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5-28 12:22:00的发言: 全社会各行业的工资相对水平下降,社会整体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你认为不成立,你的理由是:如果各行业的工资都下降,价格会调整。
我说,用这种理由来否定马克思的观点,说明你是以马歇尔极限意义上的价格完全弹性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在马克思那里,价格不具有完全弹性,不会做出及时调整,所以才会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挥了调整价格机制的作用。
你看明白了吗?请注意一下加粗部分。我觉得,如果我的这些话你理解,你不会简单以“显然”得出结论。
我对分工问题小有研究,马克思是行业分工理论的大师,顺便问一句,你把自己引申出来的结论作为斯密的思想,认为马克思没有行业分工思想,那么,你知不知道“杨格定理”呢?声明一下,我不是想卖弄什么知识面,只是想了解一下你作出以上理解时的知识结构。
先生是一位专家与高手,与你讨论我感到满意。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都将市场看作是一个充满润滑剂的运动机制,因此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弹性。但是,现实显然是非常复杂的,很难找到这个市场机制的典型。实际上,工资也属于商品价格中的一种,如果商品价格没有具有完全的弹性,那么工资也没有这种弹性。工资与价格之间,只不过是一系列价格传导机制中的各个环节而已。按理想的市场经济模式,各个商品的价格会通过成本等形式向下传导,其中包括工资甚至利润。如果突然间设想工资是固定的,或者某个部会的价格不能变动,那么这个传导机制就会断裂,这同样会影响传导机制下面的商品价格的正常形成。
因此,正象先生所说,如果价格传导机制不正常,出现重大的扭曲,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危机。但是这种价格传导机制的最大阻塞应该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而是市场经济的反面即计划经济本身。马克思曾经设想用“有计划”的方式消除市场经济中的这种价格失衡现象,但是在实践中反而导致更大的价格失衡。
我以前就对斯密关于行业分工与市场规模的单方面关系感到不满。我认为,行业的分工程度固然取决于市场的规模,但是行业分工与生产率提高也可以制造自己的市场规模,可以扩大市场,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开辟道路。不过,如果这样,那么分工所的生产率提高就只能对消费者更有利而对生产者自身不太有利。
如果说市场经济的买卖关系就是一种分工关系,就是以行业分工作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最基础的市场行为,那么,马克思当然也不失为“行业分工理论的大师”,因为马克思是以研究体现买卖关系的“商品”作为开端的。
当然,先生对于行业分工一定有精湛的研究,这是一般的难以拥有的。因此很希望能将你的见解贡献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