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347 6
2007-05-0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比较

摘 要:面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以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为内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比较,既要确认它们的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又要弄清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找到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体系中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有价值的内容,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而这对于最终实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任务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煟玻埃埃丁。埃罚0034-04
作者简介:乔榛(1964—),男,内蒙古乌盟人,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非难。不论是有意的沉默,还是恶意的诽谤、诋毁,都表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维护的基本价值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因此,在根本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学说。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系?对此,我选择从研究方法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是怎样对立的,是否还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性成果马克思经济学,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且提出了一个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的范式,即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正是借助剩余价值理论,“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煟堡牐“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煟菠牎B砜怂嫉恼庵挚创性贡献,不仅演化出一个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而且也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不少经济学家重视和肯定。熊彼特就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他的见解的完备性在每个细节上,都表现其正确,并明显地成为所有从事研究他的朋友和敌人领受智慧力的源泉。”煟长犅砜怂季济学受到的这种尊重,不仅是因为它回答了古典经济学无法自圆的剩余价值来源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律,而且即使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企业理论、产权理论,也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学那里找到研究的雏形。马克思经济学具有的这种超现实的品格,与他的研究方法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具有的革命性、超现实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理论的重大创新上,而且更由于它实现了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根本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而这一发现又离不开他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经济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核心,进而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层关系上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就是说,马克思经济学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全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上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就是作为分析方法和论述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所依据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在具体事实或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抽象力发挥作用;叙述方法是一种按照逻辑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作为研究结果的抽象的、一般的范畴,而它的逻辑进程是一个矛盾发展、解决的演进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把思想逻辑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的起点就是思想进程的开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实际上,逻辑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对历史发展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方法外,在它的经济学研究中还贯穿着规范经济分析的方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就贯彻着制度分析,并且鲜明地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而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中采用的公平和效率分析,又把规范分析定位在制度的层面上。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
自古典经济学开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更长的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但是,能够贯彻始终的是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这既有理性主义在西方思想界的深厚传统的原因,也有经济学产生于一个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背景。“自从经济理论被系统化以来,它一直是以某种理性概念为基础的”煟搐牎2还,作为理性主义的具体形式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从最早的证实的理性主义到批判的理性主义再到理性主义的重构。与这种经济学理性主义演进相伴随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进行具体研究中采用的一些分析方法。
与证实的理性主义相适应,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早的理论研究采取的是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历史归纳法是对经济学知识或理论进行事实归纳加以证实的方法。抽象演绎法是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导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在斯密的《国富论》中是并列存在的,但是,斯密之后,特别是到了李嘉图,为把经济学建成像牛顿物理学一样更加“精确”的科学,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局限于演绎方法。而且,这成为一种传统贯穿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当然,在历史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那里,有过复活历史归纳法的努力,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倒是抽象演绎法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完善的形式,即将理性数学化的倾向。斯密开辟的古典经济学把一只“无形之手”留给了后来的经济学家,而对这只“无形之手”的信念,推动着主流经济学家以数学工具证明有一个逻辑上一致的一般竞争均衡模型的存在。而且,为了证明这种一般竞争均衡模型的存在,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化,以致于经济学家的数学知识越来越高深,达到令物理学家都羡慕的程度。
与批判的理性主义相适应,西方主流经济学借用科学哲学的证伪主义,并把它引入了经济学领域。证伪主义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最初研究是把经济学看作是像所有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经验科学,并且提出要结束先验论的支配地位,根据可证伪性原则对经济学理论的每一点进行认真的经验检验。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这种基于证伪主义的结论受到主流经济家的批判。结果又形成了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弱化假设的现实性,而强调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决定了理论的“对”和“错”。简言之,“预言就是一切,假设并不重要”。这种典型的工具理性主义方法论主张,引发了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论大论战,并对主流经济学产生了长期影响。
与理性主义最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博弈分析方法,承担起改写经济学的重任。因为,在主流经济学中,个人主义原则规定的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人。但是,在博弈的分析框架下,每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行为,而且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个人的最优策略也取决于他对其他人所采取的策略的预期。博弈论进入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运用为主流经济学所认同的数量工具,对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最优化行为提出根本性的挑战。因此,博弈论的方法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中最受重视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异同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都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对立,又与它们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方法论不同有很大关系。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运行加以研究,这种共同的研究“对象”又使得它们的研究方法有相同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最根本区别是它们在方法论上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具体地,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看待经济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不是永恒的、稳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终究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取代,而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受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都不可能是长期稳定的,总免不了有所波动、有所曲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这些方面的观点完全不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理性主义世界观。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了一种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这种经济社会观说明的是一个犹如物理世界的演进的社会。在牛顿的世界里,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是一个没有时间演变的确定性的世界,是一个严格合乎因果联系的,并由决定论支配的必然性的轨道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质点或一个粒子,如果运动的初始条件给定,那么它的未来的行为轨迹就可以准确地预测。西方主流经济学正是把这种经典物理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从而产生了对社会发展的静止的、确定的看法。把这种方法论应用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结果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永恒、稳定的结论。
