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2004经济学诺奖回顾 (69-04 The Nobel Prize in Econ)
 
 The Bank of Sweden's Nobel Memorial prize for economics is announced around October 12th of every year, while the actual ceremony (shared with the original Nobel awards) is on December 8th. Winners are requested to present a "Nobel Memorial Lectures", which is initially published in the volume Les Prix Nobel en 19xx, put out every year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and then republished later in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ir laureate's choice. In recent yea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has intermittently reprinted many of the Nobel Memorial Lectures.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896, Alfred Nobel, the Swedish industrialist and inventor of dynamite, bequeathed his fortune to a foundation to create an annual prize for person "who, during the preceding year, shall have conferred the greatest benefit on mankind." Nobel's will specified prize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medicine, literature and peace. These were first awarded in 1901.
 In 1969, the Swedish central bank (Sveriges Riskbank) established a prize known as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which is commonly shortened to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has a similar procedure of award selection (b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s the original Nobel prizes. It also disburses the same monetary amounts and shares in the formal ceremony.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has been quite controversial since its inception and numerous objections have been raised against it. The first objection is that economics is either not "scientific" enough or does not contribute to "human advancement" enough to merit the prestige of an award with the Nobel name. The sentiment, often echoed in wider intellectual circles and the popular press, is shared by many economists themselves. Indeed, Gunnar Myrdal, after having helped the Riksbank set it up in 1968 and receiving the award himself in 1974, eventually came to publicly admit this.
 The second objection, is that the Bank of Sweden's decision to use the prestigious "Nobel" name has thrust economics into a kind of medal race, pitting nations, 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 economists against each other. All this leads to a lot of unnecessary acrimony that distracts and disrupts serious economics research.
 A third objection, and one tha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ouder, is that there is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truly outstanding economists that deserve it. After the initial splash of glorious names in th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ny have come to argue that the awards made during the 1990s are more disputable.
 This is true to some extent, but understandable. When the awards began being handed out from 1969 onwards, there were generations upon generations of deserving scholars which had to be quickly awarded before it was too late. The choices of the 1970s were not really disputed. By sheer bad luck, giants such as Joan Robinson, Nicholas Kaldor, Abba Lerner and Don Patinkin never won the award partly because they were unfortunate enough to die too soon. By the mid-1980s, with the "doubtless" Nobel laureates either already rewarded or dead, it was natural for the awards committee to begin pacing itself somewhat and start scooping gems from a little bit below the cream.
 A fourth objection is that the Nobel awards committee has its own agenda and doles out the awards with an eye to encourage the profession to move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At the crudest level, some have claimed that it has a "Chicago School" bias, given the number of economist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at have won the awards (for a breakdown of the awards by nationality and school, click here).
 This is not wholly untrue, but it ought to be placed in context. The Nobel name, of course, lends a powerful platform to the recipients -- and the awards committee has made controversial and idiosyncratic choices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The 1974 award to the nearly-obscure Friedrich A. Hayek, for instance, generated a huge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Hayek and Austrian economics. Milton Friedman's 1976 award elevated him overnight from the profession's maverick to one of its elder statesmen and gave Monetarism a more respectable polish. In more recent years, awards have brought entire fields of study into the research spotlight: bounded rationality was virtually unknown before Herbert Simon's 1978 award; so was Public Choice theory until James Buchanan's 1986 award.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New Economic History were still fringe movements before the awards to Coase, Becker, Fogel and North in 1991-1993. Of course, at times, the suggestions of the Nobel committee do not seem to have the desired impact. The awards to Kuznets and Stone, for instance, were perhaps meant to encourage the vital but unglamorous tasks of data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ut there was no perceptible rise in interest as a consequence.
 A corollary to this is that the Bank of Sweden is occasionally criticized is for failing to choose the most popular candidates. Some of the choices it made have been openly criticized by professional economis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perennial candidates so universally liked and recommended, always leading straw polls year after year, whom nonetheless received no award. So, even if one disagrees violently with its choices or gets fru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one's favorite candidate keeps missing out, perhaps one ought to continue to admire the Bank of Sweden's bravery.
 However,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erratic and disproportionate "impact" the Bank of Sweden's choice has upon the profession and the shape of subsequent economics research that many have called for an end to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One proposition is to replace it with a less lop-sided and less pretentious "lifetime award", like the Francis Walker Medal that used to be handed out by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The Bank of Sweden's Nobel Memorial prize for economics is announced around October 12th of every year, while the actual ceremony (shared with the original Nobel awards) is on December 8th. Winners are requested to present a "Nobel Memorial Lectures", which is initially published in the volume Les Prix Nobel en 19xx, put out every year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and then republished later in the academic journals of their laureate's choice. In recent yea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has intermittently reprinted many of the Nobel Memorial Lectures.
 NOBEL MEMORIAL PRIZES, 1969-2004.
 1969 -
 • Ragnar Frisch, 1895-1973. (Norwegian, Oslo University; Ph.D Oslo)
 • Jan Tinbergen, 1903-1994. (Dutch,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Dr. Univ. Leiden)
 • "for hav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dynamic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processes"
 • Lecture: "From Utopian Theory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case of econometrics", Ragnar Frisch, 1981, AER
 • Lecture: "The Use of Models: Experience and prospects", by Jan Tinbergen, 1981, AER
 1970 -
 • Paul A. Samuelson, 1915- (American, M.I.T., Ph.D Harvard)
 • "for the scientific work through which he has developed static and dynamic economic theory and actively contributed to raising the level of analysis in economic science"
 • Lecture:"Maximum Principles in Analytical Economics", by Paul A. Samuelson, 1972, AER.
 1971 -
 • Simon Kuznets, 1901-1985. (American, (b. Russian), Harvard, Ph.D Columbia)
 • "for his empirically founded interpre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led to new and deepened insight in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 Lectur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by Simon Kuznets, 1973, AER.
 1972 -
 • John Hicks, 1904-1989. (British, Oxford, M.A. Oxford )
 • Kenneth J. Arrow, 1921- (American, Harvard, Ph.D Columbia)
 • "for thei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 theory and welfare theory"
 • Lecture: "The Mainspring of Economic Growth" by John Hicks, 1981, AER
 • Lecture: "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 Purpose, analytic techniques, collective choice", by Kenneth J. Arrow, 1974, AER.
 1973 -
 • Wassily Leontief, 1906-1999. (American (b. Russian), Harvard, Ph.D Berlin)
 •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put-output method and for its application to important economic problems"
 • Lecture: "Structure of World Production: Outline of a simple input-output formulation", by Wassily Leontief, 1974, AER
 1974 -
 • Gunnar Myrdal, 1898-1987. (Swedish, Stockholm, Dr. juris, Stockholm)
 • Friedrich A. von Hayek, 1899-1992. (British (b. Austrian), Univ. Freiburg, Dr. jur. Univ. Vienna)
 •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of money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for their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phenomena"
 • Lecture: "The Equality Issue in World Development", by Gunnar Myrdal, 1989, AER
 • Lecture: "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 Friedrich A. von Hayek, 1989, AER
