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83 5
2007-05-08

冀志罡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在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敏感的医疗制度问题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由政府出台报告,否定政府自己主导的改革,勇气可嘉,值得赞许。现在的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为未来的改革找到正确的方向。

  笔者不能同意该报告的主要观点。医改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医疗市场过度市场化,而恰恰是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这里不存在市场失灵,存在的是市场扭曲。

  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经验告诉我们,一项改革的失败,通常是既得利益集团垄断收益的结果。那么,在中国的医疗改革中,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呢?

  医疗改革放开了医院商业化经营,却没有放开医疗市场准入。国有医院获得了定价权,却无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漫天要价于是成了医院们掠夺消费者剩余的最佳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医疗价格暴涨,而服务质量却没有同步提高。

  与其他的行政垄断行业一样,国有医院的医生和卫生行政机关,正是医疗改革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也是导致医改失败的根源所在。而相对来说,行政部门较业务部门更倾向于维护目前的垄断格局,因为一旦垄断被打破,医生们面对的只是人力资源的重新定价问题,而官员们则会失去几乎全部的垄断收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我们不是太健忘,就不难发现,在医疗市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在其他曾经或正在垄断的行业里都会看到。

  在民航的垄断经营下,乘客误机得不到任何补偿;在电信的垄断经营下,消费者不得不忍受恶劣的服务并承担巨额的电话费;在石油的垄断经营下,消费者不得不花费93号汽油的价钱购买90号质量的汽油;而电力的垄断经营,则使我们随时面对没有任何解释的停电。

  只要我们不是太健忘,我们就会记得,国有商场的服务员脸色曾经多么难看。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宾至如归的商业服务,不是因为政府加强了商场的监督管理,而是拜市场之赐,正是市场竞争的压力使服务员不得不笑脸相迎。

  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首先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垄断地位。没有市场竞争,就不会有充足的供应和良好的服务,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医药合谋的根源

  医药合谋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在患者的医疗支出中,诊断部分收费极低,而药物部分则高得惊人,以药养医几乎是所有医院的生存之道。这直接导致医生滥用药物、盲目开大处方和使用昂贵的药品。

  不过,这并不全是医院的错。既然诊断费用是被严格管制的,要药品价格是放开的,那么以药养医就是医院不二的选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诊断,既然诊断不能收费,医生们就不会把精力放在诊断上,而是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让患者吃更多更昂贵的药物。中国医院的误诊率极高,这就是原因。

  实际上,医疗服务的价值主要不在药,而在医。要打破医药合谋,首先就要恢复合理的诊断收费。只有让医术高明的医生得到高额诊断费的奖励,才能激励医生们努力提高诊断水平。

  必须指出,这同样有赖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在目前医疗服务短缺,医生不愁没有顾客(患者)的情况下,医生必然在医患谈判中居于优势地位,患者只能忍受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主动给医生送红包。

  供给不足是主要问题

  在关于医疗服务的种种怨言中,收费过高、患者看不起病是主要方面。但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是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太多的患者争夺太少的门诊和床位,结果要么是价高者得,要么是走后门或者彻夜排队。

  控制医院高收费,并不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反正床位是不够,医生是不足,不允许医院收费,就只能按行政级别分配床位,或者干脆让患者通过走后门和排队来获得医疗服务。这并不能带来公平,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医疗服务也是经济物品,而经济物品必有成本。高昂的收费是成本,走后门是成本,彻夜排队也是成本。只要医疗服务存在短缺,这些成本就必须付出。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降低医院的收费,而是如何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否则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行政垄断:医改的死穴

  只有行政垄断的行业,才会长期地面临供给不足。正是行政垄断的过高门槛,阻碍了资本和人才进入医疗行业,使得医疗服务奇货可居,医疗收费居高不下。

  价格管制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医生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收入,他们就会通过见不得光的手段收费,例如红包,或药品销售提成。我们可以称之为腐败,但医生不是活雷锋,谁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来争取一个收入低微的职业呢?

  医院需要经营,医生需要养家糊口,学医的成本又并不低廉,如果得不到相称的收入,这个行业立刻就会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在教育收费严格管制的年代,学校惨淡经营,教师大量流失,师范院校招生困难,如果在医疗行业也实行同样严格的价格管制,那么医生也会大量流失,医学院也会无人问津。

  医疗是个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的行业,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虽然医生的专业门槛较高,但以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医生短缺当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这个行业。

  医疗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的根源是行政垄断。把板子打到市场的屁股上,有失公允。如果冒然改变医改的市场化方向,医疗资源的分配只会更不公平。尽快打破行政垄断,放开医院经营的市场准入,并放宽行医管制,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加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才是解开医改死结的治本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8 10:09:00

好文,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8 12:51:00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8 17:03:00
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9 00:25:00
死穴在于政府缺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 12:42:00

对头,主要的死穴是又想省钱,又想办事。结果钱一分也省不了,事做的一塌糊涂。

政府要承认自己在医疗方面(除了公共卫生)是不可能有有效的行政管理的,这是个认识问题。在现行的体制下,美国的办法最合适,而且在我们的大体制下,能比美国搞得更好,日本、英国的我们如果用了只能越改越糟,大体制不允许。

社会要改变医疗天使化的理想,天使基本已被制度淘汰光了。医生的基本任务,就其本身的意愿而言就是赚钱,几乎没有例外。

华佗看病也是要费用的,但更主要的是谁能证明西门庆(也是医生)不是中国历史上医生的主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