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438 90
2007-05-14
<P>孟捷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掩盖资本主义发展的揭示<BR>黄焕金</P>
<P>    以下摘录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孟捷博士在其《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一文中的一段话:<BR>    "马克思本人对待产品创新的作用的态度是前后矛盾的。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没有强调范·盖尔德伦和新熊彼特派经济学家所强调的东西,但是,在《资本论》的一部主要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矛盾出发,指出了产品创新对于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充分的引证。<BR>    首先,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出发,马克思指出:'资本创造绝对剩余价值……要有一个条件,即流通范围要扩大,而且要不断扩大。在一个地点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要求在另一个地点创造出它与之交换的剩余价值;……因此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如果说流通最初表现为既定的量,那么它在这里却表现为变动的量,并且是通过生产本身而不断扩大的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BR>    '另一方面,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就象以前[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扩大生产范围一样。第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获得的剩余劳动不单纯是量上的剩余,同时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BR>    '例如,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旧产业部门的价值由于为新产业部门创造了基金而保存了下来,而在新产业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确立起来。'<BR>    '新生产部门的这种创造,即从质上说新的剩余时间的这种创造,不仅是一种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产作为具有新使用价值的劳动从自身中分离出来;是发展各种劳动即各种生产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由此产生了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于是,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马恩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87-390)<BR>    不过,马克思在这些话里只限于强调产品创新对于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而新熊彼特派还试图解释为什么在资本积累的特定条件下产品创新才以蜂聚的形式出现。尽管如此,《1857-58年手稿》中的这些天才思想,毕竟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展现出它在产品创新和扩大社会分工方面的潜力之前,以惊人的方式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 <BR>    《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这个思想迄今仍然未为人知,这样说并不为过。罗斯多尔斯基的《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是国际上研究马克思这部手稿的最著名的著作,这部书里根本就没有提及马克思的这个思想。 <BR>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马克思本人当初没有把这个思想写入《资本论》呢?是因为《资本论》是未完稿吗?还是因为这个思想一旦载入,会削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锋芒?不管出于什么原因,《1857-58年手稿》里的天才论述,撼动了《资本论》中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础。这是因为,全部三卷《资本论》事实上抽象了产品创新,不适当地假定生产力的发展即技术创新仅仅体现于工艺创新(即增加劳动生产率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没有把产品创新和社会分工体系的扩大当作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2] 因此,对于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发展形式以及如何发展,《资本论》仅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片面的解释。"<BR>―-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摘录</P>
<P>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它是以尽可能科学的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必然规律"。因此,按这个道理,它很难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做出公正的揭示。马克思本人包含着一种矛盾性,在情绪上,他追求资本主义制度的尽快灭亡,但在理性上,他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发展趋向与发展余地又不得不指出来。比如在孟捷教授以上引文中,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的存在。实际上,在另外一些地方,马克思同样表达过这样理性的观点。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但是,情绪却最终使马克思掩盖了自己的这个观点,他希望看到资本主义瞬间灭亡,好让自己的理想得到尽快实现。而马克思身后的各个继承者们,更是如此,更将资本主义有可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甚至视而不见。这样,当然就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运动中所产生出来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没有好处。</P>
<P>以下为本人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代价补偿价值论》[作于2002年])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与上面关于产品创新对一个社会的重大意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大的共鸣与一致性。<BR>"一个社会能够富于创新,是这个社会充满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这是马克思'必要劳动价值论'所启示我们的符合一切时代要求的大道理。不过马克思却对'必要劳动价值论'的资本主义形态感到悲哀,因为这纯粹是'适者生存',广大劳动者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陷于绝对的贫穷。他构想的解决方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或者生产资料'社会化'。<BR>实际上,埋头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宏观算计'的马克思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失策,因为他忽略了资本主义对新产品的创造力,及这种新产品的新市场属性。而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条件。市场是什么?市场的实质无非就是产品市场,有产品即有市场,市场是一定产品的市场,并没有一种没有任何产品的空壳的毫无内容的市场。马克思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当他预言资本主义将因市场容纳不了越来越强大的生产能力,而趋向崩溃的时候,资本主义却因科技进步、新产品叠出而转危为安并继续发展。在马克思时代,还没有什么汽车市场、各种电器品市场、石油市场等等;今天这些基础性的市场,都是因汽车、电、石油等等的发明与开发而形成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意义重大的启示:要想渡过市场经济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必须特别关注对新产品的开发与有效供给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新的市场,让市场经济能够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充分洞察到,因为他们也象马克思那样,忙于宏观算计,而忽视微观创新。当然,马克思是重视科技进步的,但他对科技进步的重视只局限在科技进步所能提供的更高生产力上,而忽视科技进步对新产品的创新开发意义,及新产品对开辟新市场的意义,这种新市场对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与发展下去的意义。因为马克思对使用价值的经济意义不够重视,缺乏充分的研究。"<BR>不过在此说马克思产品创新不够重视似乎显得不太公正,从前面孟捷教授的引文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曾经有的相似的观点,只是被马克思本人掩盖起来了。<BR>2007/5/14</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4 20:34:00
读孟老师的作品总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6 07:03:00
以下是引用maxiphere在2007-5-14 20:34:00的发言:
读孟老师的作品总有收获