 1975 -
 • Leonid V. Kantorovich, 1912-1986. (Soviet Union, Inst. Nat. Econ. Management, Moscow; Dr. Leningrad Univ.)
 • Tjalling C. Koopmans, 1910-1986. (American (b. Dutch), Yale, Ph.D, Univ. Leiden)
 •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 Lecture: "Mathematics in Economics: Achievements, difficulties, perspectives" by Leonid V. Kantorovich, 1989, AER
 • Lecture: "Concepts of Optimality and their Uses", by Tjalling C. Koopmans, 1977, AER,
 1976 -
 • Milton Friedman, 1912- (American, Chicago, Ph.D Columbia)
 •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consumption analysis, monetary history and theory and 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 Lectur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by Milton Friedman, 1977, JPE.
 1977 -
 • Bertil Ohlin, 1899-1979. (Swedish, Stockhom Sch. of Econ., Dr. Univ. Stockholm)
 • James E. Meade, 1907-1995. (British, Cambridge, M.A. Oxford)
 • "for their pathbre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s"
 • Nobel Lecture: "1933 and 1977 - Some Expansion Policy Problems in Cases of Unbalanc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by Bertil Ohlin, 1993, AER
 • Lecture: "The Meaning of "Internal Balance"", by James E. Meade, 1993, AER
 1978 -
 • Herbert A. Simon, 1916- (American, Carnegie-Mellon, Ph.D. Chicago)
 •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ithin economic organizations"
 • Lecture: "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by Herbert Simon, 1979, AER.
 1979 -
 • Theodore W. Schultz, 1902- (American, Chicago, Ph.D Wisconsin)
 • W. Arthur Lewis, 1915-1991. (British (b. St. Lucia), Princeton, Ph.D. L.S.E.)
 •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Lecture: "The Economics of Being Poor", by T.W. W. Schultz 1980, JPE
 • Lecture: "The Slowing Down of the Engine of Growth", by W. Arthur Lewis, 1980, AER.
 1980 -
 • Lawrence R. Klein, 1920- (American, Pennsylvania, Ph.D. M.I.T.)
 •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ies"
 1981 -
 • James Tobin, 1918- (American, Yale, Ph.D Harvard)
 • "for his analysi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xpenditure decisions, employment, production and prices"
 • Lecture: "Money and Finance in the Macroeconomic Process", by James Tobin, 1982, JMCB
 1982 -
 • George J. Stigler, 1911-1991. (American, Chicago, Ph.D Chicago)
 • "for his semin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functioning of markets and causes and effects of public regulation"
 • Lecture: "The Process and Progress of Economics", by George J. Stigler, 1983, JPE.
 1983 -
 • G閞ard Debreu, 1921- (American (b. French), UC Berkeley, D.Sc. Univ. Paris) • "for having incorporated new analytical methods into economic theory and for his rigorous re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 Lecture: "Economic Theory in a Mathematical Mode", by G閞ard Debreu, 1984, AER
 1984 -
 • Richard Stone, 1913-1991. (British, Cambridge, DSc. Cambridge)
 • "for having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hence greatly improved the basis for empirical economic analysis"
 • Lecture: "The Accounts of Society", by Richard Stone, 1986,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85 -
 • Franco Modigliani, 1918- (American (b. Italian), M.I.T., Ph.D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 "for his pioneering analyses of saving and of financial markets"
 • Lecture: "Life Cycle, Individual Thrif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Franco Modigliani, 1986, AER.
 1986 -
 • James M. Buchanan, 1919- (American, George Mason Univ., Ph.D Chicago)
 •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ctual and constitutional bases fo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 Lecture: "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 by James M. Buchanan, 1987, AER
 1987 -
 • Robert M. Solow, 1924- (American, M.I.T., Ph.D. Harvard)
 •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 Lecture: "Growth Theory and After", by Robert M. Solow, 1988, AER
 1988 -
 • Maurice Allais, 1911- (French, Ecole Nat. Sup. Mines, Ing. Dr. Univ. Paris)
 • "for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markets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 Lecture: "An Outline of My Main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Science", by Maurice Allais, 1990, Theory and Decision
 1989 -
 • Trygve Haavelmo, 1911- (Norwegian, Oslo, Ph.D Oslo)
 • "for his clarific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theory foundations of econometrics and his analyses of simultaneous economic structures" • Lecture: "Econometrics and the Welfare State", by Trygve Haavelmo, 1997, AER
 1990 -
 • Harry M. Markowitz, 1927- (American, CUNY, Ph.D Chicago)
 • Merton H. Miller, 1923-2000 (American, Chicago, Ph.D Johns Hopkins)
 • William F. Sharpe, 1934- (American, Stanford, Ph.D UCLA)
 •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Lecture: "Foundations of Portfolio Theory" by Harry M. Markowitz, 1991, J of Finance
 • Lecture: "Leverage" by Merton H. Miller, 1991, J of Finance
 • Lecture: "Capital Asset Prices With or Without Negative Holdings", William F. Sharpe, 1991, J of Finance
 1991 -
 • Ronald H. Coase, 1910- (British, Chicago, B.Com. L.S.E.)
 • "for his discovery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economy"
 • Lectur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by Ronald Coase, 1992, AER
 1992 -
 • Gary S. Becker, 1930- (American, Chicago, Ph.D Chicago)
 • "for 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ur"
 • Lecture: "The Economic Way of Looking at Behavior", by Gary S. Becker, 1993, JPE
 1993 -
 • Robert W. Fogel, 1926- (American, Chicago, Ph.D Johns Hopkins)
 • Douglass C. North, 1920- (American, Washington Univ. St. Louis, Ph.D UC Berkeley)
 • "for having renewed research in economic history by app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order to explain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 Lecture: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Theory and Physiology: The bearing of long-term processes on economic policy" by Robert W. Fogel, 1994, AER
 • Lecture: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by Douglass C. North, 1994, AER
 1994 -
 • John C. Harsanyi, 1920-2000 (American (b.Hungarian), UC Berkeley, Ph.D Budapest)
 • John F. Nash, 1928- (American, Princeton, Ph.D. Princeton)
 • Reinhard Selten, 1930- (German, Bonn, Ph.D. Frankfurt)
 • "for their pioneering analysis of equilibria in the theory of non-cooperative games"
 1995 -
 • Robert E. Lucas, 1937- (American, Chicago, Ph.D Chicago)
 • "for hav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reby having transformed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policy"
 1996 -
 • James A. Mirrlees, 1936- (British, Cambridge, Ph.D. Cambridge)
 • William Vickrey, 1914-1996.(Canadian, Columbia, Ph.D Columbia)
 • "for thei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centive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1997 -
 • Robert C. Merton, 1944- (American, Harvard, Ph.D. M.I.T.)
 • Myron S. Scholes, 1941- (American (b. Canadian), Stanford, Ph.D. Minnesota)
 • "for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derivatives"
 1998
 • Amartya K. Sen, 1933- (Indian, Cambridge, Ph.D. Cambridge)
 •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
 1999 -
 • Robert Mundell, 1932- (Canadian, Columbia, Ph.D M.I.T.)
 • for his analysi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his analysis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2000 -
 • James J Heckman, 1944- (American, Chicago, Ph.D. M.I.T.)
 • Daniel L. McFadden, 1937- (American (b. Canadian), UC Berkeley, Ph.D. Chicago)
 • Heckmann: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selective
 samples,
 • McFadden: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discrete choice
 2001 -
 • George A. Akerlof, 1940- (American, UC Berkeley, Ph.D. M.I.T.)
 • A. Michael Spence, 1943- (American, Stanford, Ph.D. Harvard)
 • Joseph E. Stiglitz, 1943- (American, Columbia, Ph.D. M.I.T.)
 • "for their analyses of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2
 Daniel Kahneman 1/2 of the prize USA and Israel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NJ, USA
 b. 1934
 (in Tel Aviv)
 "for having integrated insight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to economic science, especially concerning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Vernon L. Smith 1/2 of the prize US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乔治•梅森大学)
 Fairfax, VA, USA
 b. 1927
 "for having establish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s a tool in empirical economic analysis,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market mechanisms"
 From:   http://nobelprize.org/economics/laureates/2002/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3
 Robert F. Engle III 1/2 of the prize USA
 New York University (纽约大学)
 New York, NY, USA
 b. 1942
 "for methods of analyzing economic time series with time-varying volatility (ARCH)"
 Clive W.J. Granger 1/2 of the priz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San Diego, CA, USA
 b. 1934
 "for methods of analyzing economic time series with common trends (cointegration)"
 From:   http://nobelprize.org/economics/laureates/2003/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4
 Finn E. Kydland 1/2 of the prize Norway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卡耐基•梅隆大学)
 Pittsburgh, P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Santa Barbara, CA, USA
 b. 1943
 
