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1005 11
2004-06-05

1、规范性(Normative):人们应当如何决策?

特征:rational; optimizing; forward-looking

2、描述性(Descriptive):现实中人们如何决策?

特征:boundedly rational; limited cognitive capacity; heuristics or rule-based; satisficing; myopic

3、矫正性(Prescriptive):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决策?

特征:debiasing; repairs; corrective measures; preventive measure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3 12:15:00

这在行为金融学中是用来干什么的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6 16:25:00

期待有更详细的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09:51:00
以下是引用一刹春在2004-6-5 9:09:40的发言:

1、规范性(Normative):人们应当如何决策?

特征:rational; optimizing; forward-looking

2、描述性(Descriptive):现实中人们如何决策?

特征:boundedly rational; limited cognitive capacity; heuristics or rule-based; satisficing; myopic

3、矫正性(Prescriptive):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决策?

特征:debiasing; repairs; corrective measures; preventive measures

好久没见你来行为经济学版发言,俺一直是您的粉丝(仅限在行为版)

俺觉得行为经济学研究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理论,它的特色,在感性决策方面.

特韦尔斯基写过一篇感性决策与理性决策的逻辑比较,对此点得很透.他认为感性决策(如各种直觉)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理性决策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前提假设(如描述不变性等)不成立.

这可以视为对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的初衷的解释.换句话说,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之所以有后来一系列研究,从出发点或动力来说,第一,是想说明与理性决策相反的感性选择;第二认为这种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的分歧,是来自前提假设这个总的根子.

感性选择的基本机理,是当下感觉与框架(FRAME)的综合.框架相当于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所以同回忆密切相关).它的作用是纠正当下感觉的片面性\主观性;而当下感觉的作用,是纠正理性的种种脱离实际.二者结合,人的决策就既避免了经验主义,又避免了教条主义.

这个框架,功能相当于理性,也可以成为理性框架,但最主要的是,它也可以不是理性的.俺以为这才是"卡/特"理论的精华所在.

举例来说,拿破仑一生靠直觉进行决策,从不进行理性选择,但决策成功率与理性选择型的名将比,还略占上风。据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分析,拿破仑的直觉,用今天的话说,既非经验,更非理性,而是典型的感性选择。这种决策的优点,是可以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以最低成本进行收益最大化的决策。克劳塞维茨称之为穿透“战争的迷雾”。特韦尔斯基一系的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构成拿破仑感性决策框架----保证他的当下经验不违背理性,但又不借助理性形式----的,是他早期学习的80个最优战役(内中包含数百个战斗)。此外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在实战决策中,他每每将当下经验情况,与人类历史最优决策经历进行融汇贯穿,导致了高成功率。

这就为信息时代的决策,提供了一条新路。在信息过剩条件下,如何穿透过量信息的迷雾,以最低决策成本,达成高质量决策。感性决策,就构成对理性决策的成本节约。

这就涉及到当前决策理论中最具“合法性”的议题(所谓真问题):不具理性形式,但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框架如何形成。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贡献,或者说历史局限性在于,他们试图找到偏离理性的各种直觉的偏离方式(如获得性直觉等三种)----实质是进行框架与理性的比较,但对感性选择在节省信息交易费用----决策成本----的正面建设性作用,研究不充分。

希望人大的师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真问题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要把精力的“主力”纠缠到那些话语正当性与合法性欠佳的旁枝问题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1 10:12:00

附带提一个问题

感性信息(特别是存在于FRAME中的经历型感性信息),是否可以比理性信息,包含的有用决策信息量更大、质量更高?

举例来说,有人发现,记者记录现场,文字的信息量,仅及图象信息量的1/9。文字是理性的,图象是感性的。文字可能自觉不自觉按记者自以为重要的排序,把不重要的过滤掉;但图象可能会保留更多不被选择的信息,它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如果记忆文字的话,文字以外的信息就遗失了;而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记忆一个形象图景,在特定当下场合,不是图象中心主题启发了自己,而是过去没重视的细节启发了自己。

由于问题发生时,主题往往无法预先确定,所以记忆(框架)中往往是非主要信息,临时变成了主要信息,对决策产生有用的作用。理性选择只顾保留重要的,忽略次要的。但在每个当下中,重要与次要,恰恰是不确定的,随时可变的。所以以不变应万变,就有不及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13:37:00
楼上说的"文字是理性的,图象是感性的",我怎么觉得正好相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