除了在方法论上的这种对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区别。不过,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对立并不明显,因为,在形式上,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中,抽象法是分析经济形式必须要采用的方法。因为,现实的经济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剔除经济形式中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内容,才能揭示出经济运行的规律,这势必需要抽象的方法。如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商品就是一个抽象的结果。而且这一结果是在收集各种经济形式的基础上,寻求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而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进却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进程。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发展的顺序是逻辑演进的基础。而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抽象法同样被用来建构它们的理论体系。不过,这种抽象属于主观抽象。抽象的目的是寻找一个主观的、一般性的范畴。从这个范畴出发可以演绎出整个经济学体系。如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就是在这种演绎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主观地把经济社会看作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不变系统。在这个前提下,他们以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出发点,演绎经济学的全部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都采用抽象的方法,但是抽象的基础和抽象演绎的过程并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在形式上相同的还有规范分析。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本质上都具有阶级性。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开自己的阶级性,声明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一种理论。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表面上声称自己是一般的理论,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具有的不同阶级性,决定了它们在各自运用规范分析时有着不同的取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评价不同社会形态的合理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煟丹牎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是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评价社会形态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被他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而且也是最后的选择。它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形态,也是最理想的形态。很明显,这纯属一种主观的愿望,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愿望。因此,这样的规范分析缺乏客观的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还有一些值得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集中在最形式化的分析层面。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在追求其理论的逻辑缜密。为此,它们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经济学中以表述经济现象包含的数量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方法的运用。马克思十分重视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马克思于1873年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把这方面说得很清楚,他在信中写道:“你知道那些统计表,在表上,价格、贴现率等在一年内的变动是以上升和下降的曲线来表示的。为了分析危机,我不止一次地想计算这些作为有规则曲线的升和降,并曾想用数学方式从中得出危机的主要规律。”煟钉犜诼砜怂嫉恼飧雎鄣阒校最为重要的不仅是关于利用数学方法从统计资料中引出经济规律这一思想,而且还有一条关于为引出经济规律需要充分检验过的原始材料的原理,也就是说,只有可靠的有科学根据的统计材料,才可以进行数学上的加工整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数学的钟情有着更为长久的历史。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把数学抬到无可替代的位置。如一般均衡理论的数学论证。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最为自豪的是,在阿罗—德布鲁体系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似乎已超越物理学,从而使经济学成了一门可与物理学相媲美的“精密科学”。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数学的态度来看,二者确有相同的取向。但必须清楚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运用数学方面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比,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这受制于数学发展的程度,也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数学极端化的倾向。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把数学当成一种目的,以数学化的程度来评价经济学达到的水平。
归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进行经济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随方法的本质化而趋于明显,相反,二者的相同处却随方法的形式化而增多。这表明,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关系时,并不能简单地判断为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二者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都采用了一些相同的方法。这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面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所采用的有效的方法。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成就离不开方法论上的创新。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并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采用过的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或方法论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要牢固地坚持。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中,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这个体系的“硬核”,围绕这个“硬核”,还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用来针对具体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要坚持它的方法论,但对于具体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调整或放弃,而且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经历中,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越来越精确化的趋势、在分析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博弈方法的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
数学方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运用,确实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变得更加精确。而这一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时着重的是规范分析,但是,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导理论时,仅仅规范分析已经显得不够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使自己的理论精确化,而这离开数学的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应该记取的一个教训是,过去专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规律的分析,而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现实经济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显得非常不足,即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也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就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加以实证的分析。而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去一些发展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弈分析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代表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即从独立的个人研究转向重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而且这种转向标志着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历史。人类智慧正是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这其中孕育的博弈规则是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没有把博弈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可以作为博弈分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就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包含资本家与工人、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就存在着一些博弈关系。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体系的革新,必须考虑到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可以借鉴的具体研究方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的更大的适应性。
    注释:
煟堡牎堵砜怂级鞲袼寡〖》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2页。
煟菠牎堵砜怂级鞲袼寡〖》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74页。
煟长犇里斯·多布:《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见《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煟搐牽夏崴埂ぃ省ぐ⒙蓿骸毒济理论与理性假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煟丹牎堵砜怂级鞲袼寡〖》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83页。
煟钉牎堵砜怂级鞲袼谷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87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5 21:23:00