 Edward C. Prescott 1/2 of the prize US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Tempe, AZ, USA;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明尼玻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Minneapolis, MN, USA
 b. 1940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及学术成就
 
 1969年: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 (1903-1994)和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 (1895-1973)共同获得1969年经济奖。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 (1915-)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重要著作:《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经济学》(E
 conomics);《线性规划写经济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与多夫曼(Dorfman)及索洛合著;《经济学文选》(Readings in Economics);《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选》(The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Samuelson)。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 (1901-1985),俄籍美国人,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和约翰-希克斯。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 (1921-),美国人,与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重要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僵》(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Inventory and Production),合著;《公共投资、报酬率写最适财政政策》(Public inv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与喀西(M.Kurz)合著《风险承担理论论文集》(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 Bearing);《组织的极限》(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 (1904-1989),英国人,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而获奖。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1906-),美国人,他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纲纳-缪达尔和弗-冯-哈耶克。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 (1898-1987),他与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澳大利亚人,他与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而获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和佳林-库普曼斯。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 (1912-1986),前苏联人,由于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 (1910-1985),美国人,他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美国人,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而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消费函数理范》(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资本王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价格理论:初稿》(Price Theory:A Provisional Text);《美国货币史•1867年一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一1960)与施瓦兹(Anna J.Schwartz)合著。
 
