来,就是我投入复印机、电脑与纸的租值,也就是上头成本,竞争不同,租值不同,租值不同,我的复印店价值也不能。比如我要是把复印店卖出去,能卖出去的价格也不同,我做复印生意努力复印的行为选择也不同,这个意义上,历史成本是可以改变我选择行为的,是成本。

同样,我看上河图所花的时间成本,是历史成本,也是租值,有了这个租值,我当然要多看会了,否则,我不会排这个队了,这与复印纸之价太低,我不会投资复印店的道理一样。

总结一下,在生产成本中,我们传统所说的固定成本,历史成本等概念,可以从租值也就是上头成本的角度看的,竞争决定价格,价格高于固定成本以上的,是上头成本,上头成本不同,我生产的行为不同,这个意义上,固定成本与历史成本,是会变化的,是会影响我的选择行为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6 16:26: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21:58:00
感觉和高中的数学题目一样,你抽奖的概率应该都是一样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22:16: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7-26 16:04:00的发言:历史成本是可以改变我选择行为的,是成本。……固定成本与历史成本,是会变化的,是会影响我的选择行为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无论是否叫作“历史成本”(还是叫作其他什么成本),如果影响你(对将来行为)的决策,这类成本肯定不是“沉没成本”(如果“历史成本”与“沉没成本”是同义反复,那么,上述所谓能影响决策的“历史成本”,就肯定不是“历史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22:23:00

经济学里,过去的付出,究竟有没有“沉没”(成为“沉没成本”),就看它是否影响你对将来行为的决策。

影响了,就没有沉没;反之,就沉没了。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70155&id=228335&skin=0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61402&id=25760&skin=0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85709&id=139781&skin=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22:40:00

对的,一个角度看是成本,另一个角度看不是,正如同样的收入,一个角度看是租值,不影响供应行为,另一个角度看是成本,影响行为选择。是不是成本,只是具体看的角度不同,同一个收入,从不同角度看,一个是租值,一个是成本。

比如张五常讲他在港大做教授,(假设)年薪100万,60岁退休之后校方与之续约一年,但根据规定退休续约的最多只能拿年薪40万。

好了,从张老的角度看,收入从100万到40万,教授之职的选择不变(没有影响他继续选择做港大的教授)。那这60万收入是多余的,因为有60万同无60万都没有影响张老选择做港大教授。从选择不变的角度,这60万是租值无疑,多余的,”不劳而获”的!

好了,然后张老问:既然60万是租值,多余的,那港大为什么要给多这60万呢?那这么多年来学校岂不是多给了我很多钱?

答案是:在教授之职选择没有变得角度看,是的,多给钱了。

但事实上,薪酬降了,张老推却了很多行政工作,多把时间放于整理自己的生平著作。这是(选择)变。多了60万,于是多做了行政工作,放弃了整理著作的代价就是成本。
简单讲,只要我们真的考虑了所有的选择,这60万是影响了张老的行为(选择)的。 有选择就有成本。这60万当然不是多余的,而是放弃整理著作的成本。所以较真来讲,没有不是成本的租值。

上述关于固定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成本历史看作上头成本(租值)的看法,见于张五常西安交大的上课录音,个人认为与传统不同,更符合现实的行为,能更好的解释现象,与细分需求量一样,是张五常的一个原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