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3534 9
2007-04-23
<STRONG> </STRONG><FONT size=3><STRONG>《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BR></STRONG>  沈洪涛 沈艺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2月版<BR></FONT>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70423/ds/200704230105_302022.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P><BR>  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被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引用并定义,从此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新的被各种思想、概念、技术填充注入,驳杂多态。最早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际狭隘的社会责任着眼于寻求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责任理论则注重公司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公司社会表现”理论则把道德维度与管理维度相互映衬,进入21世纪,企业公民的概念更是忽如一夜,点亮全球。本书通过对近200篇原始文献的梳理,一一列举美国对企业责任理论的各种思潮流派的演进路径。不过,要求资本有道德的同时,我们更或许应该构建经济的自由竞争。<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23 20:22:00
《法律的尊严:美国最高院的一位大法官的思考》
  (美)桑德拉·戴·奥康纳/著 信春鹰 葛明珍/译
  法律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最高法院只有108位大法官,大约每两年由总统提名任命一名大法官,因此大法官的任命频率,相当于提名总统的1/2。1981年,奥康纳由总统里根提名任命,她因此成为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改变了最高法院由“9个老头”长期主导的格局。在她2005年宣布退休的两年之前,她就出版了这本书,出版此书的目的并非为了撰写自传,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她源源不断的好奇。但实际上这本书并无法满足人们对她的猎奇心理,她所谈的并非个人生活,大都是与美国最高法院相关的话题。她从女秘书到大法官的时时刻刻都坚信:“法治为世界的未来提供最佳的希望。”对这位美国历史最受人尊敬的伟大女性人物,我们期待她早日撰写自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3 20:24:00

《才智陷阱》,约翰·麦克斯韦尔


  随着中国日益为世界关注,海外出版巨头也纷纷向内地寻找机会。日前,北美第六大的出版机构托马斯·纳尔逊(Thomas Nelson)出版公司,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托马斯·纳尔逊出版公司在商业、宗教以及生活图书出版方面享有盛誉。特别是商业图书,畅销书作家约翰·麦克斯韦尔(John Maxwell)、托德·邓肯(Todd Duncan)都是该公司独家签约的作家。双方准备共同打造以麦克斯韦尔和邓肯为核心的成功学品牌图书。此次双方共同推出的是麦克斯韦尔的《才智陷阱》,中文版、英文版同步发行。
  据托马斯·纳尔逊出版社的高级副总裁特德先生透露,他们和社科的合作,除了共享作者资源,还会在推广和营销方面提供支持。另外,除了与社科的合作(主要是商业类图书),他们还在寻求生活、宗教图书的合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3 20:25:00
 《看电影学销售》
  孙路弘/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讲销售的书。通过电影学销售,这种方式并非作者原创,哈佛大学商学院早在1992年就开始尝试影片教学法。他们组织学生观看精挑细选出来的好莱坞电影,就电影里面的某一情节讨论与之相关的商业话题,为影片的某一情节设计多种发展的可能。作者有意借鉴这种商业学习方式,并将之应用到具体的企业销售培训中去。《优势合作》、《利欲两心》、《王牌对王牌》和《甜心先生》这几部电影是作者重点讨论的对象,它们的共同点是电影主题都与市场营销相关,故事情节都涉及心理对抗色彩,冲突都能依靠智慧解决。作者用心良苦地着力挖掘这种智慧,希望这种智慧对现实世界的销售有所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3 20:27:00
徐静蕾电子杂志《开啦》首发
  


  4月16日,是徐静蕾的生日,也是她电子杂志《开啦》正式开通的日子。
  第一期以“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为名的“报道”为该期杂志主打,除了徐静蕾和“青春”剧组骨干成员的对话,还附有罗点点、张颐武等人与青春有关的文章,并提供了10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下载。此外,尚有王朔、韩寒等文化名人的文章。
  凭借徐静蕾的人气和人脉,《开》的运营应该问题不大。但从第一期的内容看,杂志还比较粗糙,定位也较模糊。若干流行因素加在一起,未必就是流行。1+1常常小于2。要成为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高品质杂志,《开啦》还需要继续努力。

(以上原载于21世纪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3 20:34:00
《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理查德·泰勒著 陈宇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5元。)

 反常经济现象,长了牙的鸡? (李华芳)
  