 1977年:戈特哈德•俄林和詹姆斯•米德。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 (1907-),英国人,由于与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共同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伯特•亚•西蒙。赫伯特西蒙(1916-)是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厚造诣。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49年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组织》、《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自动化的形成》、《人工的科学》、《人们的解决问题》、《发现的模型》、《思维的模型》等。他在《管理行为》(1976年第三版副标题《管理性组织决策过程研究》)、《组织》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对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一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决策过程理论。随后,西蒙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成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作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作出什么反应。西蒙认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决策,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组织机构的决策,都是属于寻找和选择合乎要求的措施的过程,这是因为寻找最大化措施的过程比寻找前一个过程要复杂得多。后者首要的条件是存在完全的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具有限度的理性。西蒙的管理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他的管理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作为管理决策者的经理,其决策制定包括4个主要阶段:(1)情报活动: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即探寻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2)设计活动;找出可能的行动方案,即创造、制定和分析采取的行动方案;(3)抉择活动,在各种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4)审查活动;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决策可以区分为性质相反的两种决策:一种是程序化决策,即结构良好的决策;另一种是非程序化决策,即结构不良的决策;区分它们的主要依据是这两种决策所采用的技术是不同的。制定常规性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方式由于运筹学和敢数据处理等新的数字技术的研制和广泛的应用而发生了革命,而制定非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断、洞察和直觉观察还未经历过任何较大的革命,但在某些基础研究方面正在形成某种革命,如探索式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模拟等。自动化方面的进步和人类和人类决策方面的进步会把组织中人的部分和电子的部分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先进的人一机系统。西蒙的组织设计思想认为,一个组织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下层是基本工作过程,在生产性组织中,指取得原材料、生产产品、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间一层是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控制日常生产操作和分配系统;最上一层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指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为系统提供基础的目标,并监控其活动。自动化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较为清晰而正规的说明,将使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明确。大型组织不仅分有层次,而且其结构几乎普遍都是等级结构。在今天信息丰富的环境中,关键性的任务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组成部分,稀有的资源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自动化系统中,日常决策需要的人干预将越来越少;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决策系统进行维护和改进,以及激励和培训其下属人员。二战以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的运用使决策过程增加科学的成分,但是他们只是决策者的决策工具,并不能取代决策过程。管理人员还必须对可供决策的方案评价以后进行决择,作出最后判断。一旦选定方案,经理人员就要对其承担责任和负担一定的风险。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西蒙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理论的基石之一。但由于现代企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组织的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最现代的组织中,西蒙的三层次理论已经不太适用,结构正在崩溃,另一方面,非程序性工作日益成为基层工作的特征,因此决策的重心正在由高层向底层转移。尽管如此,西蒙的决策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 (1915-)和西奥多•舒尔茨,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要著作:《经济计划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Planning)、《营运成本》(Overhead Cost)、《经济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经济成长面面观》(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 (1902-)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西奥多•舒尔茨与威廉•阿瑟•刘易斯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年:克莱因。克莱因(Lawrence R.Klein) (1920-),美国人,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重要著作:《凯恩斯革命》(The Keynesian Revolution)、《计量经济学教科书》(A Textbook of Econometrics)、《美国计量经济模型,1929-1951》(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1929-1951),与戈德伯格(A.S.Goldberger)合著《布鲁金斯美国计量经济季摸型)(The Brookings Quarterly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与杜森贝力(J.Dusenberry)、弗洛姆(G.Fromm)及顾(E.Kuh)合著《决策指导之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 Models as Guidesfor Decision Making)
 
 1981年:詹姆士-托宾。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 (1918-)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重要著作:《美国企业准则》(The American Business Creed),与哈里斯(S.E.Harris)等合著,《国家经济政策》(National Economic Policy),《经济学论文集:总体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ics:Macroeconomics),《十年后的新经济学》(The New Economics one Decade Older),《计量经济学论文集:消费与计量经济学》(Essays in Econometrics:Consumption and Econometrics)。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 (1921-),法籍美国人,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1911-1991),美国人。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重要著作:《公民与国家:管制论文集》(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Essays on Regulation),《经济史论文集》(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产业的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生产与分配理论》(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 (1913-1991),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意大利籍美国人,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重要著作:《国民所得与国际贸易》(National Income and InternationalTrade),与内舍(H.Neisser)合作;《生产、存货与劳动力之规划》(Planning Production,Inventoriesand Work Forces),与他人合作;《通货膨胀环境中稳定住宅新抵押设计》(New Mortgage Designs for Stable Housing In Inflationary Environment),与莱沙德(D.Lessard)合作;《莫迪利亚尼论文远》(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1919-),美国人,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重要著作:《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Tullock)合著;《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合著;《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著;《法则的理由》(The Reason of Rules)与布瑞南合著;《自由、市场与国家》(Liberty,Market,and State);《经济学:在预测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宪法经济学探索》(Explorationssintos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1987年:罗伯特•索洛。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1924-),美国人。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重要著作:《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Analysis);与多夫曼《R.Dorfman)及萨缪尔森合著《资本理论与报酬率》(Capital Theory and the Rate of Return);《解说成长理论》(Ga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 (1911-),法国人。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获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 (1911-),挪威人,由于他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1990年: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和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1934-),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1923-2000),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奖。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1927-),美国人,由于他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1991年:罗纳德•科斯。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由于他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加里•贝克。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1930-),美国人,由于他的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而获诺贝尔奖。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1920-),美国人,由于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重要著作:、《美国的经济成长》(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ied States)、《美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Growth and Welfarein the American Past:A New Economic History)、《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制度、制度的变革与经济表现》(l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 (1926-)、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由于他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所以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奖。
 
