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8189 10
2007-05-13
<P>    近日,对于硕士该2年,还是3年的讨论又趋于热烈。读了一些专家或官方的报道。感到很是不解。</P>
<P>硕士教育该是几年,国外早就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我就纳闷,为什么在我们国家还在争论不休?</P>
<P>    据我个人读硕博(当然都是3年制)的经验而论,个人理解硕士阶段无论2年还是3年,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硕士课程的设置也极端不合理(我接触到的海龟们也这样认为)。</P>
<P>     所以与其把短短2年或3年的时间浪费在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面,不如学学老外的做法,硕士阶段大量的开设一些</P>
<P>诸如研究方法论,科研创造培训之类的课程,否则,读到博士也依然一头雾水。你看何帆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个老外,</P>
<P>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很独到的见解,并在世界一流的杂志发表文章,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觉得除了客观条件所限,</P>
<P>努力程度有别外,还有个方法问题。我在读博的时候感觉很是吃力,主要是方法没掌握,所以这里也顺便提醒正在读硕博</P>
<P>的学弟学妹们,除了恶补数学外,好好补补科研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尤为必要。</P>
<P>     以下是比较经典的官方言论,请各位读后讨论。</P>
<P><STRONG>研究生回归三年制是明智之举</STRONG></P>
<P>这几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级研究生段青(化名)被一则消息弄得寝食难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该校部分相关老师透露,该校将从2007届研究生开始,推行“三年制”为基准的弹性学制;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要求较为严格。据了解,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两年制培养模式。时隔数年,部分高校悄悄地全部或将一批专业又改回了“三年制”。(见5月9日《中国青年报》)</P>
<P>  当年研究生学制三年改两年的目的,是研究生教育要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而事实证明,无论是学生能力、社会承认还是就业形势,三年改两年的试验性探索,都是值得反思并做出必要改变的。</P>
<P>  在笔者看来,“朝令夕改”虽然有让这些年制更改过程中的研究生充当“实验品”的嫌疑,但我们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研究生三年制的回归不仅仅是年制本身的变更,更是一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的理性回归。所以,它是一个明智之举。</P>
<P>  我们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不应沦落为本科教育的低层次延续,也更不应该成为单纯的找到好工作的跳板。在“扩招”的名义和具体操作方式下,急功近利、低层次、不负责任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一位导师带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大班管理”,已经严重损害了研究生的人才质量和水准。试想:用一年时间学公共基础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去找工作的研究生们,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看书和搞研究呢?经历过研究生教育的他们,又具备了何种能力呢?</P>
<P>  笔者认同“研究生教育可以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的观点,在适当的条件和前提下,进行一定规模的“两者兼而有之”的培养,也未尝不可。但一心为着找工作而读研、延续着本科的知识而没有实质性提高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是严重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甚至可以说,它不过是本科扩招后的又一个非常态的失误改革而已。</P>
<P>  研究生三年制学制的回归,也许并不能在提升研究生就业层次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应该明晰的是,在学制变更、教育和培养模式回归理性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的改观,是值得期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回归三年制的实质意义是远远大于其象征意义的。当然,这个理性回归过程的完成,也是一个各方通力合作的过程,比如高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在研究生培养意识和教育实际施行中脚踏实地的回归,比如就读研究生人员的心态的调整,比如理性回归调整方式的恰当、可操作性、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等,都是促成研究生培养理性回归的必要的前提条件。</P>
<P><STRONG>教育部官员称鼓励实行硕士生两年制</STRONG></P>
<P>日前,部分高校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引起了社会的争议。教育部官员表示,选择研究生教育年限是各高校的自主权,但教育部目前鼓励研究生两年制。</P>
<P>  根据媒体报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对此,有部分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多上一年学耽误了很多机会;还有家长表示,每年增加一万元以上的学费,增加了负担。网上相关的评论也很多,有网友认为,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基础课学一年,第二年用半年做论文,剩下半年找工作,研究个鬼”,这是研究生的素质越来越低的主要原因。</P>
<P>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表示,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年限,国家只有一个大致的要求,一般为两年至四年,不同的学校根据培养人才的规律和市场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教育年限,是学校自己的自由,属于各高校的自主权。</P>
<P>  王立生介绍说,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前一般都是三年,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实行或试行两年制硕士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是鼓励的,因为现在中国高校教育资源还比较少,硕士研究生“年头太多也没有必要”。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P>
<P>  虽然教育部对硕士培养模式的方向是两年制,向国际通行标准靠近,但王立生多次强调,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即使在国际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都是根据教育传统历史形成的,长的有十年,短的如英国只有一年,要看具体专业具体情况,“不能简单说哪个好”。</P>
<P><BR>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3 09:33:00

不断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3 09:54:00

作为即将毕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各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解决硕士研究生教育,时速重要还是师素重要。扩招的趋势、就业的压力,使研究生这支队伍变得很不纯洁,多少人挤迫了头颅往这座独木桥上行进,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沿途的风景抑或是为了独木桥前更美妙的山林行进的呢?为数大半的人只是希望能跨越天堑,脱离拥挤,奔向更广阔的土壤,不管这广袤的土地是否依然肥沃。

素质教育转而成为了大众教育,高校的导师一人承载着数十人的教育责任;而市场经济的趋势,物质利益的诱惑,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师徒之情了;更多的是领导与职员间的关系。难怪,如今的硕士生异口同声地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硕士生不再是研究人员的代表,而是廉价高质劳动力的代表,而这其中的“高质”二字也开始值得人们深思。

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研究生教育中时速重要还是师素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3 12:42:00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三年的还是相对好一点,但是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学生们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3 13:37:00
关键是问题是中国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定位是不一致的,导致国内研究生既不像国外向博士那种过渡性质,只学习基础课程;而两年是无法胜任当前的学术定位,很难在短时间里学习到较深的专业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4 03:26:00

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三年两年不是问题所在:

1、读三年还是两年,终归出来找工作,读两年早点找,读三年多一年实习或适应而已。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连前途都无法保证,根本不是放下心来搞研究。不管读多少年,只要就业这个还在这里,即使读五年,也是无济于事

2、事在人为,关键还是靠自己。没有明显证据指出读两年写出的文章学术水平一定比三年的差,反过来也没有。一年的基础课程是学制要求的,上不上看个人,反正研究生也没有什么重修概念(除了政治和英语),要混个课程论文也简单,要写出能发表的文章同样努力不可少。时间短就抓紧少做无聊事,时间长就多看书努力写出优质文章

3、如果两年可以完成的事情为何要拖到三年?如果两年写出的毕业论文通过评审,那一样可以获得学位,此时教育成本比三年的低,效率还提高呢。

4、两年三年主要症结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实际做了什么、能否达到要求。优秀的研究生两年毕业,比读三年效率高,相信优秀人才要两年毕业,压缩学时为以后深造节省时间,也无可厚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