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宋体> 在国外高校逐步渗透、香港的大学步步紧逼的今天,还有教育机构出台政策规定,凡按考生志愿录取但未报到入学的考生,下一年度录取时,可能因诚信缺失而不予录取,后果由考生自负。这是什么?这是大学招生典型的霸王条款,而且这个霸王条款硬伤太多,科技含量太低太低,这是对考生意志的**,非常弱智的保护主义拙劣表演,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倒行逆施。<BR> 这些年,全国每年录取不报到的学生有40多万,包括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录取不报到的学生,更遑论其他高校。录取不报到是正常现象,录取不报到者是大学招生僵化体制中活跃的分子,我的意思不是说每年录取不报到人数越多越好,而是录取不报人数多说明大学招生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轨,督促大学招生向良性发展。每个考生只能凭一张录取通知书入学的时代迟早要终结的,学生有权利对大学说不!学生有权利选择大学。未来的大学招生,学生要拿到二个甚至五个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底去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BR> 为什么会有学生录取不报到?就是对录取的学校不满意。自己填的学校志愿,为什么自己会不满意?很简单,我国高考体制目前实行的三个学校志愿中的第二和第三志愿形同聋子的耳朵,对学生利益伤害太大,学生如果赌第二、第三志愿,学生永远都是失败者,没有赢的可能。尤其是第二志愿,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志愿填报是终身大事,当然要赌一下,这种心态是无可厚非的,假如一志愿赌输了怎么办,自然是想找个二志愿校托底了,但第二志愿录取比例很小,这个矛盾在一批录取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上线学生第一志愿落榜,就会被录取到各种各样的学校,甚至学生被没听说过的学校录取了,学生自然不满意被录取的学校了,所以他们拒绝报到。<BR> 在这样绝对不公平的体制下,如果学生连录取不报到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那么学生不就是一架考试机器吗?不就是任大学摆布的木偶吗?录取不报到就是诚信缺失而不予录取,这是什么逻辑?强盗逻辑!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竟然被冠以“诚信缺失”大帽子,完全是强拉硬拽,典型的道德滥用!<BR> 客观分析,录取不报到虽然挤占了高校有限的计划,伤害了高校的面子,但在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轨迹上,这种现象是进步的。除了一些考生对录取的院校不满意准备复读外,还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拿着录取通知书直接到香港和国外大学读书了。录取不报到虽然挤占了高校有限的计划,伤害了高校的面子,但在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轨迹上,这种现象是进步的,如果把香港和国外的大学算进来,说明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了,真正受益的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上学的选择余地加大了。</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