 1994年:约翰•海萨尼和约翰•纳什。约翰•纳什(JOHN F.NASH) (1928-),美国人,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 (1920-),美国人,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1937-),美国人,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由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奖。
 
 1996年:威廉•维克瑞和詹姆斯•莫里斯。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 (1936-),英国人,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 (1914-1996),美国人,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
 
 1997年: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 (1944-)1944年生于美国纽约,由于他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因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196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工程数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0-1988任教麻省理工学院,1988至今执教于哈佛大学. 1973年默顿在《经济和管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理性期权定价理论的文章》,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假定条件做了进一步削弱,在许多重要方面都对布莱克-斯科尔斯的研究做了推广.他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原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以股价变动的跳跃过程而不是扩散过程为出发点,也就是认为股价变动是不连续的,可以从一个价格跳到另一个价格而不经历其间的价格.这样推导出的公式更加现实.从1973年后,默顿和布莱克以及斯科尔斯继续合作,在专业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将定价公式扩展到许多衍生金融品上.在1974年默顿发表的《企业债务的定价》一文中,他利用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企业的定价问题,1977年他又发表了对贷款担保进行分析的文章,为大型项目成功实施融资提供了帮助。默顿对企业债务的这种分析,使人们认识到:可以利用期权定价方法对所有具有期权特点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期权定价理论在投资决策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期权思想的确立修正了传统的净现值方法.也就是说在投资可以延迟的情况下,企业持有了看涨期权,而此时只有当净现值远大于零时,进行投资才是最优决策,这种分析结果与实际中的最优投资情况往往是相吻合的.许多项目的建设常常需要多期投资才能完成,由于项目建设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预期投入成本是否要增加等因素决定是否扩大建设规模还是暂时性或永久性停止项目建设。因此这类投资决策可以看作是对复合期权的选择,每阶段完成后企业就具有了是否完成下阶段的期权。投资的最优规则就可归结为如何有效地执行期权,这种决策方式较传统方法的优点在于将整个项目各阶段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使决策的准确性更强。可以说默顿等人的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从1988年起,这个新的领域被命名为“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主要是要求在日常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上是有定量的理论可以运用的,这是20世纪经济科学中最大的一个进展。从科学意义上讲,这一理论把数理经济从丁泊根到萨默尔逊的努力推到了最高峰。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 (1941-),美国人,由于他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由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奖。斯科尔斯1961年获工程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MBA学位,196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1973年执教麻省理工学院,1972-1983执教芝加哥大学,1983至今执教斯坦福大学。斯科尔斯与已故的经济学家费西尔•布莱克曾于1973年发表《期权定价和公司债务》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即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它与以往期权定价公式的重要差别在于只依赖于可观察到的或可估计出的变量,这使得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避免了对未来股票价格概率分布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他们认识到,可以用标的股票和无风险资产构造的投资组合的收益来复制期权的收益,在无套利情况下,复制的期权价格应等于购买投资组合的成本,好期权价格仅依赖于股票价格的波动量、无风险利率、期权到期时间、执行价格、股票时价。上述几个量除股票的估计也比对未来股票价格期望值的估计简单得多。市场许多大投资机构在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中连续交易进行套利,他们的行为类似于期权的复制者,使得期权价格越来越接近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的复制成本,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确定的价格。布莱克和斯科尔斯通过对1966年至1969年期权交易价格数据的分析、另一学者哥雷对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成立后前七个月交易价格的分析都证实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准确性。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复制法则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告诉人们可以利用已存在的证券来复制符合于某种投资目的的新的证券品种,这成为金融机构设计新的金融产品的思想方法。该论文中关于公司债务问题的论述也极富创建性,指出:企业债务可以看作一组简单期权合约的组合,期权定价模型可以用于对企业债务的定价,这包括对债券、可转换债券的定价。传统方法在分析权益价格、长期债务、可转换债券时,对资本结构中不同的组合成分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价企业债务时,对资本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时进行评价,这样就考虑了每种资产对其他资产定价的影响,确保了整个资产结构评价的一致性。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对某一特定证券定价时,不象统计或回归分析那样,需要这种证券或与其相类似证券以往的数据,它可以对以往所没有的新型证券进行定价,这一特性扩大了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为企业新型债务及交易证券如保险合约进行定价提供了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1933-),印度人,由于他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荣获诺贝尔经济奖。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解决"投票悖论”,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著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引入“个人选择”,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挑战“不可能定理”,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以前的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马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马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和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阿马蒂亚•森的主要代表著作:《技术选择》(Choice of chniques,1960),《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1970),《论经济不公平》(On Economic Ineguality,1973),《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1975),《贫穷和饥荒》(Poverty and Famines,1981),《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1982),《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1984) 。
 
 
 1999年: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 (1932- )1999年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亚洲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深深恐惧,迫使各个国家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而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运作又常常与该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汇率体制相联系--这恰恰是蒙代尔的研究领域。当然,蒙代尔获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象一个先知或预言家一样,在30多年前就勾勒了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况并提出了迄今仍然正确的理论。比如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货币,而由几个国家采取联合的共同货币也许更有利--这一思想促成了欧元的诞生。甚至他在60年代指出,使用共同货币的最大缺陷是成员国之间的非对称冲击(asymmetric shocks)对就业的影响,恰如我们在90年代末所看到的,欧洲国家为欧元进行谈判的关键问题正是允许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以应对非对称冲击。
 
 蒙代尔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经济稳定政策,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性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公告中称:"蒙代尔教授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蒙代尔教授的贡献仍显得十分突出,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蒙代尔的研究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他几乎是在准确预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的。在60年代,国际货币安排的格局是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并且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这是必须和理所当然的;国际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也相当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蒙代尔提出了超前于现实的问题: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相关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结果会如何?这些结果将如何依赖于一个国家是采取固定汇兑抑或采取自由汇兑?一个国家都该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吗?经过询问和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蒙代尔改造了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本世纪60年代做出的。到60年代后半期,蒙代尔已是芝加哥大学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他那个时候的许多学生,现在都已成为他奠基的这一领域中卓有成效的研究者。
 
