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7-26 22:4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7-26 22:40:00的发言:与细分需求量一样,是张五常的一个原创了。

个人以为,这种“原创”,还不算改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7 00:08:00

是不是原创,是不是改进,只是主观判断。

像我,在传统一教课书里,没有看到过把需求量区分成有质、无质与委托的,因为这样一区分,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了,不区分的话,解释不了。

在传统的教课书里,我看到的生产成本理论中,只是作了固定成本与直接变动成本的区分,没有从租值的角度看固定成本,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验证的理论说明边际成本为何成“U”形,张五常说了,解释到了传统没有解释的现象。

这个角度看,我说他是原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7 01:1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26 22:23:00的发言:

经济学里,过去的付出,究竟有没有“沉没”(成为“沉没成本”),就看它是否影响你对将来行为的决策。

影响了,就没有沉没;反之,就沉没了。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70155&id=228335&skin=0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61402&id=25760&skin=0

http://tel.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85709&id=139781&skin=0

看样子这个“沉没成本”的确是个重要概念,引来了这么多讨论,我得好好看看、学学,有机会来讨论,谢谢提供上述连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16:45:00
记号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16:5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1-8 20:34:00的发言:

同意以下说法:“如果一个人上街看见一个价高的物品,且买的人很多这时他有两种反应:一是他对该物品很了解即它的效用功能他能准确评估,其结果自然是他不肖一顾,即是价越高而买者少;二是他不了解,且由于他要进一步了解是麻烦痛苦的,是一生活代价,故他从众,相信大家的判断,产生买的欲望,从而试图以少的代价实现较大的效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活常式妈何必想得太多。经济学游戏与迷宫不就是大家不用简单与现实的思想而闹出来的妈。”

不知道你说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人们对市场经济学有较多的认识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一方面又发现市场经济学的局限性,于是出于本能与经济性需要,将市场经济学的研究模式用于研究人的各种生活行为,而人的行为又是复杂多变的,使人们始终感到不真实。因此重新思考以新的起点来研究认训经济学就很有必要。”怎么解释?是说现有理论解释不了复杂的现实还是理论不能解释现象?“本能”是指什么?

上面的例子是以价定质,关键是要考虑人们对这种物品的质量信息了解的局限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14:42:00

呵呵,生手来说两句:

这个规律倒是很实在可是我初想,这似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啊!难道这是后面提到的自助餐定价可以根据这个来?

呵呵,麻烦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14:59:00

呵呵,打错了几个字,是“实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19:12:00

这个领域不太熟悉,需要学习。仅就个人感觉而言,整一大堆新名词,并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能说明一些道理。

   拿前面一个网友举的例子吧。如果年薪从100万降到40万,工作量什么都没变,雇员也接受了怎么办?并且这种现象现实中很常见啊。

    另外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成本问题;一个供求问题。我认为成本问题,预期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供求才是根本问题。住房的预期成本高了,那又怎么样,你想买吗?可你有钱吗?当人们一门心思去借钱买房的时候,是因为他有钱可借,如果没钱可借,成本高又怎么样?子弹没了。之所以出现大家排队买房的现象是因为从根上说,当时的购买力足够;反过来,当购买力不够,也就是需求不够了,价格自然下来。成本预期只是一个表象问题,它顶多能决定的是泡沫价值的大小,而不能决定均衡的价值的大小。

    个人之愚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20:13:00

我也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也是刚学经济学的,很多都不懂,观点肤浅别见怪,

我觉得排队这个低效率的行为已经排除了时间成本高的人,剩下的排队的人时间的机会成本肯定不高.

为什么排队等候的时间越长,人观看的时间就越长,我觉得这个是偏好的问题,看画是喜欢的,而排队是厌恶的

消费的厌恶品越多,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喜欢的东西去补偿.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喝苦茶要吃糖这样的道理吧...

自己都觉得很肤浅...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21:49:00
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参考一下德国和日本银行柜台排队的内在经济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但我只是听老师讲他们是如何节省顾客的时间至于他们根据什么计算,根据什么数据统计这些都不得而知。因为对这些好奇而此贴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希望有机会到这些国家的人能参详参详给一些好的解释吧,不胜感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6 01:49:57
首先,我认为上河定律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我认为预期成本和当期成本都会对本次行为有些影响,举个例子说:如果规定排过一次队的人以后可以安排特殊的时间完全不用排队来看画,那么我想这次的行为将是最多符合价值和成本边际相同的时候就会结束,不可能再多拖延时间了吧,说明预期还是会起作用;但是,我想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排完队直接走人吧,还是会去看画,说明并不是预期唯一在起作用,本期还是会有些作用,但是不是理性考虑的结果,而是人非理性的表现,是人在付出很大代价以后总要立刻品尝一下收获的快乐的。也就是说当期的成本过高的话,一般会看个过瘾,就是会相对增加一些看画的时间的。
  至于张三李四同学最开始举例 说明的当期行为取决于预期成本的变化而不是取决于预期成本,我认为是有偏差的,因为最终决定因素还是成本,不是变化这个过程量。如果非要牵扯变化,那也是人们行为的变化取决于预期成本的变化,变化对变化更恰当一点。
  
  不过上河定律后面的一些描述还是有讨论的必要,就是当期成本越高的人预期成本也会越高,反之亦然;这个结论是否一定正确,那些排在前面的人难道看不到很长的队伍吗,他们一定会按照当期成本来预测下次吗,难道不会有这次运气很好这样的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6 08:03:33
上河定律本身和预期成本应该没有关系,预期成本变化应该是另一类问题。比如说,第一次排队只花了10分钟,但是看到后面排了长龙,觉得如果下次再来,自己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这是预期成本的上升。如果每次等10分钟就可以看上河图,这一次就不会看的很久。而因为预期以后要排很久的队,所以此次的时间就会增加。
但是上河定律研究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就某次而言,因为排队的时间不同,而观看的时间不同。即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受预期成本影响的情况下,排队时间越长的,观看时间越长。这个原因仅仅是因为人的不理性。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所以要看个够,即便没什么好看的了。
当我们假设这是个理性人的时候,后面这一说是不存在的。而在理性人假设下,我们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就是排队时间短的人,反而观看时间更长,因为他们的预期成本比当前成本高。当一个人的预期成本低于当前成本时,他就会选择下次再来,即跨时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6 16:37:40
感觉是文字游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