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老冀的文章一一拜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只是多了些牢骚,不过没什么。中国需要愤青。
现选一片,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冀志罡
原则上,我支持市场经济,但不反对宏观调控。政府掌管着货币发行,同时要制定财税政策,这些对经济体的运行都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调控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职责。
麻烦的是,宏观调控不仅可以有利经济,也同样可以为害经济。因宏观调控失误而导致的经济溃败,史上的教训并不算少。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一例,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也是一例。
必须强调,这两次灾难都是宏观调控不当造成的结果,而且两次都是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与企业非理性行为这种普遍的偏见毫无关系。
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局误判了形势,大幅收紧银根,短时间内就带来了30%以上的通货紧缩,把一场普通的经济衰退变成了席卷世界的经济灾难。一个经典画面是企业把牛奶倒入大海,但不是企业喜欢倒掉牛奶,而是严重通缩迫使企业倒掉牛奶。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则是拜货币政策大起大落之赐。80年代日本经济强劲,日元升值压力巨大,“广场协议”后为了阻止日元升值,日本央行释放了过多的流动性,过量货币涌入资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飙升;日本央行见势不妙,又手忙脚乱地紧缩货币,股价和房价于是接着高台跳水。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宏观调控事关全局,一定要谨慎诊断,对症下药,目标要明确,手段要简洁。属于货币政策的问题,就应当在货币上下刀;属于财政政策的问题,则应该调整税收和公共开支。目标不当或数量过多,都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经济灾难中,企业的行为始终是理性的。个别企业的非理性行为任何时候都存在,但作为整体的企业行为,一定是理性的。任何宏观调控,不可以事先假定企业是非理性的。
但在今年发力的房产新政中,我们却看到了多个自相矛盾的政策目标。既要提倡土地集约利用,又要压低房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土地集约利用?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最严厉的保护耕地,那么城镇要建到什么地方去?既要控制银行信贷风险,又要收紧坏账率最低的房地产类贷款,难道流动性都沉淀在银行能够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二手房交易的打压。流动性是决定资产价值的重要方面,二手房交易受压,房产价值就势必下降。在此预期下,房地产的开发量必然减少,而这只会延迟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并增加居民置业的难度。看不出谁会成为受益者。
房产新政的另一个目标是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中国收入最低的群体是农民,但好像没有谁关心过农民的住房问题。而据笔者的观察,大片的经济适用房里,住的多是城市中产阶级。一位声称为穷人说话的经济学家,自己住的就是200多平米的经济适用房。
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目标到底是让中低收入人群有房住,还是让他们都有房产证。抱怨房价太高的人很多,但我没有发现哪个城市居民真的露宿街头。大量开发经济适用房,实质不过是增加了中产阶级的福利而已。
防范金融风险也是语焉不详的说词。银行坏账多,那是银行的风险管理出了问题,给房地产吃药,治不了银行的病。是银行总要放贷,没有好的风险管理,贷给谁都一样危险。
最近几年虽然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但CPI(消费物价指数)却始终徘徊于低位,一个主要原因是以房地产为主的资本品吸纳了货币。这是一个经济体在满足了基本消费后的必然趋势。如果人为地进行压制,则要么触发通货膨胀,要么陷入“流动性陷阱”。从目前CPI一路走低的趋势看,后一种可能性很大。这对银行体系绝不是好消息。
既然是宏观调控,就应该以宏观指标为目标,直接以市场交易价格为调控对象,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带来的麻烦却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