 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几篇论文中,蒙代尔发展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即"稳定政策")的分析。他在《固定和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1963)中探讨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分析得很简单,但结论却很丰富、新颖、清楚。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蒙代尔把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了传统的IS-LM模型(该模型由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发展,用于分析封闭经济),阐明了稳定政策的效应将随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程度变化。特别地,他论证了汇率体制的重要意义: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汇率下则相反。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假定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国外和国内的利率一致。那么在固定汇率下,央行必须干预流通市场,以满足该汇率下公众对外币流通的需求。结果是,央行将失去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得不被动地调整货币的供给以适应货币需求(国内流通)。央行试图通过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执行单一的国家货币政策也将是无效的,因为无论利率还是汇率都不可能被影响。但是,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或其他财政措施,则可以提高国民收入和国内经济活力水平,从而避免上涨的利率和强劲的汇率障碍。
 
 再看看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即央行将对流通领域的干预将受到限制。财政政策就没多大威力了。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将导致对货币的更大需求和追求高利率的倾向。资本的流入将强化除去高政府支出的全部扩张效应后的净出口较低的地区的汇率。但是,在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将成为影响经济活力的有力工具。扩大货币供给往往会提高较低的利率,导致资本流出和更疲软的汇率,而这反过来可以使净出口增加从而促进经济扩张。
 
 浮动汇率和高资本流动性准确低揭示了许多国家当前的货币体制。但在60年代早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连结在一起,因此,对浮动汇率和高资本流动性的后果进行分析完全象是满足学术好奇心而已。为什么这好奇心会发生在蒙代尔身上?这可能与蒙代尔出生在加拿大有关,因为在50年代,加拿大就开始放松管制,允许自己的货币与美元联系浮动。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蒙代尔有远见卓识更与随后的
 十年紧紧相关。
 
 货币动力学
 
 与同时期其他研究人员不同的是,蒙代尔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对短期的分析。他对货币进行了动态考察,货币动力学是几篇重要论文的关键主题。他强调产品和资本市场调整速度是不同的(这称为"有效市场分类法则[principle of 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后来他的学生和其他人使这个问题受到重视,并说明了汇率在某些干扰因素下怎样暂时地"过火(overshoot)"
 
 一个重要问题与报酬平衡表中的赤字和盈余有关。战后期间,研究这些不平衡建基于静态模型之上并强调真实的经济要素和对外贸易流量。得益于David Humes经典的关注货币因素和存量的国际价格调整机制,蒙代尔用公式表达的动态模型来揭示延续的不平衡将如何出现又怎样使之消失。他论证了随着私有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也是它的财产)因为盈余或赤字而进行兑换,经济将随时间的过去逐渐调整。例如,在固定汇率下,当资本流动缓慢的时候,扩张的货币政策将降低利率并提升国内需求。随后报酬平衡表中的赤字将产生货币流出,这反过来会降低需求,直到报酬平衡表达到均衡。这个被许多研究者采用的方法,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报酬平衡的货币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被认为是一种分析开放经济中稳定政策的长期的基准(long-run benchmark)。这个见解已被频繁地应用到经济政策制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IMF的经济学家。
 
 在蒙代尔之前,稳定政策不仅是静态的,而且假定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被一只单独的手所调整和组合。作为对照,蒙代尔用了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种工具,它们各自怎样走向自己的目标、外部和内部的平衡,以带动经济随时间的推移而接近目标。这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权威--政府和央行--将为他们的稳定政策工具承担各自的职责。蒙代尔的结论直截了当:要防止经济不稳定,政策与经济生活的联系就应与两种工具的功效一致。在他的模型中,货币政策与外部平衡联系,财政政策与内部平衡联系。蒙代尔最初关注的不是货币与财政政策分离本身,而是解释分离的条件,他率先认为,央行应该独立地对价格稳定负责,这一思想在后来被人们普遍接受。
 
 蒙代尔的贡献已经被证明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它们引入了动态方法,在清晰区别存量和流量的基础之上,分析两者在经济走向长期稳定的调整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蒙代尔的研究也对凯恩斯主义者的短期分析和古典经济学的长期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调和。后来的研究者扩展了蒙代尔的成果。这个模型被扩展到综合包括了家庭和企业的预期决策、另类金融资产和更具动态的经常项目和价格调整。尽管有这些修正,蒙代尔的绝大多数结论仍然经受住了考验。
 
 从蒙代尔进行的短期和长期分析中也可得到有关货币政策条件的基本结论。在a.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既能够被导向b.外部目标--比如汇率--也能够被导向c.内部(国内)目标--比如说价格水平--但是它们不是同时进行的。这个"矛盾的三位一体"(incompatible trinity)对理论经济学家是不言自明的。今天,这些远见卓识也被大多数实践辩论的参加者所分享。
 
 最优货币区域
 
 如同前面指出,固定汇率在60年代早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少数研究人员讨论过浮动汇率的优点和缺点,但都认为一国(有自己)的通货是必须的。蒙代尔1961年在其论文中提出"最优货币区域"问题看起来似乎有些激进:几个国家或地区放弃各自的货币主权而认同共同的货币,在什么时候会更有利? 蒙代尔的论文简要地提到了共同货币的好处,比如贸易中更低的交易费用和相关价格更少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好处后来得到了更多的描述。而最大的缺点是,当需求变动或其他"非对称冲击"要求某特定地区削减实际工资的时候,维持就业就很困难。蒙代尔强调,为抵消这些干扰,劳动力需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蒙代尔刻画了这样一个最优货币区域,该区域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移民倾向足够高,高到可以保证某一个地区面临非对称冲击时仍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来实现充分就业。其他研究者扩展了这一理论并确定了附加标准,比如资本流动、地区专业化、共同的税收和贸易体制等。
 
