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7-5-2 14:03:00
以下是引用Brandy49在2007-5-2 11:08:00的发言:
是,文凭不等于人才,那什么是人才呢?请教您,人才的定义为何?文凭是不是也是人才的一个标志?我认为文凭和人才之间并不矛盾。

卡尔.波普好像说过,人在自由竞争中所获取的知识主要不是来自于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来自于人通过自身的学习获取的认知.

但是教育的重要性还是在于为很多的学生提供一般的知识,而专门知识是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舒尔茨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很好地为劳动者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

但是如果劳动力就业之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劳动需求者对劳动供给者的信息不完全了解.

因此,尽管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的传递劳动者的信息,

但是在没有其他的可以更好的衡量的标准的时候,

也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次优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 14:03:00
以下是引用淡泊在2007-5-2 11:45:00的发言:


3、我国领导人已经注意到制度的问题,比如温总理在2006年底就感叹“中国50年来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没有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领导人也正在探索如何改革制度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很多,高水平的多的是。



兄弟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任何制度。中国的致命问题,在于对待任何制度,都不当成制度,拿制度当筹码,拿法律当卫生纸用。

另外的一个事情是:温总如果这么说,那么,言外之意是,优秀人才很少,但是,优秀经济学家,优秀企业家,优秀政治家,偏偏是很富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 14:10: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5-1 21:49:00的发言:

不赞同这个说法,怎么听上去有点像什么组织呀。

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很明确,提出的制度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土地革命得民心。不能简单的归因为“管理”,这样讲,把这们党(本人是共产党员,真的有点愤愤了)看成什么了?!


老兄是党员不假,但是,不见得就有真知啊。

所谓“提出的制度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是叫管理目标问题。所谓“土地革命得民心”,是叫管理手段问题,激励问题。

解放前的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功呢?不是象老兄说的土地革命,因为,这个古代农民就有类似的了。

共产党之所以成功,有二大根本原因,一靠土地革命,二靠带头冲锋。

前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奔头问题,后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带头问题。人民群众又有奔头,又有带头,所以,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了历史,所以,出现了真正的先锋队,也出现了人民群众对先锋队的自觉的拥护和跟随----此即先锋队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生活,共产主义。

而上述成功的过程呢,充满了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属于广义的管理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 14:22:00
以下是引用Brandy49在2007-5-2 11:31:00的发言:

中国人中其实并不缺少能坐住冷板凳的人,但是这些人在中国接受了基础教育以后,大多数都出国了,继续深造,但是深造结束后,只有一少部分回国。有资料显示,80年代,我国14万多留学人员中,至今回国者仅有4万。进入90年代后,美国33%的名牌大学系主任是华裔学者。可以说,中国的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美国人甚至说,“没有中国教授的大学,不成其为一流的大学;没有中国医生的医院,不成其为一流的医院。”

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国家通过立项,选拔,拨付科研经费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其实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少,但是没有好的成果。也不能实现成果向生产的顺利转化,研究只是通过所谓的专家评估,通过了也就结束了。这些都是问题。我在思考自主培养的成本与引进的成本哪一个更大一些?

还有,中国至今为之还没有一个诺奖获得者,但是诺奖中华人却不是没有,这又是为什么?怎样来解决?

真正的学术讨论真是少之又少,我们这算不上学术讨论,只不过是闲聊。所谓高水平的学术讨论没有见识过,但是据说好像也是大多流于形式。

为什么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大多数出国。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在国外所获得的效用要大于在国内所获得的效用。

当然这种效用不是全部来源于物质方面的,

还有来源于精神层面的(也许在国外这方面才是最重要的。

在美国,其实大学教授的收入也并不是很高。

在国外的环境之下,他们才能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

其实无论自主培养还是引进,

制约它们的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从目前的实证统计角度而言,

好像引进的成本还小一点,

关键在于引进的与国内的自主培养相比,

逻辑思维还能力更强一点。

虽然他们与留在国外的相比,

还是有差距。

但是,如果国内的环境不改变的话,

他们在国内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继续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5 21:32: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5-2 14:22:00的发言:

为什么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大多数出国。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在国外所获得的效用要大于在国内所获得的效用。

当然这种效用不是全部来源于物质方面的,

还有来源于精神层面的(也许在国外这方面才是最重要的。

在美国,其实大学教授的收入也并不是很高。

在国外的环境之下,他们才能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

其实无论自主培养还是引进,

制约它们的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从目前的实证统计角度而言,

好像引进的成本还小一点,

关键在于引进的与国内的自主培养相比,

逻辑思维还能力更强一点。

虽然他们与留在国外的相比,

还是有差距。

但是,如果国内的环境不改变的话,

他们在国内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继续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

我也觉得引进的成本要小一些,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数据依据,不知道你有没有相关的资料。

就因为引进的成本相对较小,那么中国就应该鼓励引进,应该分析中国有哪些环境阻碍引进?怎样去改变这种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