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532 0
2007-06-30
据6月28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今年将严控“双外生”进京指标,朝阳区原则上不审批外地生源、外地院校毕业生进京。朝阳区会严格限制专业,进行严格筛选,进京毕业生应为学士学位以上,其所有成绩不能有不及格,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外语必须通过四级。

  更有趣的是严控“双外生”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缘由——实行这一政策是因为原来大学生被称为人才,而现在只是“就业”而不是“人才”,所以要严格控制指标。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社会就业现状的突出表现与真实写照。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据了解,去年全国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毕业离校后至今还没有就业,加上今年的495万大学毕业生,今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

  大学生只是“就业”而不是“人才”,说得很直白。在这之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曾说: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从人才、精英,到普通劳动者、“就业”的标签,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学生成为“就业”标签让人感到凄凉。当自愿“零工资”就业也成为一部分大学生无奈的选择时,他们还“自诩为社会的精英”吗?甚至连普通劳动者的“按劳取酬”都不得不放弃,恐怕早已把自己当作“草根一族”了。撇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凄凉,我们还看到有关政府机关、部门及其他用人单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的政策性就业歧视,很多政策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难,而是给就业难雪上加霜,愈发让人凄凉。北京的严控“双外生”政策便是其中之一。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策性的呵护。让凄凉的就业歧视政策寿终正寝,期待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