兰格: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优越性是什么?

兰格: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优越性是什么?
许彬: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优越性是什么?——《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读书笔记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经济周期 制度分析

一、兰格的基本观点
Oskar Lange的Marxian Economics and Modern Economic Theory一文(该文发表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une 1935上,后收录在由David Horowitz主编的Marx and Modern Economics一书中,Modern Reader Paperbacks,1968。翻译:许彬,《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1期,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对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的争论出发,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优越性以及其优越性的原因。


1、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优越性——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

兰格认为,柴田教授虽然站在马克思经济学一边,却没有真正认识到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诚然,马克思经济学把握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长期变化的基本趋势,但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创立了一个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并揭示其发展必然性的理论。


与单纯为马克思辩护一般马克思主义者不同,既受过一般均衡分析训练,又出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熟读马克思经济学的兰格试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各自的长处。在他看来,二者的成就分属于不同的领域,“马克思经济学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放在一个首尾一贯的理论中加以研究,——其发展的必然性正是从这一理论中推导出的;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并不能比历史记载更深一层。另一方面,不妨说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把握资本主义经济日常生活的现象,这比马克思主义者所能提供的任何东西都要高出一筹。”


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在于提供了一个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性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绝不是仅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象进行了描述,而是说,马克思构筑了一个“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推测,而是可以从这个理论中逻辑地得出的。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对日常的经济运行的把握却远不如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个静态均衡理论,它研究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些既定的条件包括消费者偏好,生产函数、生产组织、制度等,但对这些因素本身的研究不是经济学的内容,因此,现代经济学其实是纯经济科学,甚至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对于这样的现代经济学来说,对制度的分析是根本不需要的。所有的经济运行的原理都可以从鲁滨逊.克鲁索的世界中推导出来。并且在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那么如何解释资本主义中的发展现实呢?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例外”,既然是例外,就最多只能被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描述,却不可能被经济理论逻辑所证明。因为复杂的现象是不可能被单一的规则说明的,因而是不可能被纳入到一个简化的经济理论模型中的,发展理论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是:即使经济发展理论原则上是可能的,它也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因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有超出经济均衡理论所包含的假定以外的附加假定。


与此相反,通过对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不仅提供了一个经济均衡理论,而且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中推断出一定情况下某些经济数据变化的必然性和范围,在特定的意义上说是可能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只有从资本主义特有的制度结构中才能够推断出。这样,马克思揭示了有关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对未来事件的推断因而是有说服力的。


