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就业
2004年也许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往日研究生不愁找工作的局面,盛况难再。研究生就业难,难在大城市寻找职位难,难在就业层次下降,更难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就业市场的变化从就业市场的目标定位来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心态,一直处于博士和本科生的中间地带或者夹缝之中。在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上,他们不如博士生有竞争力,很多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的研发岗位更喜欢博士生;在就业的地域选择和期望值上,他们又不如本科生有弹性。另一方面,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不断趋高。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管理工作岗位都要求硕士毕业生,普通中学也要求应聘者是硕士或博士,甚至一些地级城市的中学也要求应聘者是硕士学历。因此,就业市场的目标定位和择业心态决定了硕士生的就业困境从就业市场的用人单位看,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因为处于裁员缩编的转型期,对人才需求量不会大,而ZF公务员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跨过门槛,2006年国家又出台对于基层岗位倾斜的政策,因此,前几年接纳研究生比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将不再是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从另一方面讲,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它们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在2004年,中小企业成为人才需求的亮点。因此,就业市场的变化也决定了研究生就业的实际流向研究生就业重心下移;从2004到2005年两年间,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了四个新趋向1、硕士研究生开始抢占中学教育市场,到中学当老师的比例明显上升。以北京某高校为例,2004年共有157名研究生、1名博士生到中学当老师,占毕业研究生总量的12.04%,2005年这个比例又上升了1.64%。鉴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比例今后还会再上升2、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事务工作和行政管理的人数大幅增加。某高校2004年到高校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有280人,占毕业硕士生总数的26.74%,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北京的高校和外地的重点高校很难再走上教学、科研岗位,这些毕业生主要从事学生事务和行政管理工作,这个比例也预示着我国研究生的一个新的就业方向;3、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新亮点。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三分天下”格局,1/3机关事业单位,1/3国企,1/3民营。2005年到机关单位就业比率1.4%,事业单位12.5%,国企7.9%,民营三资22.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机关接收毕业生的容量日渐缩小。;从研究生的就业层次看,以往与研究生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岗位已日趋饱和,硕士生不但进不了北京的高校,能够到外地的重点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很难,而其他一些非教学科研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却有较大的就业空间。2004年北京大学到企业就业的研究生比2003年大幅增加372人,上升近10%,企业首次占据研究生就业去向的首位。4、就业地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以北京某高校2005届研究生的就业地域分布情况为例,虽然在北京就业的研究生比例依然高居首位,但这一比例比去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在上海就业的比例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到沿海和发达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到广东的上升幅度最大,达到2.7%,到山东和天津就业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此同时,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2004年有19人到西部,占派遣人数的1.83%。2005年有46人,占派遣人数的4.02%,2005年比2004年上升了2.19%。这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首先开始就业层次的下移,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开始地域转移,最终使我国人才版图的布局趋于平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差距凸现;面对就业形势的变化,有不少研究生存在择业困惑,他们不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做中学老师和管理者,对于即将从事的工作也缺少了解,虽然个体能力可以转移,但从理论上讲,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缺乏必需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显然不足以应对实际工作的要求;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研究生并不像社会对高学历人才期望的那样,干什么都比别人强,相反的,反倒出现了“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的说法,甚至有新闻学博士写不出新闻报道的极端例子。研究生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能力不强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教学和研究人员,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可毕业后实际上从事的都是需要实干的应用型岗位,结果出现了自己不适应,社会不满意的尴尬局面。提升职业能力应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化程度低,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提升职业能力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就业的角度看,学校应将职业能力的培训纳入对学生的培养体系当中,实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训进课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洞察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立体的知识、能力和做人的综合教育,构建“知识、能力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完整现代教育体系,为研究生开设一些诸如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管理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公共课或选修课,将职业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同时,加大教学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力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建立一些成熟的实习基地,将就业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还应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实的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学术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减轻学生在角色转化过程中的痛苦,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 12:18: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