能否更具体说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6 22:10: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7-5-14 20:30:00的发言:

孟捷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掩盖资本主义发展的揭示
黄焕金

首先,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出发,马克思指出:'资本创造绝对剩余价值……要有一个条件,即流通范围要扩大,而且要不断扩大。在一个地点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要求在另一个地点创造出它与之交换的剩余价值;……因此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如果说流通最初表现为既定的量,那么它在这里却表现为变动的量,并且是通过生产本身而不断扩大的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
'另一方面,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就象以前[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扩大生产范围一样。第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这种情况就是:获得的剩余劳动不单纯是量上的剩余,同时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
'例如,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旧产业部门的价值由于为新产业部门创造了基金而保存了下来,而在新产业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确立起来。'
'新生产部门的这种创造,即从质上说新的剩余时间的这种创造,不仅是一种分工,而且是一定的生产作为具有新使用价值的劳动从自身中分离出来;是发展各种劳动即各种生产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
''由此产生了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于是,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它是以尽可能科学的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必然规律"。因此,按这个道理,它很难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做出公正的揭示。马克思本人包含着一种矛盾性,在情绪上,他追求资本主义制度的尽快灭亡,但在理性上,他对资本主义的一些发展趋向与发展余地又不得不指出来。比如在孟捷教授以上引文中,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的存在。实际上,在另外一些地方,马克思同样表达过这样理性的观点。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但是,情绪却最终使马克思掩盖了自己的这个观点,他希望看到资本主义瞬间灭亡,好让自己的理想得到尽快实现。而马克思身后的各个继承者们,更是如此,更将资本主义有可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甚至视而不见。这样,当然就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运动中所产生出来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没有好处。

以下为本人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代价补偿价值论》[作于2002年])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与上面关于产品创新对一个社会的重大意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很大的共鸣与一致性。
"一个社会能够富于创新,是这个社会充满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这是马克思'必要劳动价值论'所启示我们的符合一切时代要求的大道理。不过马克思却对'必要劳动价值论'的资本主义形态感到悲哀,因为这纯粹是'适者生存',广大劳动者将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陷于绝对的贫穷。他构想的解决方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或者生产资料'社会化'。
实际上,埋头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宏观算计'的马克思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失策,因为他忽略了资本主义对新产品的创造力,及这种新产品的新市场属性。而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条件。市场是什么?市场的实质无非就是产品市场,有产品即有市场,市场是一定产品的市场,并没有一种没有任何产品的空壳的毫无内容的市场。马克思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当他预言资本主义将因市场容纳不了越来越强大的生产能力,而趋向崩溃的时候,资本主义却因科技进步、新产品叠出而转危为安并继续发展。在马克思时代,还没有什么汽车市场、各种电器品市场、石油市场等等;今天这些基础性的市场,都是因汽车、电、石油等等的发明与开发而形成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意义重大的启示:要想渡过市场经济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必须特别关注对新产品的开发与有效供给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新的市场,让市场经济能够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充分洞察到,因为他们也象马克思那样,忙于宏观算计,而忽视微观创新。当然,马克思是重视科技进步的,但他对科技进步的重视只局限在科技进步所能提供的更高生产力上,而忽视科技进步对新产品的创新开发意义,及新产品对开辟新市场的意义,这种新市场对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与发展下去的意义。因为马克思对使用价值的经济意义不够重视,缺乏充分的研究。"
不过在此说马克思产品创新不够重视似乎显得不太公正,从前面孟捷教授的引文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曾经有的相似的观点,只是被马克思本人掩盖起来了。
2007/5/14


思想倒是挺深刻呀,从技术上,就以下问题讨论一下:

你所说的忙于宏观算计,而忽视微观创新,微观与宏观分别是指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个体分析与总体分析还是有其他所指呢?

从你的引文(红色字体部分)中可以看到,你认为马克思没有注意到科技进步对新产品出现与新市场问题的意义,但是从孟捷的引文(红色字体部分)来看,马克思明确的分析过这个问题。你说似乎显得不太公正是指这个意思吗?

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他政治经济学写做计划的一部分,对于各部门之间的问题,相应的新部门出现,即社会分工问题,他的写做计划中有专门关于“分工”的写作安排,可能是早期出于这样的安排他没有在资本论中讨论这些内容,而后期由于资本论的写作计划无限扩大,他也无力再讨论这些东西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掩盖是出于故意,还是由于力不从心无力论及,还很难说:毕竟他本人只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的内容,以及其他的写作计划中应表现的到底有哪些思想,恐怕谁也不知道了--算是一种猜测或辩解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7 07:30:00

我们知道,在当个体分析与总体分析有偏差的时候,马克思总是用总体分析去取代个体分析。比如他的生产价格理论就存在这个问题。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由个体运动内在地引申出总体运动与总体系统,并且将这个总体系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在资本论中揭示新产品创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呢?也许我这里所说的“掩盖”对马克思来说不太公正,不过孟捷博士质疑:“会削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锋芒?” 是否也有一定的道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7 16:49:00
  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马经似乎只看到生产力的提高倾向于使单个行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没有看到生产力的提高还能催生新的行业,使游离出的劳动力有了容身之地。因此马经片面的得出“劳动力不可避免的剩余”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