与研究领域的区别相联系,马克思的理论适合于长期的根本性的预测,而现代经济学则擅长于具体的经济指标变化的预测。


2、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基础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方面的优越性,不是由于马克思所使用的经济概念(劳动价值论),而是由于对把资本主义从一般交换经济概念中区分出来的制度材料的确切的说明。”


在兰格看来,劳动价值论不仅不能成为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基础,恰恰相反,劳动价值论只是一种静态一般均衡理论,从这一理论出发是不可能得出经济发展的规律的。不仅如此,劳动价值论还是比较落后的静态均衡理论,实际上可能最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拘泥于劳动价值论正是马克思经济学在许多方面落后的原因。


马克思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的优越性是由于它对特定的制度因素的精确而详细的说明,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能把资本主义从简单商品经济中区分了出来,从而建立了一个经济发展理论。


以商业周期理论为例,“那么马克思经济学由于其陈旧的经济均衡理论而造成的缺陷和由于它所拥有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得到的优点都将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均衡价格理论,因此,任何对均衡价格的背离都被当作是偶然的,而商业周期要解决的正是与均衡背离的问题——这种背离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对此,劳动价值论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不过资产阶级经济学也没有能建立一个首尾一贯的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现代经济均衡理论能够说明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信用扩张带来的裨益必然导致崩溃和清算过程。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解释为什么信用膨胀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与技术革新被当作商业周期的一个原因相似,经济发展理论将证明:商业周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借以发生的形式。”


第二,“有了对这一制度材料的详细说明,就能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就能推断出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定数据变化的必然趋势。”
对于一般均衡模型来说,制度分析只是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过程的性质与任何类型的交换经济的经济过程的性质没有实质上的不同。然而对于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证明,经济发展不是交换和定价过程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必然结果。


制度分析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简单商品经济是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组成的经济,与此相反,资本主义则把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只拥有劳动力。因此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采取的方式,利润和利息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除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一个剩余,这就是雇主的利润的基础。那么工资是否会上升到自然价格以上以致有取消雇主利润的危险?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根本不同于其他商品。与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导致工资不会超过其自然价格的论点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技术进步,创造出了它特有的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过剩人口的存在阻止了工资上升到吞噬利润的程度。因此,技术进步对于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是必要的。


第三,这一经济发展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起,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并且提供了一个预测未来的基础。


利用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能够解释经济制度内容一些经济数据的变化,但是不能解释所有的变化。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了某些非经济因素如国家政策、政治和社会思潮等等,而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反作用于经济制度,改变它的其他部分。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能够揭示从自由放任主义到国家干预主义、从自由贸易到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垄断竞争的出现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然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因此,要解释资本主义所有具体事物的充分发展,只有同时运用经济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相关问题的讨论


1、 马克思经济学的对象和目的


莱昂内尔.罗宾斯教授在《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1932)中说,经济学是考察“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是怎样在创造实际收入和享受闲暇之间分配其时间的。”“经济学是这样的一门科学,它把人类的行为当作是目的与既有多用又是稀缺的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加以研究。”(斯威齐,p19)


针对上述这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斯威齐指出:“经济理论工作,被主要的看作是概念的构想和联结过程,而这些概念的特定社会内容,则已经被他们抽象掉了。在实际应用时,社会的因素,可能是(而且由于在立论的初步阶段,鲁滨逊总是很派用场和引人入胜,所以它又常常是)通过特定的假设以指明其应用的范围而后才被引进来的。”(p20)


而与此相反,马克思关心的正是特定社会的内容,研究的是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重要的不是研究物与物之间或者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在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它是在封建庄园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农场生产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第11页。)


与19世纪和20世纪大多数重要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并不认为自己是纯粹的经济学家,在他看来,‘经济科学’不可能作为一门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完全无关的特殊科学而独立存在,这是马克思大多数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试图尽可能地把有关人类的各门科学统一为一门‘社会科学’。


既然马克思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变动规律,为什么偏偏研究经济关系呢?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提到:“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p8)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主要兴趣是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变革的过程。政治经济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在这个领域中寻找。 其最终的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这种研究对象和目的上的差别也就决定了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的成就属于不同的范围。


