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下“又好又快”基调,也发出强化宏观调控的警示,经济界仍争论不休。不久前围绕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对今年发展口径的定调争论十分热烈。
先看大家在争些什么。自去年以来,由改革之争燃烧出的争论,包括汇率升降之争、内外失衡之争、进出口之争、外资之争、通胀通缩滞胀之争、收入差距之争、反垄断之争、人口红利之争、投资收益之争、楼市价格面积之争、股市泡沫之争等,话题涉及各个领域。
这些争论话题不同,但最后都聚向一个焦点,即2007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转向,但将拐向何方,是起是落,如何着陆。以改革开放近30年的经验,出现热烈争论甚至白热化局面,正是政策大调整前的风雨。各方争论的话题大都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实现发展的转型,又保持经济的成长,确实是个重大考验。
中国要保持经济快速成长,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国崛起,要由综合国力的提高来支撑,综合国力的提高,依靠经济的快速成长;其次,中国的国情决定,要经济的高速成长,来化解就业的压力,来缓解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模式,是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大力引进外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商品大量的出口,因人民币低汇价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创造大量的商品出口,成为世界工厂。因为投资回报超高,大量外资又不断涌入。但长期以来的经济高速成长,又令资源、环境的矛盾白热化,社会矛盾尖锐化,令内外失衡的矛盾严重化,甚至在国际市场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不出手缓解种种问题矛盾已不行。原有道路看来走不下去,要改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模式,经济成长率极可能明显滑落,面临的直接问题,是已踏入就业人口高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高峰期,就业供大于求的问题严重化,种种社会问题由之浮现。
于是当局希望走另外一条道路,全面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防止在政策调整中,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但在今天的经济状况下,看上去储蓄水涨,人人有钱,但消费长期偏冷。当出口增长放缓,就业增长也将放缓,居民收入成长也将放缓,内部需求的提升也将受到影响,而产能过剩问题将恶化。在长期以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条件下,要作出政策调整,实现漂亮而轻快的转身,有没有另外的道路呢?有,这条道路,就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早年高层内部曾有一场争论,是发展中小企业,还是学习韩国经验打造企业航母。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发展大型国企,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税务、政策等方面的压抑,增长放缓,个体私营企业更出现不增反降。因此,目前中央理应作出重大政策性调整,全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政府付出的成本极小,只要制定金融、税务、工商管理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以今天中国百姓人人想当老板的热情,以数十万无业可就的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才智,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将会轰然而起。
当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起来,内外失衡解决、就业矛盾化解,资源和环境紧张缓解,收入差距缩小,甚至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也随之缓和。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实现“又好又快”。这样一条好路,为何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