 蒙代尔几十年前的思考,似乎与今天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中资本流动性不断变得更高,曾经固定但现在可以调整的汇率体制下,汇率越来越变得脆弱;一些地区正卷入这个问题。许多观察家认为一个国家在货币联合或浮动汇率(蒙代尔的论文讨论的两种情况)之间必须二者择一。不必我们多说,蒙代尔的研究也影响到欧元的结合。经过对利弊的权衡,EMU研究人员把最优货币区域经济思想当作新的药方予以了采纳。甚至,此间的关键问题正是劳动力流动以应付非对称冲击。
 
 其他贡献
 
 蒙代尔对宏观经济理论还做出了其他贡献。比如,他指出,较高的通货膨胀将使投资者降低他们的现金余额以增加真实资本。结果,预期的通货膨胀也可以产生真实的经济效应--即已众所周知的"蒙代尔-托宾效应"。蒙代尔也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持久的贡献。他阐明了国际间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怎样促使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相等,即使在对外贸易被贸易壁垒所限制的情况下。这可以看作是众所周知的赫克希尔-俄林-萨默尔森结论的镜像,该结论认为,商品自由贸易往往导致国家之间的资本和劳动的报酬趋于相等,即使国际资本流动和移民受到限制。这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贸易壁垒将刺激国际间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反过来移民和资本流动壁垒又将刺激商品贸易。
 
 蒙代尔一生著述颇丰,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国际货币体系:冲突与改革》(1965)《人与经济》(1968)《国际经济学》(1968)《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胀和增长》(1971),后面三部分别有德、日、法、西班牙、葡萄牙等译本,1968年的两本著作还有中译本;编著11部;与人合编著作30多部;并做了大量的学术报告,以及为报刊撰写专栏文章。 蒙代尔的经典代表著作包括著作《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纽约:麦克米兰版,1968)和论文《最优货币区域理论》(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载于《美国经济评论》51:657-665,1961)《固定和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载于《加拿大经济学杂志》29:475-485,1963)。蒙代尔也很关注中国的改革,他近年的研究常涉及中国,比如《过渡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改革:中国个案》(1998),《体制转轨国家的通胀和增长》(1996)等论文以及编著《中国的通胀和经济增长》(1996)等。他近期的重要论文有《21世纪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恢复金本位吗?》、《欧洲货币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50年;两种体制的比较》、《欧元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货币史中格锣沙姆法则的应用与批评》。
 
 2000年:丹尼尔-L-麦克法登和詹姆斯-J-赫克曼。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1944-)
 
 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奖励他们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这两位经济学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可称为微观计量经济学。如所周知,早年计量经济学主要都用在宏观经济学上,即主要研究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问题,即个人、住户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问题;例如,决定个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选择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劳动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收入和就业有什么激励影响等等。这类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研究。其原因之一是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容易找到。近三十年来,微观统计数据开始越来越丰富,使得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就有了可能。但是这里有许多新的统计上的问题要解决。例如,个人或住户行为的统计样本不一定是随机的,从而不一定有代表性;影响个人行为的某些特征是不可观察的等等。
 
 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公民,56岁,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
 
 从1995年起,赫克曼就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赫克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此次他以“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获奖。
 
 赫克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对统计数据的选择偏差进行纠正的简单可行的理论和方法。所谓选择偏差是指在样本选取时因数据的局限或取样者的个人行为而引起的偏差。例如,考虑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的统计关系问题。一般来说,数据来源总是有偏差的。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数据容易得到,而教育程度低的数据就不容易得到,因为他们的工作可能不固定,甚至常常失业。这样仅仅以搜集到的数据来作统计分析,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就会被低估。赫克曼为此提出著名的赫克曼修正法。这种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构造一个基于经济理论的工作概率模型,并由此对每个个人预测其工作的概率。第二步再把这些预测概率加到原来的模型中去,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由此就得到更确切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的统计模型。赫克曼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了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失业者再就业的时间间隔问题(观察到的数据往往带有个人特征的影响),职业培训的估价问题(未经职业培训的个人数据不易得到,赫克曼得到的结论是许多职业培训的作用被高估)等。
 
 丹尼尔-L-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1937年-)
 
 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奖励他们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这两位经济学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可称为微观计量经济学。如所周知,早年计量经济学主要都用在宏观经济学上,即主要研究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问题,即个人、住户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问题;例如,决定个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选择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劳动市场和教育计划对个人收入和就业有什么激励影响等等。这类问题以前很少有人研究。其原因之一是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容易找到。近三十年来,微观统计数据开始越来越丰富,使得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就有了可能。但是这里有许多新的统计上的问题要解决。例如,个人或住户行为的统计样本不一定是随机的,从而不一定有代表性;影响个人行为的某些特征是不可观察的等等。
 
 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公民,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市。
 
 1962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和计量经济学实验室主任。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学理论以往研究课题:隐含变量模式、选择模式及应用、大规模抽样计量经济学、抽样理论、经济生产理论以及消费理论。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老龄化趋势经济学、储蓄行为,人口统计学趋势、住房流动性、健康和死亡比例研究、利用计量心理学数据进行的消费者需求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模拟方法研究。此次他以“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而获奖。
 