2、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虽然归纳不同,但抽象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几乎被一致公认为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独特的方法。此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也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亮点。


(1)抽象法。


马克思认为,要从现实出发,抽象出核心和关键的要素及其关系,并进行推演,让因素在其中逻辑地展开,然后逐步放宽假定,上升到理论的具体,最后还要还原成现实的具体。


任何理论都需要抽象,然而现代经济学的抽象法与马克思的抽象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斯威齐认为,“抽象的原则,本身是没有能力提供什么知识的;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应用。换句话说,人们必须设法决定,什么是要舍象的,什么是不要舍象的。在这里,至少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所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第二,这个问题的本质要素是什么?如果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有了答案,那么,我们就会确知,什么是我们所不能加以舍象的,并且,也就能够在这个范围之内,按照方便与简单的标准,作出我们的假设。”马克思和其他现代经济学家的决定的舍象的东西不同,从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也就不同。


通过这种抽象,把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然而什么是本质的东西呢?如何才能得到呢?马克思认为这“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或者,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科学的悟性过程”(《历史哲学》),但实际上,必须对什么是本质作出假设。把这些假设使用到底,并把结论同经验材料相核对。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依靠渊博的知识和抽象的方法,马克思得出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势力同样是在阶级斗争中显现其作用的,因此这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就是形成阶级斗争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被雇佣关系,其根源在于生产方式。


那么,这一生产方式的起点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单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起点可以不是惟一的,比如李嘉图就以土地产品的分配作为起点,把工业资本家和地主的冲突当作这一社会的基本关系。李嘉图这样断言,没有关于‘正确的地租学说的知识’,‘就不可能理解财富的增进对利润与工资的影响,也不能令人满意地探索赋税对社会不同阶级的影响……’(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这样处理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的一切关系或许都是围绕土地、围绕着农业展开的。但马克思认为,这样处理是错误的。仅仅按照经济范畴在历史起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是不行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看来是它们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历史发展次序的东西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即便农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已经成为由资本支配的部门,资本才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必须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8页。)“抽象力应该用来使它和别的东西相隔离,使它还原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摆脱一切无关的干扰而置于最艰苦的分析之下。”(斯威齐,p33)


按照斯威齐的总结,马克思的步骤如下:


第一,除劳资关系外,所有其他的社会关系都要暂时地假定其不存在,只能在往后的某个分析阶段上,将它们逐个地重新引进来。


第二,劳资关系本身,必须还原为它的最有意义的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资本家和工人都被还原为某种标准的型式,一切与考察中的关系无干的特点,都从这些型式中拿掉。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论》的序言)


劳资关系在形式上是一种交换关系。资本家向工人购买劳动力;工人从资本家那里领取货币,用货币获得生活必需品。研究劳资关系,显然又必须从分析一般的交换现象开始。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实际起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把前此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了一个概述,题为‘商品’。任何一种东西,只要它素来是人们有意拿来交换的,而不是供直接使用的,就都是商品;所以,对商品的分析,就包括对交换关系及其量的方面(交换价值)的分析;此外,它还包括一个对货币的分析。同时,简单商品经济,也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起点,这样马克思的分析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主要构成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究竟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或者说至少存在着不同的归纳。


按照以苏联教科书为母本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一般是作如下归纳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流通理论——剩余价值的实现;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的转化;商业利润、利息、股息、地租——剩余价值的分割。


根据安德鲁.阿拉脱(Andrew Arato)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关于马克思的词条,将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从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危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这也可以粗略地看作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构成。但作者同时指出,马克思本人认为,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阶级分析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L,1867年8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正是通过这一理论,他才得以借助于自己渊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见地,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在他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并同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根源以及作为其基础的那些特定的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vol.Ⅲp404)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对经济科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而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长期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地成了他最杰出的科学成就。(p406)


