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条消息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大飞机“中国制造”提上了日程。二是欧洲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斥资3000万元购买了龙芯2E处理器5年的产销权。意味着意法半导体每销售一枚芯片,都必须向北京神州龙芯公司交纳2美元专利费,中国半导体业首次对外收取专利费。金融时报发表述评文章说,这两条令国人振奋的消息都在释放这样一个信号: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重新“装备”中国经济时机已经成熟。
“制造大国”崛起与“受制于人”
文章称,改革开放之初,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一条现实的道路那就是首先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制造业大国。然而,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企业往往依靠国外的技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所以中国企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国外企业的口袋里。即使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还经常以各种藉口指责中国。
就拿美国来讲,其对中国一向是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去年年底,美国公布的对中国履行入世承诺表现的评估报告对中国知识产权执行不力提出了严厉批评。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更多的在于美国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国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障碍,也说明改变原有的低层次的产业发展思路迫在眉睫。
让“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文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在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方面,形势更加危急。据了解,在大型飞机、大型医疗设备、光纤设备等领域,中国基本上没有制造能力。而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面临逐渐丧失的威胁,再像以往那样,依靠简单的加工贸易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死胡同。时代的变化要求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必须走依靠技术,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的道路。
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大飞机以及龙芯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产业发展的思路已经发生了改变。大飞机的研制成功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国际制造业领域中的地位,也会带动自主创新在其他领域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龙芯产业化的加速更是验证了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在这一领域,中国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不足。其一,在许多领域,“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为中国换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国外发达国家手中。其二,中国企业不仅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而且集成创新的能力也较弱,创新意识也薄弱。其三,没有形成良性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既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资金。最后,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的经费仍然呈现严重不足的局面。
现代经济要求对中国经济进行重新“装备”,促使中国走向真正的“制造强国”,占据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寻找自己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用开放和竞争的态度,依靠自主创新,争取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最后,要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人们期待中国重新“装配”后的产业经济能够像未来的大飞机一样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