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关键词》 张凤阳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27元

共和制度以天下为公、多元共治、和平治理立意,在精英与草根之间寻求共通,在权力与权利之间达成妥协,既约束极端自由的“冷”,又防范极端民主的“热”,将政治体温保持在一种温良中道的“平衡点”上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世界的观念系统发生了重大变迁。在天赋人权的动人感召下,以张扬个体权利为内核的“自由”主张,由弱到强,成长为普适的主义,以捍卫公民参与为旗帜的“民主”诉求,由小到大,演变为霸权的话语,二者联手的超级组合更是“绝配”,它们牢牢占据价值层面的峰顶,几乎可以不分场合对公共生活的缺陷发出居高临下的骄傲批评。晚近以来,这种景观正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从早先的“中心”向“边缘”挺进。其结果是,居于后发赶超状态的国家即便在经济绩效上创造出奇迹,其国民依然感到深深沮丧,因为与“自由民主”展示出的“理想类型”相比,财富增长实在算不得什么。如果以国情特殊为由拒绝接受“自由民主”的指控,又时常引发更强烈的道德义愤。那么,自由、民主真的已是不能质疑、无需反省的绝对理念了么?
近日细读江苏人民出版社新出的著作《政治哲学关键词》,忽然从该书对若干词语的知识谱系梳理中获得感悟。本书指出,任何主义都有某种可揣摩的“质感”,也许可称为“思想的温度”,进而可以从该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主义去度量“政治的体温”。
以自由和民主的体温度量为例,将其推到语义的极端就会发现:
自由是偏“冷”的。表面上,当自由主义发现私权利被公权力无理干预时,就会由人及己,产生悲悯的同情,进而坚决抗争,所谓争别人的自由就是争你的自由。但自由在骨子里却是冷的,它把小“我”的权利看得至高,对如何保护小“我”费尽心机;它对市场自发秩序的信任远远超过对政府干预的信任;它对竞争引发的差异表示认同,对劫富济贫表示反感;它对个人美德没有高期待,对价值多元却有强宽容。在自由的原教旨下,休戚与共的群体纽带被瓦解,只看见简单的原子式集合的细胞王国。在舍勒看来,这样的“社会”没有共同爱慕与共同希望,没有情感热血和生命目的,因而表征了一种与“共同体”截然相反的实存样态。这么冷的自由,不能感召弱者。
民主是偏“热”的。它对公民的亲自出场和在场充满兴趣,对主人不能主事满怀焦虑;它对阻隔个人意志表达的代议制心存芥蒂,对精英自说自话的专权弄权深感不安。在民主的原教旨下,可能出现火热情形:一是人人争当自己的主人,个个成为公益的法官,众语喧哗之中诸事皆难有共识;二是一旦形成多数人格局或者多数派意志时,它就很容易因为自己人多势众而产生理想高远或者道德正义的感觉,进而对少数异己表现出决绝的敌意。就像法国大革命中上演的那样,伟业与暴行并举,处处可见血染的风采。这么热的民主,不能感召强者。
可见,在完美理想的比照和道德热忱的驱使下,激进主义的自由和民主都会引发某种颠覆性冲动。这样说,并非是纯粹的思辨游戏。因为对某些价值理念或者理想蓝图的教条主义忠诚,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产品之一。
本书的作者们注意到,人权神圣,值得保护;人权脆弱,必须保护。要实现这一点,依赖一个设计精巧、思虑细密的制度平台。自由强调个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免于外部的无理干预;民主确保公民把保护自己的最高权力握在多数人手中;宪政以宪法的绝对权威为中心,设定权责边界。上述支柱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独力擎天,只有交汇融合,才能促使政治文明向善。而在当下世界,最可能实现这种融合的制度安排是“共和”:它以天下为公、多元共治、和平治理立意,在精英与草根之间寻求共通,在权力与权利之间达成妥协,既约束极端自由的“冷”,又防范极端民主的“热”,将政治体温保持在一种温良中道的“平衡点”上。
可惜,“共和”理念的智慧与光芒早已被遮蔽在自由民主的一片混沌之中。因此有必要为自由民主减负,为共和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