4、 关于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发表后,劳动价值论,以及价值转化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价值和价格问题——转化问题——一直是关于马克思理论的论战中心。庞巴维克在他的《卡尔.马克思和他的体系的终结》中最先对劳动价值论以及第一卷和第三卷的矛盾进行了进攻。据庞巴维克的意见,价值如果只以劳动含量为基础,那就不能解释现实世界里的价格和利润。如果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价格和利润的结构,那么断言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对工人的剥削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崩溃了。(梅赫纳德.德赛:《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4页)
而在我们的正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劳动价值论一直是马克思经济学大厦的基石。由于它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解决了斯密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困境,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似乎确实是因为要揭示剥削的源泉才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在斯密那里,价值的构成(形成)与价值的分解(分配)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马克思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不能混淆的。犹如A、B、C三条线段加总等于D,与D分解为A、B、C三条线段是不同的,前者D的长度的被前三者决定的,然后自然的D也就可以分解为前三项,而后者D是被首先决定的,它可以分解为后三项,并且D的大小决定了后三项的大小,D本身是需要得到说明的。换言之,价值的决定了价值的分配在斯密和现代经济学那里是同一回事,而马克思认为这是不同的,价值的分配虽然是更贴近现实的,但价值决定或形成却是更重要的,先于价值分解的。马克思之所以做这样的强调,撇开“科学性”本身不讨论,研究目的显然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否则在三要素共同参与价值决定的场合,在完全竞争(这正是马克思极力要求的)的条件下,剩余价值是无从产生的。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价值论要么是“不正确的”,要么是“多余”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人的观点供参考:


熊彼特认为:“首先,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它决不会顺利地起作用。”(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p70)“劳动价值论,即使我们同意它用在其他每一种商品上都有效,它决不能适用于劳动力这个商品,因为这将暗示,工人和及其一样是在合理成本计算下生产出来的。既然他们不是,那就没有正当理由假定劳动力的价值与‘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人工小时数成比例。从逻辑上说,马克思如果接受拉萨尔的工资铁律,或干脆像李嘉图那样,按马尔萨斯的理论进行论证,本来可以改善他的地位。可是,由于他自作聪明地拒绝这么做,他的剥削理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一根极其重要支柱。”(p75)“此外,可以看得出来,在全部资本家雇主都能取得剥削收益的形势下,不可能存在完全竞争的平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人人努力扩大生产,而这样做的总效果不可避免地趋向提高工资率,使剥削收益减少到零。毫无疑问,如果求助于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竞争活动中的摩擦和制度性抑制,强调货币和信用领域中各种障碍的全部可能性等等,有可能稍稍改善这种情况。但用这种方法只能勉强造成两可状况,而这正是马克思由衷蔑视的。” (p75-76)


罗宾逊夫人十分欣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分析,但却指出,马克思用以分析剥削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如果不使用劳动价值论,同样可以说明剥削,劳动价值论的存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败笔。剥削只有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中推导出来,进一步说,究竟谁剥削谁,主要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属于哪一种类型,向谁倾斜。此后斯拉法试图重建“价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


最后,萨缪尔森的长长的发言或许可以作为对劳动价值论争论的一个中庸的总结:“同意下述观点几乎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组织的会员资格的标记,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是:一、富于哲学上的成果;二、有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兴趣和适用性;三、在提供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和资本主义发展运动规律的洞察力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关心问题的技术基础,他们也相信:四、第三卷中的(因而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利润率和价格必须以可以从第一卷的价值分析中推论出来的剩余总额作为依据,或者至少说,这种依据可能是有用的;五、马克思本人曾表示过(虽然只是以明显的近似精确表示的),第一卷中的价值及其微观经济学的矛盾是怎样‘转化’成现实世界的价格和利润的;六、其后的长长的一系列作者,其中甚至包括L.冯.波尔特基维茨这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家如P.M.斯威齐、J.温特尼兹、K.梅、M.多布、R.米克等人,都抛弃了马克思将价值转化成价格的方法中的种种近似和不精确,因此,七、当前的情况是,卡尔.马克思对价值和剩余价值开创的分析,最终甚至已被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高等数学所证明。”(萨缪尔森,1971)


