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24608 33
2005-04-07
有些问题,可能严格来说不是博弈问题。博弈问题分析的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决策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用博弈的框架可能分析起来比较简单。比如厂商销售,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的策略,用展开式分析比较方便。这相当与是单个主体与自然博弈,自然选择会会影响主体的决策,但是单个主体的决策不会影响自然的选择。
不知这样的问题,用博弈的框架来分析是否合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4-7 13:34:00

【转贴】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版主猪头非的帖子:

[生活中的博弈论]博弈论适合解释怎样的现实问题?

作为引子,我想在非合作博弈范围内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由于我个人功力太浅,所以还请大家批评、补充。

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时间虽然不长,但大有“过分泛滥”之势,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博弈论解释。但在我看来,我们应当首先坚持这样的理念:不能为了博弈论而博弈论(也即不能为了炫耀博弈论的分析工具,而盲目地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尽管我们用的博弈论一般算不上什么先进的分析工具)。

博弈论适合解释怎样的现实问题?我想从一个博弈的基本结构谈起。一个博弈之所以称为博弈,首先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博弈主体。所以,许多人用博弈论去解释单主体决策问题,其实是不合理的(虽然有些教科书认为单主体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就拿前两天版友提出的“斯诺克中国冠军丁俊晖”的问题作为例子吧。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是单人决策问题:比如丁俊晖小时候选择学业还是选择练台球的决策。这种依据给定的外界参数和个人偏好而进行trade-off的问题不是典型的博弈论问题,用更古老的新古典工具就可以解决。如果考虑丁俊晖与他的对手进行比赛的问题,就可以存在他与对手——这两个博弈主体——之间的博弈,也就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

但博弈主体不是随便确定的,某个问题中出现的主体不一定都是博弈主体。这就涉及博弈的第二点要素:每个博弈主体都具有基于外部参数或基于其他博弈主体策略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可能又反过来影响其它博弈主体的决策。形象地说,纠缠于“勾心斗角”的策略之中的主体都算是博弈主体。例如,丁俊晖在比赛中会盘算:“先打哪个球?”、“打进去怎么办,打不进去怎么办?”、“如果打不进去,对手采取某某措施,我该怎么办?”……而他的对手同样面临这样的思考。整个局势就在两个博弈主体的策略及行动的交织下不断发展,而对博弈进程几乎没什么影响的观众也就不能作为这个博弈中的主体。

当然,博弈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的过程,而是为了享受博弈的结果。这就要求博弈主体必须具有基于策略组合的收益。“基于策略组合”的意思是,双方“勾心斗角”的过程不同,结果也就一般不同。如果不论怎样决策,都不能改变最终结果,博弈也就没什么现实意义了。如果囚徒困境中,不管招不招,都关无期,那么囚徒们也就不会费尽心机去博弈了。(当然,在理论上,这种博弈结构是存在的,但对于解释现实问题是没什么价值的)

一个博弈还可能包含其他因素,但以上的三个因素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某个现实问题或者我们对某个现实问题某一方面的分析并不同时具有上述三点,那么博弈论是不适合应用的。如果同时具有以上三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现实的因素准确地镶嵌在理论结构中了,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7 20:50:00

只要凑足了博弈的三要素,就可以运用博弈论了。当然,许多人分析分析就自觉不自觉把三要素改了(或者原来就没认清三素究竟是什么)。如何获得三要素,就是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了。

有效的方法是画出博弈树(其精妙之处在于不同的博弈树将对应不同的博弈),许多人的争论其实是对博弈树的争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7 22:10:00

作者:Ah sa  发表时间:2001年6月13日 21:27

-------------------------------------------------------------------------------- Section (I): An Esstential Distinction

In this message, I want to point out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区分) (a) game theory [比拟:optimization (最优化)] (b) a model using game theory [比拟:a model using optimization]

Notice that game theory ITSELF in (a), just like optimization itself, is just a handy (便于使用的) tool (工具) for modeling, it has NO EXPLANATORY POWER (解释力) at all!

But, when we impose some constraints & test conditions, we can make use of game theory/optimization to construct a model in (b). If this model can derive (取得) testable implications (可验证含义) that fits empirical facts, then we say this model has explainatory power!

I guess many students against game theory fail to understand this distinction.

This is exactly like we use optimization in consumption/production theory. Optimization itself cannot explain anything, but I guess no one would say consumption & production theory without explanatory power!

Similarly, game theory just gives us a handy framwork(框架) with which we can easily build up a model, derive equilibrium and testable implications.

Is this necessary(必需的)?

Somethimes yes, sometimes no. Sometimes, when the phenomena is simple enough, we can do it by inituition (直觉) and no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needed.

Sometimes, when the problem is complicated (复杂), we need game theory to put concepts(概念) into a simple format (格式), so that we can derive implications easily.

We do exactly the same thing in consumer theory. Sometimes, a law of demand is sufficient(足够的). But sometimes, we need to model the whol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程序), so that we can derive implications like how tax rate/price of good 2/income affect demand.

Some think that everything explanable by game theory can be explained by cost.

I tell you, every phenomena in economics ultimatly (最终) come down to cost, taste and initial endowment. Game theory (just like consumer theory, supply-demand model, walrasian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s just a way to model, o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7 23:12:00

今天和jinboli版主讨论博弈论时也提到楼主的问题。目前我们所学过的或者能接触到的多数博弈论论文和教材,都是基于双人博弈,而且通常是2阶段的,一方存在不完美信息的,参与人的信念、行动和支付通常是共同知识的。随便修改上述一个假设,情况都将无比复杂,而且很可能按照常规方法无解。

记得张五常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分析博弈论的缺陷,比如参与人太少,对理性假设太强等等,我以为基本上都是有道理的。

博弈论因为源于数学,因此容易成为智力游戏并且得到学术精英们的赏识,但是对于它的预测力,我本人表示有保留的怀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7 23:23:00

【转贴】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版主猪头非的帖子

以下是引用wintertide在2005-4-7 0:34:00的发言: 有些问题,可能严格来说不是博弈问题。博弈问题分析的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决策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用博弈的框架可能分析起来比较简单。比如厂商销售,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的策略,用展开式分析比较方便。这相当与是单个主体与自然博弈,自然选择会会影响主体的决策,但是单个主体的决策不会影响自然的选择。 不知这样的问题,用博弈的框架来分析是否合适?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典型的博弈问题。首先,自然可能不能算作参与人——即使在含有自然的完全不完美信息博弈中。其次,自然没有行为的目标,没有自己的收益函数。 其实你说的问题,就是单主体决策问题。厂商的决策变量(如利润、销量等)是自然的函数;自然参数的变化与否,并不影响问题的性质。当然,如果自然的参数依赖于其他厂商的行为,又另当别论。

我的问题是,一般来说,博弈的前提要求参与人之间的行动是互相影响的。但是这种情况,比如A对B有影响,B对A没有影响,就绝对不能用博弈进行分析了吗?如果分析方便为什么不可一用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7 23:32: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