  周其仁教授在评价一些解释反常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时,喜欢用一个词叫“长了牙的鸡”,意思是这些理论大多稀奇古怪,颇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洞悉问题之心。就像“长了牙的鸡”一样,不可一般化,也不能用于解释其他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悖论和矛盾现象。周其仁拓展了科斯、张五常这一路的经济解释,认为“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不过是由于具体的约束条件限制而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体约束条件。
  理查德·泰勒与科斯等人不同,尽管两个人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倒是与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精神一致,泰勒是经济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开疆辟土者,把经济学分析扩展到了心理学领域,当然更确切的说法或许是在经济分析中重新引入了心理学基础。泰勒的看法是,一只“长了牙的鸡”也许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但如果有十几只甚至更多“长了牙的鸡”,那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在《赢者的诅咒》这本既有趣又意义深刻的书中,泰勒开启了这种新范式的大门。这本书的原文最早刊登在《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0多年后,泰勒开创的“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已经开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奇葩。2001年,泰勒的合作者之一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行为经济学”进一步登堂入室,成了被主流认可的分支。而作为该领域的开山鼻祖之一,泰勒这本《赢者的诅咒》也成为了经济学上的新兴经典。
  “赢者的诅咒”是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反常现象。泰勒举了个例子说,假如你把100枚1美元的硬币装在一个罐子里,然后进行拍卖。出价低于100的,你不肯接受;出价高于100的人会胜出,但他将蒙受损失。这就是赢者被诅咒了。在经典的拍卖理论中,赢者出高价是因为他对拍卖品的估值较高,认为可能会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泰勒以“赢者的诅咒”为例指出:明智的做法可能是谨慎出价,或者保守出价。
  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赢者的诅咒”时会使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认为假如信息是对称的,出价人和拍卖者都知道真实的情况,那么理性的出价就是100。而之所以赢者出价高于100,恰恰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但这更像是一个套套逻辑,其假设中就蕴含了结论。
  事实上,即便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一个人对同一物品的评价也可能不一致。比如你有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套票,位置也不错,别人要出价多少你才肯卖?或者假设你现在要求购这样一张套票,你愿意出多少钱呢?按照传统的解释,同一套票的信息一致,因此出价和要价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愿意以5000元卖出,但却最高只愿以3000元买入。套票的信息完全不变,但因为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对同一物品的估价就完全不同了。新古典经济学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物品的出价会不同。泰勒与卡尼曼等人从实验心理学入手,解释了人本身就具有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因此会过高估计损失,所以一旦面临失去一个物品时其估价就会相对较高。
  泰勒和卡尼曼把“人们在出售某一物品时要价高于购买该物品的价格”这一现象,称为“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一个明显的经济学悖论,也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反常现象”。泰勒认为一个反常现象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个能够做出明确预测的理论,以及与预测相矛盾的事实。例如基于“理性人”假设所构建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能明确做出预测的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理性模式”的辩护令人印象深刻。弗里德曼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篇著名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中雄辩论证到:只要某个理论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其假设错了也不要紧。就好比一个专业的台球选手,这个选手可以不懂物理学也不懂几何,但他能击球入洞,就像他能熟练运用物理学和几何一样。所以即便理性人的假设有时候不近情理,但只要其预测结果正确就可以被接受。
  新古典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奉行这一做法。对理性假设偶有的质疑,也迅速淹没在满世界使用这种简便分析方法的潮流之中。所以泰勒从理性假设出发,进行了一些预测,但从现实世界尤其是金融市场上找到了众多与预测不符的事实。除了“赢者的诅咒”、“禀赋效应”之外,还有“偏好逆转”,以及在跨时期选择中偏好当期等,这些悖论和反常现象是泰勒作为芝加哥人对芝加哥学派的冲击,这种内部造反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泰勒了解芝加哥学派,知道其问题所在。并且泰勒发起冲击的方式也相当主流,也更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
  例如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坚守的“理性人”假设,泰勒通过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结果表明,理性假说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例如,当陌生人或熟人之间分配一笔财富时,例如甲乙两个人分100美元,当甲的提议被乙拒绝时两人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乙接受就按照甲的方案来分配。按照理性假设,甲可以提出99比1的方案,因为对乙而言,1也比没有好。但是99比1的方案无一例外被拒绝了。事实上,为了“公平”起见,甲通常不会提出99比1这样的方案,而是会在60比40或者50比50这些方案中徘徊。也就是说,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证实了人们并不是完全考虑经济效率而不顾社会公平,这一思想对于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将改变他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4-23 17:41:42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