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380 5
2007-05-16
<P>大学生失业严重所包含的批判意义<BR>黄焕金<BR>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越来越难寻找工作。许多人将其归罪于大学扩招,这是错误的,尽管扩招会使大学压力加重,素质下降。但这不是根本原因,并且这个论点还包含着一个问题:不扩招就业好的原因是就业岗位垄断,因为你只让更少人就业而不让更多人以大学生的身份就业,那当然这少数人的就业条件会更好了,但这是以剥夺大多数人的就业条件为前提的。<BR>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在教育当局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另类学校”,并且不知何时冒出来的自生自灭、自我生存的职业技校(借用邓小平当年所说的一句话: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乡镇企业[与民间经济]自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却制造出众多企业抢着要的“人才产品”。比如,有报道说:“春节过后,一些社会信誉较高的技工学校普遍迎来了招工旺季。‘门槛都快被招工企业踏破了。’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说:‘我们学校的就业率这几年都在98%以上,有的企业晚来一步,就要不到人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供不应求,中小企业更是面临专业技术人员难招的困境。”“与技能型人才热销相比,一些没有专长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部分企业反映,一些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来听一听用人单位的需要意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是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痛的问题。”“近几年,技校生走俏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部分大学生在多次求职碰壁后,选择了到技校‘回炉’,而且这种情况呈逐渐增多之势。”<BR>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为什么教育当局所设置的人才标准(博士比硕士高、硕士比本科高、本科比专科高、专科比技工高),所设置的人才评价模式,在这里失效了,再不能得到社会与市场的承认了,以前所谓“国家承认学历”的招牌似乎已经被只认能力的社会抛弃到不知何处了。为什么国家正规办的大学,占有国家绝大多数教育资源的正规大学,拥有得到国家承认的大学学历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却比不上在文凭学历上根本算不了什么的技工生呢?这难道不应该受到教育当局的深刻反思吗?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总是难以与民间经济相竞争,因为国有企业所受到的束缚太大,难以适应市场机制而纷纷衰落下去。与之相比,民间经济的自主经营、自我承担的机制却能够制造出不断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当今大学生就业难,使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最深刻的原因: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的计划经济形态,造成了这些国营正规大学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局面,造成了其“教育产品”无效化的局面,使广大学子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耽误了他们的时光与前程,浪费了他们的钱财,增添了社会的成本负担。在今天的国有企业越来越远离计划经济形态时,今天的国有大学却仍然在计划经济下挣扎,它们什么都受到管制,基本上没有办学自主权,同时不断应付着教育行政当局的各种升级达标的检查。<BR>那么,教育领域的计划经济形态有哪些表现形态呢?统一(准确地说是“统制”)考试与招生,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行政管制(使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对人才评价方式与手段的管制(它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评价体系认为是人才的一个人,却得不到市场与社会的承认)。显然,这种计划经济教育方式只有在国家包分配的同样的计划经济人才支配手段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而在这个条件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它当然不再有效,不再成立了。当然,这样的教育与人才制造方式在今天仍然存在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机关),仍然存在很大作用,因此这类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最讲学历资历了。绝对的形式主义使此类单位不知人才的实际能力与用处,只看人才的表面标签。<BR>因此,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它却揭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当今主流的教育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体制,并且这个体制已经显露出严重的弊病,越来越显示其无效性,越来越显示其“误人子弟”的性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没有人会相信,如果正规高校的办学条件与技校相同,它的“人才产品”会输给这些难以入流的技校?!</P>
<P><BR>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及对学生前途的影响<BR>厦门大学学生创业指导老师木志高介绍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与高等教育体制有关。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服务型、开放型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格和竞争意识。而我国的高校教学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时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BR>美国人执行的是放开型的和目标型的教育方式,而中国执行的是封闭型、形式型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于培养适合于市场竞争人才的教育来说,美国式教育更适合,而对于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的教育来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合适,因为“仕”不需要面临生存竞争,不需要身处市场条件下而不得不去创造,它是身处机关单位,养尊处优,收入固定,不承担什么责任与风险,这样,当然只需要通过教育与人事部门的考试则可,不需要通过“社会”的考试,不需要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对于需要在社会与市场上谋生的大多数人来说,通过了教育部门的考试还远远不够,因为教育部门的考试不算数,国家的资格认证不算数,社会与市场的“考试”与需要才是最关键的,才算数。因此,只通过教育部门考试及格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在教育考试上难以与大学生相比的技工生,却更容易就业。这反映了教育方式与社会需要之间的日益严重的错位,反映了教育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问题。</P>
<P>2007/5/15<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6 23:37:00

谈点个人理解:就业难的直接原因还是供大于求。在这个就业高峰根本提供不了相对应的岗位数量。其实并非所有专业都是就业难的。像学电学机械的,都还是满好找的。

教育当局所设置的人才标准的对错有待商榷,但是不论当今还是古人,是不是都是重理论轻技能呢?并且这也是所有人形成的认知。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都是说:我孩子在读。。重点大学,读研究生。而没有家长会好意思说:我孩子读技校。

其实在企业里确实是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但是楼主你有没有去企业里看过,社会给予技能人才的晋升通道是否顺畅?假如技能人才可以胜任管理工作,我们的社会提供了这个渠道了吗?技工类学校确实解决了就业问题,仅仅是温饱问题而已,发展呢?道路在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9 07:02:00

失业的原因是“供大于求”,那是因为供不应求,即供给没有对应与适应需求,供给的一切行为没有适应需求而设置与运动。

国家对教育的管制造成了社会的错觉,认为只有上“重理论”的大学才成为“人上人”,成为可以凌驾于技工之上的“管理人才”。但是,这种脱离现实的理论又是何等的生硬、何等的外在,就象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没有消化一样。理论完全被理解成是书本中的可以通过死背便能够掌握的东西,而不是从实际技能中内在地产生出来的东西。

据我所知,在制造业非常发达、制造技术最为先进的德国,技工是非常受到优待的。而在我国,号称制造业世界基地,但技工却受到如此的对待(使技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无“发展道路”),这样很合理吗?难怪我国的工业总是大而不强了,总是处于世界制造业“食物链”的底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9 16:50:00

扩大大学生的比例没有错,错在扩招的方式,欧美几百年的教育告诉我们,一国教育要发达,民办教育一定要发达,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向来是不相信民办高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9 19:56:00

一定要引入市场,否则大家煮酒空谈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0 06:54:00
以下是引用flashtao001在2007-5-19 16:50:00的发言:

扩大大学生的比例没有错,错在扩招的方式,欧美几百年的教育告诉我们,一国教育要发达,民办教育一定要发达,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向来是不相信民办高校。

说得很对!政府统管从而没有产生过什么好结果。但政府统管却造成了这样的坏的循环:统管带来了畸形,而畸形反而使政府统管更显得必要,而使政府统管更加深化。这样,畸形就更加深化。比如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只不过是要纠正政府行为在市场中所引起的偏差与畸形,但宏观调控是否会深化这种偏差与畸形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