“虽然说《资本论》的全部发现并不需要依靠第一卷中有关剩余价值的枝节来发展,但是,它的基本论点确实是关键性地依靠这样一种对比,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对比于未掺水的劳动价值论计算的商品总量。资产阶级分析的工具可以用来发现并解释这种剥削观念,只要那些经济学家的动机在于为此目的而使用这种工具。” (萨缪尔森,1971)


“撇开纯科学领域不谈,也许我们还可以说,第一卷所走的道路即使是在现今被看作是不需要的,也确有从逻辑方面较易于解释的优点。它也使用了较有感情的语言,这在把读者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面必然已经起到了作用。” (萨缪尔森,1971)


三、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 马克思与熊彼特
技术进步——创新
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控制欲、成功欲、游戏欲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资本主义制度因素——资本主义内部因素(信贷)(都留重人的观点)
螺旋式上升到崩溃——创造性毁灭及其和平演变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统计的、数学的、社会学的
2、 马克思与韦伯


问题选择上:抽象(出本质)——价值关联
选择方法上:想象力——神入
理论构建上:假设——理想类型的关系
理论的意义:“就是”(本质)、“揭示”(规律)——“似乎”、“理解”


3、 斯威齐在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对马克思方法的运用
“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许多批评,有意无意地基于对他据以立论的假设的否定。我们的讨论,应该有助于确立一些标准,借以判断这些批评的是非。在各种情况下,应该对引起批评的简单化假定(或抽象),提出三个问题:1.它们的设计,有没有正确地照顾到所研究的问题?2.它们是不是剔除了问题的非本质要素?3.它们是不是保留着问题的本质要求?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适当抽象的原则已经得到遵守。许多人对马克思的批评是否贴切和妥当,用这个原则来检验很有帮助。”(斯威齐,p37)


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理论,能够预测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趋势,这一优越性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是马克思运用的经济概念还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经济运行构架的制度因素的分析?兰格认为:根据柴田教授的观点,相比于精美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经济学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结构,并且揭示了支配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方面拥有无比的优越性。一般均衡论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和高度抽象性而不可能运用于实际问题。与此相反,马克思经济学——与其说它关心参加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个人的心理结构,倒不如说它更关心总量和平均数——更经得起直接事件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 保罗.萨缪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经济文献杂志》1971年六月号,马清文译,《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梅赫纳德.德赛:《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 都留重人:《制度经济学回顾与反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章,马克思与熊彼特:经济周期的比较。
5.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一篇,马克思的学说;第二篇,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
6. 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 杨文进:《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有关词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6 06:25:00
以下是引用沙尘在2007-5-5 21:23:00的发言:


与单纯为马克思辩护一般马克思主义者不同,既受过一般均衡分析训练,又出生于社会主义国家

哈哈,你见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朝鲜?

这种自我欺骗的东东,身死即灭,何其悲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7 02:10:00

写的太深奥了

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都看不懂的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7 03:30:00

保罗.萨缪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一篇,马克思的学说;第二篇,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

这两篇还是值得研究研究的,写得相当好。

其实国外经济学家,除了那种纯数理出身的,基本上都研读过马政经,尤其是在哈佛,LSE,受熊彼德这些人的影响还是满深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7 03:42:00

六、其后的长长的一系列作者,其中甚至包括L.冯.波尔特基维茨这样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家如P.M.斯威齐、J.温特尼兹、K.梅、M.多布、R.米克等人,都抛弃了马克思将价值转化成价格的方法中的种种近似和不精确,因此,七、当前的情况是,卡尔.马克思对价值和剩余价值开创的分析,最终甚至已被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高等数学所证明。”(萨缪尔森,1971)

这段话值得注意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进行扬弃,是抱残守缺还是开拓创新。发展必然要对传统的经典的理论进行扬弃,而这绝对不能成为某种禁忌。萨缪尔森的这种中庸的方法远比争吵来的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