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教学型大师
●尹保山(中国青年报 20050407)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4月5日新华网)
从世俗眼光看,晏老师不能算功成名就,从教几十年仅有个“讲师”职称,这在以论文论实力、以科研为要务的大学校园显然属于“弱势”一族。然而,晏老师生前深得学生欢迎,死后深受世人敬仰,这决非一般高校教师可以比拟。晏老师被人认为“另类”,他一心从事教学却甚少关注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晏老师没取得学校认同,却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实行以发表论文多少为基础的职称考核机制,而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则较少关注,于是导致相当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呕心沥血而教学却一带而过。应该说,强调科研本身没有错,提高科研实力是高校提高自身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问题的关键是:高校不但承担科研任务,同样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偏重任何一方都有违创办高校的本意。
近年来,高校也逐步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以90高龄坐在轮椅上给本科生上课,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另外,为改变教授忙于科研无暇教学的状况,一些高校还出台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规定。如清华规定教师不给本科上课不能当教授;广州大学规定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可能“下课”;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要作为一项基本制度。
每每听到某教师以多么强劲的科研实力破格晋升教授,某教师年纪轻轻就撰写出高质量论文荣获国际大奖,我们会异常激动且自豪。而在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寓教于乐,以一杯清茶、一枝粉笔在三尺讲台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真心怀念,这样的教学型大师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高校既要科研又要教学,当我们景仰科研大师的时候,也期待出现更多像晏才宏这样的教学大师。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呵呵 我有位哲学老师 教书9年了
现在还是讲师,不过讲课水平一流啊
我怎么就碰不到个讲课很好的,以前就很期待着能碰到一个上课不用讲稿,直接写在黑板
上的,不过现在似乎有这种老师也是碰不到了啊,因为都用电脑还有多媒体了,哎,呵
呵,不过我们数学老师还有英语老师人不错啊,也算是一点补偿啦!
教育就是应该多些晏才宏这样的老师,可是现在太多的老师,教授认为搞不好研究就搞不好教学,真实悲哀。。悲哀
中国的教育格局,可悲啊,
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因此首要的问题社会要有合理的制度和包容精神
我一直认为,大学对职称应该采取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两种考核制度。教学能力突出的,可以敦聘教学岗位教授,科研能力强的,可以聘科研岗位教授,这并不矛盾嘛!所谓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况且,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当然两者都突出的更好。可现实情况是,具备这两方面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多数教师为了评职称,拼命地稿科研,写论文,因此都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提高,这在中国大学是最普遍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内地有些高校也初步尝试采取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两种考核制度。希望象浙江大学朱老师以及楼主所介绍的曼才宏老师的情形尽快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