 麦克法登的所谓离散抉择分析是指个人在有限种可能中作出抉择的行为分析。例如,个人对职业、住地、交通工具等等的选择,都是有限的离散抉择。在麦克法登以前,对这种抉择的研究都缺乏经济理论基础。麦克法登的理论从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出发,即个人都有一个以备选物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抉择的原则是使效用函数达到极大。但是由于人们不可能观察到影响抉择的所有因素,因此,统计数据也都是有偏差的。麦克法登意识到观察上具有同样特征的个体群中还有随机变化,于是在模型中作了处理。由此可以预测人口中选择不同的备选物的人群比例。麦克法登更为系统的贡献是他发展了所谓条件logit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下列例子来说明。假设人口中面临若干种备选物,例如,备选的是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公交车、地铁等。每种备选物都有一定的特征,例如,各种交通工具的费用、所需时间等等;每个个人都有一系列特征,例如,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等。有关数据都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得到。但此外,还有一些不可观察的特征被处理为随机“误差项”。麦克法登假定这些随机误差都有一些特殊的分布特征。
 
 詹姆斯-J-赫克曼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显然又都是经济学家中的数学家。事实上,赫克曼有数学学位,而麦克法登有物理学位。他们的研究工作即使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看,也都有重大突破。就如Tobin (198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因为在宏观计量经济学中提出一种估计方法以后,就出现了Tobit这个术语,赫克曼修正法也被后人称为Heckit法。它与麦克法登的条件logit分析都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中的经典。
 
 2001年: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三名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奠定了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其中,阿克尔洛夫所作出的贡献在于阐述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斯彭斯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们应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信息来谋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关理论。斯蒂格利茨则阐述了有关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的有关理论。
 
 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还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 (1940-)
 
 今年61岁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教授出生于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纽海文。1966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自1980年到现在,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任经济学首席教授。
 
 阿克尔洛夫教授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市场中如果卖方掌握了比买方更有利的信息,他就可以掩盖产品的真相,以次充好。比如二手车市场,卖方市场对车况肯定比买方清楚得多,买方则只能从车况的表面情况来判断车况。这样卖方与买方处于信息非对称的状况,卖方具有信息优势,而买方则处于“劣势选择”地位。他的“劣势选择”概念已经被写进大学本科的教科书中。他的理论还揭示出,在不规则的市场,买者如果无法观察到商品的内在质量,那么卖者就会以次充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将最终导致高质量的产品从市场中退出,而只有低质品仍留在市场中,结果造成市场萎缩。阿克尔洛夫还揭示了借贷人和放款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如何导致第三世界国家如此高的借贷率等问题,其影响相当深远。
 
 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1948-)
 
 43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蒙特卡莱。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两所大学的院长。
 
 他认为,假如顾主不能区分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劳动能力之间的区别,那么就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以低工资雇用低能力者,形成劳动力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斯彭斯还发现一个现象,即高能力的男性预期获得比同等能力的妇女更高的学历。在这种均衡下,在男女之间的教育回报由于教育方面投资的不同而不同。另外,斯彭斯信号发送模型还对博弈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专业竞争下的市场均衡模型已经影响到其他领域,比如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1943-)
 
 斯蒂格利茨可谓是站在其他两位学者的肩膀上,他在1976年和罗斯柴尔德合作的“竞争保险市场的均衡,论非完美信息经济学”一文全面总结了前两位学者的工作,早已成为在“劣势选择”方面的经典之作。这位58岁的学者出生于印第安那州格雷,196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等大学执教。
 
 他考察了什么样的无信息代理人在非对称市场上可以改变他们的结局,同时更深入地研究了保险这个特殊的市场。他认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保险公司无法确切地知道投保人对投保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究竟怎样。这种非对称也称“隐藏知识”。他论证,均衡的唯一性是隐藏模型的典型特征,因为隐藏均衡与最有社会效率的信息发送均衡是一致的,他的文章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现在,分离和均衡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的规范概念。他的文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可能是引用率最高的。在大量和别人合著的文章中,他反复指出如果忽视了信息的非对称性,经济模型可能造成误导。
 
 1984年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创立了被称之为效率工资的劳动市场模型,以期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非自愿失业。成为现代劳动力及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成果———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激励,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抽象,而且有很高的实用性。
 
 2002年:弗农•史密斯和丹尼尔•卡尼曼。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筑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和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之上,而且经济学还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实际观察而不是可控的实验室实验的非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置身于修正和试验基础经济理论前提,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植根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相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感知心理学分析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根据经济学理论所作出的预测的领域。
 
 新闻公报说,卡尼曼和史密斯正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先驱。前者由于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的决策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的决定常常与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预期理论。
 
 新闻公报还说,史密斯则为创立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他揭示了替代性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他还是“风洞试验”理论研究的先驱。因此,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对确立实验是经验主义经济分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史密斯1927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威奇托,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史密斯拥有珀杜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头衔。自2001年起,史密斯担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史密斯由于其对实证经济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今年的另一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皇家科学院说,史密斯为实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明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从而为对经济学进行可靠的试验确立了标准。
 
 卡尼曼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卡尼曼拥有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头衔。自1993年起,卡尼曼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授予卡尼曼,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2003年度:美英两经济学家共获美英两经济学家共获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双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他们将获得1000万克朗的奖金(130万美元)。
 
 恩格尔于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中部城市锡拉丘兹,目前在纽约大学任教。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不仅是研究员们学习的光辉典范,而且也是金融分析家的楷模,他不仅为研究员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还为分析家们在资产作价和投资配搭风险评估方面找到了捷径。”
 
 格兰杰于1934年出生于英国的威尔士,目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的贡献将用于研究“财富与消费、汇率与物价水平、以及短期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由于揭示了经济政策和世界商业循环后驱动力的一致性而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连续第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德兰德(Finn Kydland)、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认为: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高涨;反之则反是。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根据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5年留下的的遗嘱,诺贝尔的奖项只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与和平奖,而经济奖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诺贝尔经济奖是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以“瑞典银行的名义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经济学奖”,该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